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8 15:14
越剧(尹派),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扎根于福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县,20世纪初由“落地唱书”的说唱艺人化装登台演出,自此逐步发展为一个独立的戏曲剧种,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并在舞台实践中形成了诸多艺术流派。
尹桂芳创立的越剧尹派艺术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当时越剧名家云集上海,各领风骚,尹派艺术即在这激烈竞争的氛围中脱颖而出,日臻成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尹派越剧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期,无论是表演、唱腔还是其他舞台艺术都更趋成熟、完美,标志着尹派艺术已经自成体系。1959年,越剧尹派艺术随芳华越剧团从发祥地上海迁移到福建。
越剧(尹派)的特点是委婉缠绵,洒脱深沉,纯朴隽永,是一种典型的以柔为主,柔中寓刚的风格。尹派越剧艺术的表演,既非常讲究手眼身法步之戏曲传统基本功底,又极其注意戏情戏理,集中力量塑造人物形象,这是尹派表演的重要特色。
越剧(尹派)艺术不仅体现在表演和唱腔艺术上,而且注重舞台艺术的综合性,融编,导,演,音,美等为一体,力求整体效果的完美无缺。
越剧(尹派)的代表剧目有《红楼梦》《西厢记》《屈原》《沙漠王子》《盘妻索妻》《何文秀》《玉蜻蜓》《浪荡子》《团圆之后》等。
越剧(尹派)以独特的风格、长存的魅力倾倒了无数的福建观众,同时对福建地方戏曲的发展创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06年,尹派传承式微。
越剧迷更爱看的还是经典戏。可经典戏不好演,因为芳华所有经典戏都是小生戏,小生在舞台上的戏份很重,很考验演员的唱功,但青年演员的唱腔是弱点。戏曲大环境挺好的,国家很重视,但福建省芳华越剧团的主要难题在于人才难找。越剧的土壤还是在浙江、上海,很多人才不愿意到福建,在福建招生是一大困难。但如果不出福建招生,就更难有学生了。
王君安,女,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序号:05-2363,申报单位:福建省芳华越剧团。
自越剧(尹派)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开展向社会征集尹派资料的工作,从戏迷手里找到很多尹派的资料与节目单,并重新排练,使传统剧目得以传承。
王君安曾推出个人CD《越韵风流——君安怀念先生尹桂芳》,其中有九个尹派唱段被翻译成英文。她还在哈佛大学等美国高校举办越剧讲座,用英语演讲示范,并带去了她演出的经典剧目。
2019年11月22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福建省芳华越剧团获得“越剧(尹派)”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越剧(尹派)》项目保护单位福建尹派越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福建芳华越剧院)评估合格。
2018年5月3日至5日,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在国家大剧院分别上演《柳永》《潇潇春雨》《玉蜻蜓》三部尹派戏剧,这是福建省芳华越剧团成立以来,首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出专场戏剧。
2014年,青春版越剧《沙漠王子》获第三届中国越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徐伟钗获“优秀青年演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