更新时间:2024-01-22 12:00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是近代教育家蔡元培的演说作品,是蔡元培在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发表的。这篇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讲,开宗明义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抱定宗旨;二是砥砺德行;三是敬爱师友。明确求学目的及办学宗旨,望学子们以身作则,匡正流俗,为天下人之道德楷模。勉励学子尊敬师长,团结友爱,实为良好社会风气之必要。极富针对性,有着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
就任北京大学之演说
五年前,严几道1先生为本校校长时,余方服务教育部,开学日曾有所贡献于同校。诸君多自预科毕2业而来,想必闻知。士别三日,刮目相见,况时阅数载3,诸君较昔当必为长足4之进步矣。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
一曰抱定宗旨5。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知宗旨之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今人肄业6专门学校,学成任事,此固势所必然。而在大学则不然,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外人每指摘7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法科,入文科者甚少,入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8也。因做官心热,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浅深,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9也。现在我国精于政法者,多入政界,专任教授者甚少,故聘请教员,不得不聘请兼职之人,亦属不得已之举。究之外人指摘之当否,姑不具论,然弭谤10莫如自修,人讥我腐败,而我不腐败,问心无愧11,于我何惧?果欲达其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肄业于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所以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宗旨既定,自趋正轨,诸君肄业于此,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12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13。若徒志在做官发财,宗旨既乖14,趋向自异。平时则放荡冶游15,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16,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且辛亥之役,吾人之所以革命,因清廷官吏之腐败。即在今日,吾人对于当轴17多不满意,亦以其道德沦丧。今诸君苟不于此时植其基,勤其学,则将来万一因生计所迫,出而仕事,但任讲席,则必贻误18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误人,又岂本心所愿乎?故宗旨不可以不正大。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一也。
二曰砥砺19德行。方今风俗日偷20,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为恶劣,败德毁行之事21,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22不为流俗所染。诸君肄业大学,当能束身自爱。然国家之兴替,视风俗之厚薄。流俗如此,前途何堪设想。故必有卓绝之士,以身作则,力矫颓俗23。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24,故诸君不惟思所以感已,更必有以励人。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25,同乎流俗,合乎26污世,已且为人轻侮,更何足以感人。然诸君终日伏首案前,芸芸攻苦,毫无娱乐之事,必感身体上之苦痛。为诸君计,莫如以正当之娱乐,易不正当之娱乐,庶27于道德无亏,而于身体有益。诸君入分科时,曾填写愿书,遵守本校规则,苟中道而违之,岂非与原始之意相反乎?故品行不可以不谨严。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三曰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职员之任务,皆以图诸君求学便利,诸君能无动于衷28乎?自应以诚相待,敬礼有加。至于同学共处一室,尤应互相亲爱,庶可收切磋29之效。不惟开诚布公,更宜道义相勖30,盖同处此校,毁誉共之。同学中苟道德有亏,行有不正,为社会所訾詈31,己虽规行矩步,亦莫能辨,此所以必互相劝勉也。余在德国,每至店肆32购买物品,店主殷勤款待,付价接物,互相称谢,此虽小节,然亦交际所必需,常人如此,况堂堂大学生乎?对于师友之敬爱,此余所希望于诸君者三也。
余到校视事33仅数日,校事多未详悉,兹所计划者二事:一曰改良讲义。诸君既研究高深学问,自与中学、高等不同,不惟恃教员讲授,尤赖一己潜修34。以后所印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或讲师口授,或自行参考,以期35学有心得,能裨36实用;二曰添购书籍。本校图书馆书籍虽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广为购办,必不足供学生之参考。刻拟筹集款项,多购新书,将来典籍满架,自可旁稽博采37,无虞38缺乏矣。今日所与诸君陈说者只此,以后会晤39日长,随时再为商榷40可也。
1.严几道:即严复(1853年-1921年),几道是他的字,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后的第一任校长。
2.预科:当时北京大学设文、法理、工科和预科。预科相当于北京大学的附属高中,学制为三年(后改两年),毕业后可免试升入本科。
3.况时阅数载:况且时间经过几年。 阅,经过
4.长(cháng)足:形容进展迅速。
5.抱定宗旨: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
6.肄(yì)业:在这里是就学的意思。肄,学习。
7.指摘:指出错误,加以批评。
8.干禄:求取功名利禄。禄,古代官吏的俸给。终南捷径: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9.提携:比喻在事业上扶植后辈。
10.弭谤(mǐ bàng):禁止非议,制止指责议论。弭,消除,平息。
11.问心无愧:指没有做对不起别人的事。
12.孜孜:勤勉。
13.则求造诣,容有底止:学业达到某种程度。容有底止,前途可望。容有,或许能相当深。底止,深的意思。
14.乖:背离,违背宗旨。
15.冶游:同“游冶”,四处游玩。
16.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比喻放在一边不用它,不管它。
17.当轴:旧指当政大臣,比喻居于政要地位。语出《宋史·苏轼传》:“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恨”。
18.贻误:错误遗留下去,使受到坏的影响;耽误。
19.砥砺(dǐ):此指磨练。砥,细的磨刀石。砺,粗磨刀石。
20.日偷:越来越苟且敷衍,只顾眼前。偷,苟且。
21.败德毁行:违背道德,败坏品行。败,使败坏。毁,使毁坏。
22.鲜:少。
23.力矫颓俗:全力改正不良的风气。矫,改正。
24.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无可推卸。
25.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此句为宾语前置句。
26.乎:介词,同“于”。
27.庶:期望、希望。
28.衷:内心。
29.切磋:比喻共同学习,互相研究讨论。
30.相勖(xù):相互勉励。
31.訾詈(zǐ lì):指责,诋毁,谩骂。
32.店肆:店铺。
33.视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
34.潜修:深入钻研。
35.期:希望。
36.裨:益处、有好处。
37.旁稽博采:广泛采集,旁征博引。旁稽,博采两词意义相仿,连用表示从多方面考察,吸收每个人长处之意。旁,广大普遍。稽,考察,考核。博,广泛,普遍。
38.虞(yú):贻误。
39.会晤(wù):见面
40.商榷(què):商讨。
五年前,严几道先生为本校校长时,我刚刚在教育部工作。在开学那天曾为北京大学做了一点事情。各位都是从预科读下来的,所以想必你们也听说过我。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何况已经过去了好几年,各位也一定是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今天就要执掌北京大学,所以有三件事要通知各位:
一是抱定宗旨。各位来北京大学求学,肯定有一定的宗旨。如果想知道你的宗旨是否正大,就要先知道大学的性质。现在的人专科学校就读,学成之后有所工作,这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在大学则不是这样。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外人常常指责咱们北京大学的腐败,因为在北京大学读书的人,都是有着当官发财的梦,所以从预科毕业后,大多数是进入法律系,进入文科的很少,进入理科的更少。大概是因为法律是做官的捷径啊。因为一心想做官,所以不问老师的学问深浅,而是问官职大小。官阶大的人,特别受欢迎,大概是为了方便毕业生有人提携啊。现在我国的政法工作者,大多是进入政界,专职做教授的人很少,所以聘请教师,不得不请兼职的人,这也是不得已之举。讨论外人指摘的合适与否,不具体说了,消弭批评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自己的水平。别人说我们腐败,但是我们不腐败,我们问心无愧,有什么可恐惧的啊。真是有做官发财的目的的话,北京有很多专科学校,进入法律系可以在法律学校学习,进入经济系可以在商业学校报考,又何必要来北京大学呢?所以各位要抱定宗旨,为了寻求知识而来,进入法律系,不是为了做官;进入经济系,不是为了发财。宗旨定下来,事情就都进入轨道了。各位在这里学习,或者三年,或者四年,时间不是不少,如果能珍惜时间,努力学习,那么成绩会很大的啊。如果只是为了发财做官,宗旨就是错误的,那么就会出现问题。平时不努力学习,临考试时再熟读讲义,不考虑有没有获得知识,只挣分数的高低;考试一完,就把书都扔在一边,混个三四年,有了文凭,借着这个在社会上走动,这岂不是与进入大学的初衷背离了吗?虚度光阴,毫无学问,是耽误自己啊。且辛亥那一战,我们之所以革命,就是因为清廷的腐败啊。就是现在,也有很多人对政府不满意,也是因为社会的道德沦丧啊。现在各位如果不在这个时候打好基础,勤奋学习,则如果将来为生计所迫,担任讲师,则一定会耽误学生的啊。进入官场,则会耽误国家,这是贻误别人啊。误人误己,谁又愿意这样呢?所以宗旨不可以不正大。这是我对各位的第一点希望。
第二,将德行努力砥砺磨炼,现今的风气越来越苟且敷衍,只顾眼前,道德沦丧,北京社会尤其是这样,败坏德行的事情,比比皆是,不是德行根基牢固的人,少有不被这种风气污染的。各位在大学学习学业,应当能约束自己,爱惜自己。国家的兴衰,要看社会风气是高尚还是低劣。如果都流于这种风气,前途不堪设想。所以必须有卓越的人士,以身作则,尽力矫正颓废的社会风气。各位作为大学学生,地位是很高的,理应承担这份责任,不能推卸,所以各位不光要思考如何提升自己,更必须要成为他人的榜样。假设不修德,不讲学,和颓废的社会风气同流合污,已是侮辱自己,更何谈成为他人的榜样。然而各位终日在书桌前发奋学习,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肯定会感到身体上的劳累痛苦。我为各位打算,不如用正当的娱乐活动替代不正当的娱乐互动,既不损害自己的德行,也对身体有好处。各位进入自己的专业时,曾经填写了志愿书,遵守本校的规章制度,如果中途违反,不就是当初的意思不一样了吗?所以品行不可以不严谨对待和修养。这就是我对各位的第二点希望。
三是敬爱师友。教员教授知识,职员服务大家,都是为了大家学习的便利,大家总不可能无动于衷吧?所以就应该以诚相待,尊敬有礼。至于同学住在一起,尤其是应该互相关爱,这样才会有互相交流学习的效果。不光要开诚布公,更要互相勉励,都在北京大学,则要荣辱与共。如果有同学道德有问题,举止有不当,社会上遭到批评,即使你自己德行合体,也难以辩解,所以大家更要互相勉励。我在德国,每当到商店里买东西,店主都热情款待,付钱接物,也都互相说谢谢。这虽然只是细节,但这是交际所需要的,普通人况且这样,更何况堂堂大学生呢?对于师友的敬爱,这是我对各位的第三点希望。
我掌管北京大学才仅仅几天,很多校务还不是很了解,现有两个计划:一是改良讲义。各位都是既然要研究高深的 学问,自然与初中、高中有所不同,不仅要靠讲授的知识,还更要靠各位自己的潜心学习。以后印教义,只印提纲,细节上的,还有精要的内容,都由讲师口述,或者学生自己找参考,以求学有所得,能够真正对大家的学习有作用。二是添购书籍,本校图书馆书籍虽然多,但是新书很少,如果不广泛购书,必然不能足以给学生参考。现在正在筹集钱款,多多购买新书,将来书籍满架,自然可以多方参考,不会有知识上的缺乏。今天和各位说的就这么多,来日方长,随时都可以和我商讨这些啊。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京师大学堂的诞生,是戊戌变法的产物。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以后,所有新政措施几乎全部被废除,只有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1912年5月,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但1917年蔡元培接任之前的北京大学,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因初办时所收学生都是京官或八旗贵族子弟,来上学时,有不少还带着听差,上学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对研究学问没什么兴趣,而是想方设法混资历,找靠山。
1916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教育部电,请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这并非美差,当时的北京大学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所以蔡元培一到上海,“有多数友人劝不可就职”,说北京大学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名誉毁掉了;也有少数劝他就职的,说腐败总要有人整顿。蔡元培最终听从的是这少数人的意见,走上了北京大学校长的职位。这篇文章就是他为了就任北京大学校长而写的演说作品。
在办学方针上,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延请陈独秀等大批新学人物和刘师培等旧学人士进入北京大学,并裁减了不称职的教员,清除了一大批腐朽守旧的人物。经过这番整顿,教师队伍的素质大大提高。与此同时,他还在学生中间大力提倡思想自由,培养学术研究风气,树立新道德新风尚。该文就是他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演讲中,作者开门见山,在简单地回顾了自己与北京大学的渊源之后,就以校长的身份直截了当地对青年学子提出了三点要求: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这几点要求绝非泛泛而谈,而是直接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北京大学的沉疴而提出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极富有针对性,都事关北京大学的前途和命运。
首先,他高屋建瓴地匡正了大学的性质,明确求学的目的。他指出,大学不是做官发财的跳板,而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这一观点在当时可以说振聋发聩,直指北京大学多年弊端。他尖锐地指出,以前的北京大学学生多抱做官发财的目的来此读书,专业多以实惠取巧的法科为主,对于教师不以学问的深浅来衡量,而是只问官阶之大小等等。而这些现象之所以产生,深层原因恰恰在于学校办学宗旨不明,大学日渐急功近利和庸俗化。因此,在批判种种腐败现象的基础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来北京大学求学的青年学子,一定要有正大的宗旨。对此,文章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求学而来到北京大学者,会倍加珍惜这几年的大好光阴,孜孜苦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底子。而如果只为做官发财而来,则往往容易敷衍塞责,误己误国。清朝的覆灭和目前人们对于当局的不满,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谓切中肯綮。
第二,则着眼于品行。这一点也是有的放矢的。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社会,极端无序和混乱。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致使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以后又经过历次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北洋军阀统治了当时的北京。蔡元培上任之时,正是皖、直、奉三大军阀派系混战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在思想领域,人们失去了旧有的道德规范,而新的又未曾确立,在道德失范的状况下,许多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作为北洋政府所在地的北京,更是腐败成风,“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风气使然,一般人鲜有能出污泥而不染者。蔡元培痛心地指出,在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青年学子洁身自好,又能有什么前途!因此,他希望北京大学的学子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匡正流俗的职责,为天下人做道德的楷模。即使娱乐,也要力求正当之娱乐。这些教诲既严肃认真又体贴入微,可谓语重心长。为改变学生中间的不良风气,蔡元培积极提倡在学生中间成立进德会,入会的人都要遵守不赌博、不饮酒、不娶妾等基本戒条。另外,他还积极促成体育会、音乐会、绘画研究会、书法研究会等业余研究机构,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消遣方式,培养他们的正当趣味。
第三,是从个人修养方面来说的。他希望北京大学学子能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特别是同学之间要相互勉励,共同维护北京大学的荣誉。他还以自己在德国的亲身经历,论述良好的社会风气之必要,勉励青年学子相互友爱,共同进步。
这三点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在当时却有着振聋发聩、匡正时弊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有了蔡元培,有了这样的办学方针和求学准则、做人标准,北京大学才从多年陈腐封建的泥潭中拔了出来,走上正轨,逐步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为成就今后的百年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演讲辞的最后,作者告诉在座的青年学子,自己近期要做两件事,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正是北京大学学子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
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就职演说,大都会阐释自己的施政纲领或对听众提出要求,这篇演讲辞二者融合而又侧重于后者。作为北京大学的新一任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寄予了厚望。他深知当时社会的污浊与北京大学的沉疴,因此,在演讲中,他开门见山,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三点要求。这三点可以说每一点都事关北京大学的前途和命运,也是青年学子们普遍关心的。这样,在内容上首先就抓住了听众的心理和兴奋点,引起听众的兴趣。 在结构上,这篇演讲辞思路非常清晰。演讲,由于是一听而过,时间有限,一篇演讲只能安排一个中心思想,而且要求中心突出。这篇演讲辞就是围绕着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北京大学学子而展开的,而且通篇都围绕着这一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结构。简短的开场白引出话题,正文展开话题,结尾总结话题,层次分明,脉络清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在语言上,这篇演讲辞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在简洁凝练中透出文言文特有的古朴典雅。这篇演讲辞写作的年代,正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新旧两种文体并行的时期,当时的许多文章都带有文白混杂的特点。以这篇演讲辞为例,文章基本的框架还是文言文,有大量的文言字词和文言句式,多用单音词、语气词等,但另一方面文章又比较浅显,有许多口语成分,比起古文来好理解。因此,这篇演讲辞读起来既有文言的言简意赅、意味深长,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阅读 大学 中文系》:“什么样人讲什么样话,如果一场毕业典礼,校长、教授、学生致辞的风格都一样,那就是失败的。校长应该有自己的立场、表达风格,也有自己的尊严。为了下面的欢呼而采取甚至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去使用的语言,并不恰当。其实演讲者是容易受台下气氛影响的,如果为了掌声热烈就刻意朝那个方向走,我觉得是违背教育传统的,不符合校长的角色。一般来说,大学校长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当讲究仪式感:典雅、庄严、得体、立意高深。但现在大家对“大话”不感兴趣,毕业典礼也像一场娱乐演出一样,学生为自己兴奋的地方鼓掌,但校长致辞并不是为了要大家鼓掌的。好的校长演讲对学生来说是一辈子的事情。像蔡元培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1919年《北京大学第二十二年开学式演说词》,以及两任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梅贻琦在1928年、1931年的就职演说,我觉得不仅在其后的10年、20年,乃至到今天都能为人接受。”
蔡元培(1868年-1940年),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浙江绍兴人,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17岁考取秀才,18岁设馆教书。青年时期,连续中举人、取进士、点翰林、授编修。1898年,弃官南下,从事教育工作。担任过多个教育机构的官员。民主进步人士,参加过光复会、同盟会,曾两次赴德留学。1921年,法国里昂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分别授予他文学、法学博士荣誉学位。担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1917年至192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京大学,开“学术”与“自由”之风,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与方法,整顿校风,改革教学,网罗人才,使北京大学面目一新。1938年,被推举为国际反侵略运动名誉主席。1940年3月5日,在中国香港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