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3 16:38
《尼各马可伦理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作的伦理学著作,约公元前330年成书。
《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一卷及第十卷里,亚里士多德详细地论述了快乐与幸福的问题。他把人的本性分为三个层次:植物性的生长与繁殖,动物性的感觉与欲望和神性类似的理性精神。人生的幸福不仅仅是要最大程度地实现其植物性功能和动物性功能,而且最重要的是使人的理性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快乐不是人生的目的,它只是人完美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之后所得到的满足。快乐和完善的行为共同构成了幸福。他还根据对人性的分析,把美德分为伦理美德和智慧美德。亚里士多德在第二、三、四、五卷中讨论了伦理美德问题。他把伦理美德概括为:美德是习惯的结果;美德是品性;美德是中庸之道;美德出于自愿;美德是在正确理性指导下,表现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行为活动中,而“中庸之道”是伦理美德中最重要的,它是人们用理智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与行为,使之既不过度,也无不及,而始终保持适中的原则。亚里士多德根据中庸的原则,采用过度——适中——不及的模式,在第三、四、五、八、九卷中,对勇敢、节制、公正友爱等具体的道德内容进行了分析。还在第六、七卷里着重讨论了智慧美德与正当理性观念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古希腊的两个历史时期,即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的交合点。当时面临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即希腊的奴隶占有制国家的危机。它动摇了古希腊旧的社会政治制度并导致各希腊城邦的灭亡,使它们先后为马其顿王国和罗马帝国所吞并。战争造成农民破产,阶级斗争极其尖锐化。
老尼各马可去世后亚里士多德来到柏拉图的雅典学园,在柏拉图身边度过了20年。柏拉图去世前指定斯彪西波继任学园的主持,由于未能主持雅典学园这层原因,也由于当时雅典对亲马其顿的异邦人产生了很大的政治压力,在斯彪西波接任学园的主持后,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来到小亚细亚的阿索斯,在当时的执政者、柏拉图主义者赫尔米亚斯的庇护下,与同来的塞诺克拉底,另外两名更早回到小亚细亚的柏拉图主义者埃拉斯都和克里斯库,以及后来来到阿索斯的塞奥弗拉斯托,共同发展了雅典学园的阿索斯分部。公元前335年,在离开13年之后,亚里士多德回到了雅典。当时雅典许多其他希腊城邦已处在马其顿的统治之下。在亚历山大委派的总督、他的好友安提帕特的保护下,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租借了一些健身房,建立了他自己的学园。最初,他只是同来求学的学生边散步边讨论哲学,所以他的学派被称作“漫步学派”。后来到学园来听课的人越来越多,他也就坐下来讲课。《尼各马可伦理学》是由亚里士多德的讲课讲义编纂而成的。
《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讲述了幸福,包括幸福的本质、幸福与外在善的关系、幸福的由来、机遇对幸福的影响等。亚里士多德批判了关于幸福本质的诸种说法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首先他指出幸福的两个特点:幸福是终极和自足的。终极性指幸福是一切行动的最后目的,人们总是因其自身而绝非为了其他东西选择它。自足性指幸福仅凭其自身就足以使生活有价值且无匮乏。接着他谈论了人与善、人与人的功能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心灵活动,当然并非心灵活动一旦合乎德性便可获得幸福,德性须终生践行。然后他将自己的幸福本质论置于各种幸福观中加以论说,认为合乎德性的活动所导致的快乐比其他快乐都更美好、更高尚、更令人快乐。而最美好、最高尚、最令人快乐的东西就是幸福。亚里士多德将善分为外在善、身体善和心灵善,并且心灵善是最充分的、最重要的善。心灵善就是幸福,但是幸福显然需要外在善辅佐。但他提醒人们虽然幸福需要外在善辅佐,但是这不成为其将外在好运视为幸福的理由。幸福可以来自神恩、机遇或努力,通过神恩获得的幸福当然是最好的,但这不属伦理学考察范围,通过机遇获得幸福被否定,因为将最伟大、最高尚的东西托付于机遇是不恰当的。而通过学习和培养德性所获得的幸福虽非神之馈赠,但也是神圣的东西,这表明努力是通达幸福之途。
《尼各马可伦理学》讲述了德性,包括德性的来源、伦理德性的本质、特点和主要类别、理智德性的基本类别和作用等。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智德性主要来自教导,因而需要经验和时间;伦理德性产生于习惯,他着重谈论的是伦理德性的来源。基于伦理活动对道德品质的决定影响,亚里士多德强调,一个人从小养成何种习惯是最重要的事情。亚里士多德预告了它的伦理德性本质观,提出节制和勇敢等品质被过度和不及所破坏而为中道所保持,并以饮食和体训对健康的影响作类比,他认为人类心灵中出现三种状态:情感、潜能、品质,德性不是情感、潜能,而是品质。德性是中道,就是以适中为目的而言。考察伦理德性的本质之后,亚里士多德分析了伦理德性诸特点中的两个:即自愿性和抉择性。德性和邪恶存在于自愿的行动,即行动的根源在行动者自身中,同时他知晓其行动所包含的各个因素。抉择是某种先行的思虑之结果,因为抉择总是包含着理性和思维,甚至其名称就指明它是先于事物而被选择。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智德性是一种关于认识对象的、以理性为工具的追求真理的心灵品质。最后亚里士多德强调理智德性本身就有价值,并且是有所创制的。
亚里士多德还考察了作为德性总体的正义。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的规定是合法和公平,相对的,他对非义的规定是非法和不公。他概括了实行正义、实行非义和忍受非义三者的关系,接着他界定了正义:正义是一种中道,但不像其他德性那样,因为它涉及一种适中状态,而非义涉及两个极端,然后他界定了非义:非义则与非义的人的非义行动相关,非义行动是在分配好处或坏处时不合比例的过多和不足,因此非义就是过度和不及。亚氏将正义的领域分为分配和交往两个领域,论及分配正义与交往中的矫正正义和交换正义。分配正义是对他人的分配不公(过度)和对自我的分配不公(不及)之间的中道。这种中道的基本规定就是合乎比例的均等或几何的均等。矫正正义是交往双方中一方得利与另一方失利之间的中道。这种中道的基本规定是算术的均等。交换正义是被交换的两种东西的价值之间的中道,这种中道的基本规定是合乎比例的报偿。在社会正义、法律正义和经济正义之外,亚里士多德用短短两节的篇幅谈及了政治正义的范围、依据、类别、变异等。
《尼各马可伦理学》是西方也可以说是整个人类思想的历史上第一个伦理学体系的奠基作,它构成人类伦理学思考的一块坚实的基石。这个体系既构成了西方关于人的生命、生活,即所谓人生问题的伦理学思考的大传统,也构成了整个人类的伦理学和道德哲学理论的主要基础。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生于希腊哈尔基斯的斯塔吉拉。公元前367年,亚里士多德旅行到雅典,就学于柏拉图的学园。柏拉图去世后,亚里工多德离开雅典,与色诺克拉底和较早回到小亚细亚的另两位柏拉图主义者埃拉斯都和克里斯库共同发展了雅典学园的小亚细亚分部。《政治学》第七卷在此期间完成。公元前342年,亚里士多德在马奇顿王菲力二世的邀请下,旅行到贝拉,做亚历山大的教师。公元前323年,在亚历山大猝亡后,亚里士多德被祭司欧吕麦冬控犯大不敬罪,理由是他为赫尔米亚斯写的一首颂诗亵渎神灵。亚里士多德因此决定在判决前离开雅典,以免使雅典人“第二次对哲学犯罪”。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由于长期消化不良和过度工作,逝世于哈尔基斯。亚里士多德主要著作有《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