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19 18:47
黑色人种(Black race),又称尼格罗人种。鼻子宽扁,鼻孔横径较大,凸嘴唇,口宽度大,嘴唇外翻,体味重。
最早的人种分类,是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坟墓的壁画,它以不同的颜色区别人类,将人类分为四种。南方尼格罗人涂以黑色,其它三种分别是埃及人涂以赤色、亚洲人涂以黄色、西方人及北方人涂以白色。成为后来将人类分成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褐种人的基础。根据瑞典科学家林奈在1758年所做的分类,非洲黑种人和欧洲白种人,亚洲黄种人、美洲人红种人四大种族被划分为理智种。
1781年德国解剖学家布鲁门巴赫(Johann F.Blumenbach)根据颅骨测量研究结果,作出了更为系统的划分法,将全人类划分为五大人种:白种、高加索人种(Caucasian),黄种、蒙古人种(Mongolian),棕种、马来亚人种(Malayian),黑种、埃塞俄比亚人种(Ethiopian)和红种、阿美利加人种(American)。
到了19世纪,1870年,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提出新的分类法,将人类分为四大人种:尼格罗人种(Negroid)、澳大利亚人种(Austrloid)、蒙古人种(Mongoloid)和高加索人种(Caucasaid或Xan-thochroid)。同一个时期前后,还有法国学者布丰提出的六分法,日本学者横山又次郎提出的八分法,布罗卡、居维叶和哈顿等人提出的三分法等。
到了20世纪,1946年,美国人类学家胡顿(E.A.Hooton)提出一种系统分类法。他认为全人类可以在第一个层次上分成三大人种,尼格罗人种、蒙古人种和高加索人种,每个大人种下面包括几个分支,分支下面又包括几个地区性的人种类型。
三大人种: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
两大族系
黑种人又包括两大族系:苏丹族系和班图族系。二者在非洲的分布大致以赤道为界。苏丹族系居赤道以北,特点是肤色纯黑;班图族系居赤道以南,特点是肤色浅黑。如南非的黑人领袖曼德拉大家比较熟悉,其肤色就不是很黑,因为南非黑人属班图族系。
还有两个被归类为尼罗格人的古老种族分别为尼格利罗人和科伊桑人,尼格利罗人是中部非洲最早的居民,科伊桑人则是南部非洲最古老的居民,他们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种族,但因为受到后至移民的排挤,他们的人口已经非常稀少了,仅存的部落分别分布在热带雨林与荒漠中。
尼格利罗人(Negrillo):尼格利罗人通常被称为俾格米人,但俾格米人并非他们的正式称呼,而是泛指所有成年男子平均身高不超过5英尺(约1.52米)的民族,非洲俾格米人的正式称呼是尼格利罗人。尼格利罗人是中部非洲最早的居民,班图人扩散至中非后,尼格利罗人受到排挤、迫害,人口大量减少,仅剩60万人,分布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刚果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布隆迪、卢旺达、乌干达等国的密林中。尼格利罗人属于尼格罗人种尼格利罗类型,他们的最突出的特点是身材矮小,成年人平均身高仅1.4米,是世界上最矮小的民族。他们的体型颇像未发育完全的孩童,头大腿短,人人都长着圆滚滚的肚子,肚脐眼凸起。关于尼格利罗人为何身材如此矮小,一直众说纷纭。一般认为他们身材矮小与恶劣的生存环境有关。研究者曾经以为在尼格利罗人中矮个可能比高个更有优势,比如矮个生育力更强,但事实正好相反。
科伊桑人(Khoisan):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种族,为赤道人种的一个古老支系,发源于西南非卡拉哈里沙漠北部与赞比西河之间地带。其体貌特征与一般非洲人明显有别,他们肤色较浅,呈黄褐色,面部扁平多皱,颧骨突出,眼睛细小,多内眦褶,带有蒙古人种的很多特征。身材矮小,成人平均身高仅145~150厘米。主要分布于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南非境内,以狩猎采集为生,有本民族的语言。
科伊桑人的人口约有30万,主要包括霍屯督人、贝达马拉人和布须曼人。科伊桑人过去分布在非洲广阔的土地上和森林中。班图人扩散时,他们退居到南方。后来,受到欧洲殖民者的屠杀和奴役,人数急剧下降,幸存者被迫退居荒凉的卡拉哈里沙漠地区。
伊斯兰教的传播
撒哈拉地区沙化之前,西非的西苏丹和中苏丹与东北非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伊斯兰教在西非的传播与贸易同步进行,最早接受伊斯兰教的是参与撒哈拉商道贸易的黑人商人和苏丹地区诸王国的统治者。11世纪70年代,信奉正统伊斯兰教的穆拉比德人在今毛里塔尼亚迅速崛起,并同时向南北两个方向出击,向北征服北非建立一个庞大帝国的同时,向南于1076年征服加纳王国,伊斯兰教进入该地区。继加纳后,在西苏丹崛起的马里和桑海帝国使伊斯兰教得到进一步传播与扩散。伊斯兰教进入中西苏丹地区,逐渐形成混合伊斯兰教,或称为土著伊斯兰教,逐渐成为非洲化的伊斯兰文明。
加纳王国
加纳王国是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西非国家,阿拉伯学者穆罕默德·本·易普拉欣·法佐里是第一个提及加纳的学者,他在著作中称加纳为黄金之国。早在公元3世纪,柏柏尔人就建立了加纳王国。8世纪,从事农耕的索宁凯人夺取了加纳政权。10~11世纪,加纳进入全盛时期。加纳首都昆比萨利赫是位于撒哈拉商道中西线的重要贸易点。11世纪中叶,加纳王国转衰1076年,穆拉比特人征服加纳,1200年索索国攻占加纳,1240年马里灭加纳,成为西非新的霸主。
马里原是尼日尔河支流桑卡拉尼河地区的一个小酋长国,11世纪初是加纳的藩邦,1054年独立,1224年被索索国占领。马里的崛起得益于王子松迪亚塔。1250年,松迪亚塔辞世,其长子曼萨·叶雷伦库继位,保持国家统一,并进一步拓展疆土,并赴麦加朝觐,开始引起阿拉伯世界对马里的关注。1307年,松迪亚塔外甥坎库·穆萨夺取皇位,称曼萨·穆萨。穆萨1324~1326年赴麦加朝觐,震动了伊斯兰世界和西欧。据记载,朝觐队伍至少有8000人,其中奴隶500人,每人手执一根2公斤重的金仪仗。随后是100头骆驼组成的运输队,每头驮130公斤黄金,此外还有上千头骆驼驮运所需物品。沿途穆萨挥金如土,仅送给埃及素丹的礼物就有5.5万第纳尔,他的施舍使开罗金价下跌12%,12年后还没有恢复到当年水平。这次朝觐让全世界都知道马里之富有,人们称穆萨为“金矿之王”。1339年,欧洲人绘制的地图上,首次标出了马里国,穆萨端坐其中。
桑海帝国
桑海帝国位于贝宁、尼日尔和尼日利亚三国交界处的登迪地区是桑海帝国的发祥地。当地居民索尔科人以渔业为主,公元7世纪末,撒哈拉的拉姆图纳族进入该地区,赶走索尔科人,并建立了桑海帝国。1010年,桑海帝国国王迪亚皈依伊斯兰教,成为桑海历史上第一个穆斯林国王。马里的崛起使桑海受到威胁,1325年马里征服桑海。1335年,桑海王子趁马里国王曼萨·穆萨去世之机回国重建桑海帝国。15世纪末,桑海成为一个强大帝国,疆土包括了尼日尔河曲的新月形地区。桑海帝国军事力量强大,仅1591年的一次战争中就出动了3万名步兵和1万骑兵。
卡涅姆-博尔努王国位于乍得湖周围地区。11世纪时,加涅姆王国的国王“马伊”接受伊斯兰教,13世纪该王国进入强盛时期,14~15世纪逐渐衰落,1391~1392年迁都博尔努,16世纪博尔努王国重新崛起。
豪萨地区
对豪萨人起源众说纷纭,但豪萨城邦起源却有统一认识。19世纪上半叶,西非地区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圣战”,豪萨地区是圣战的策源地和中心。圣战促进了伊斯兰教的发展和伊斯兰文化的广泛传播。豪萨语最初作为一种商业用语,在贸易场合被光发使用。但它只是一种口语,没有文字,因此无法书写和记录。13世纪,由于受到阿拉伯语的影响,尤其是伊斯兰教在豪萨地区的广泛传播,阿拉伯语开始渗入豪萨语。圣战后,伊斯兰教确立统治地位,豪萨语的文字形式最终产生和形成。豪萨语采用阿拉伯字母书写,结构比较简单,没有复杂的语法现象,豪萨语有两性之分。豪萨语易于掌握,被西非不同种族接受,同豪萨族毗邻的桑海族、杰尔马族、伊博族、富拉尼族和图阿格族中不少居民都用豪萨语作为第二语言。
政治、经济:非洲种植有250多种农作物,如水稻、高梁、白色玉米、芝麻、可可、扁豆、南瓜、油棕。就整体而言,非洲的商业是欠发达的,除了历史上曾存在的几个小国,撒哈拉以南大部分地区几乎从未被商品经济所触及。直到西方殖民主义入侵前,非洲的经济活动中还没有出现固定的一般等价物,这就决定了社会财富还不可能用货币形式进行积累。
文学、艺术:黑人各族在观念中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一致,但它是通过神的中介来实现的。铁匠在非洲社会地位相当高,他被视作“杰出的火之王”,被称为“大地的长子”。
——口头文学:非洲黑人各族有悠久的口述文化传统。非洲文化的流传,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靠文字写成的书本,而是仰赖于贮藏在人们脑子里的语言,世世代代口耳相传,这是非洲黑人文明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口头文学由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保存、讲述,这些人是非洲“活的记忆”,活的百科全书。在非洲家庭中,父母或长者是第一任老师,他们传授知识不仅通过经验,而是借助故事、童话、传说、格言、谚语等。非洲的口头文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传述了黑人各族的文明成果,使黑人文明得到继承和发展,被视为“非洲的社会档案”。殖民时期,黑人各族的口头文学受到极大摧残。
——谚语:黑人各族的大量谚语生成于丰富多彩的口述故事中,口述者在故事叙述中情节转折或发展到高潮时,往往要来一句警句、格言或总结性的谚语。非洲谚语有闪烁真理光辉的警句,有道德训诫式的谚语,有关于自省与修养的,有关于勤奋求职的,有关于个人与集体的,如:“踢人的马,在马厩就要当心”、“自己的半截斧子也比借来的强”、“狼头伸进羊圈,决不会谦逊地把身子留在外面”、“狮子不会出售牙齿”、“露水不能与太阳共事”、“和平即富裕”、“黑夜再长,天总是要亮的”、“不要用脚踢开帮你渡过了河的小船”、“保持你的尊严比保护你的财产更重要”、“令人痛苦的老实话,远远胜过恶人的甜言蜜语”、“逆风撒灰,灰一定撒入自己的眼中”、“不听训诫的孩子要遭殃”、“在哪跌倒就在哪儿爬起来”、“智者的全部错误合起来,也会堆成大山的”、“畏惧大海的人不会成为航海家”等。
——雕塑:一些享誉西方世界的艺术大师毕加索、马蒂斯等甚至认为黑人雕刻是现代立体主义之源。有木雕、石雕、铜雕、泥塑和骨雕。木雕在非洲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由于热带气候和虫害的影响,保存的木雕作品据推测最多不超过200年。最常用的有铁木、红木、乌木等硬木,工具主要是宽刀和短柄横口斧。石雕是非洲最古老的雕刻艺术。铜雕的大发展时期是16、17世纪。骨雕主要指象牙雕刻。
——音乐舞蹈:非洲各族的音乐有很大的独特性,最突出的特征是强烈的节奏感,其次是声音音色的力度和其社会性、大众性。,乐器分打击乐器(包括体鸣乐器和膜鸣乐器)、吹奏乐器(也称气鸣乐器,包括笛、簧管、号角、喇叭等)、弹拨乐器(也称弦鸣乐器,主要有齐特琴、琉特琴、竖琴和里拉琴4种)。非洲各族的音乐和舞蹈是浑然一体的。南部非洲祖鲁族的跺脚舞,就是以强烈的腿部律动来表达炽热情感的,以腿部动作表现节奏的舞蹈还有“踢跶舞”(茨瓦纳族、祖鲁族、索托族)、“大跨步舞”等。黑人各族共有上千种舞蹈,几乎每一种舞蹈都有强烈的节奏感和律动性。当舞蹈表达某个主题或一个连贯性故事时,就演变成了戏剧形式。
——人体装饰艺术:面具主要流行范围在西非,东非除个别民族外,大多不熟悉面具。非洲的文身艺术主要分布在苏丹南部、刚果、坦桑尼亚等国家。
宗教与伦理习俗:非洲各族人民信奉的宗教主要有三种:传统宗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其中伊斯兰教是非洲信封人数最多的宗教,占40%左右,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有15个左右。基督教传入非洲比伊斯兰教早,早在公元1世纪,基督教兴起初期就传入埃及等地。
思想意识与科学技术:黑格尔之后,西方学者对非洲文明的认识深受“含米特理论”影响,认为非洲各族人民从来没有自己的历史,一切具有文化成就性质的东西统统是从亚洲来的移民带给他们的。1945年,在刚果(金)传教的比利时牧师唐普尔发表《班图哲学》一书,对黑人哲学加以肯定。对于非洲的历史,直到20世纪还有很多人认为非洲没有历史。但非洲丰富的口头传说否认了这一说法,口头文化也是人类文化遗产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农业方面,非洲共培育出200多种农作物,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农作物体系,其中有稻子、高梁、粟、豇豆、大豆、地豆、芝麻、蓖麻、油棕、卡里特油果、西瓜、柯拉果、胡椒等。非洲黑人技术的缺陷在于,任何一个黑人传统社会都没有学会使用轮子,都没有使用犁耕,都不会烧砖制瓦。
饮食:在非洲受气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习惯。非洲食物以调味艺术而闻名,将各种各样的香料及调味料,如肉桂、辣椒、豆蔻、丁香等,运用到淋漓尽致。从北非到南非,由于种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其饮食的主要风格在于以烤煮烩炖等方式下的各种食物的“杂烩”。非洲大地原产的香料、蔬菜、水果品种繁多,所以非洲人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将多种食品混在一起烹饪习惯,对肉食大多采用烤制后再用上咖喱、番茄汁、奶昔等淋拌的制作方法,面食则多采用与水果相拌过油微炸的烹饪方法。
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叶末,西方殖民主义国家为了向美洲殖民地种植园和矿山提供劳动力,从黑非洲掳走大批黑人,将其远程贩运到美洲等地,这就是血腥的非洲奴隶贸易。由于奴隶贸易主要是在大西洋东西两岸进行,西方国家一般称为“大西洋奴隶贸易”。
奴隶贸易延续4个世纪之久,使亿万非洲人丢掉生命,给非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是非洲历史上一段最黑暗的时期。奴隶贸易为西欧资本家带来了巨额利润,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在非洲历史上,奴隶买卖很早就出现。公元1世纪的《红海回航记》一书就有关于来自非洲之角的奴隶的记载。7世纪末,阿拉伯人进入北非后,也曾将抓来的黑人贩运到阿拉伯国家以及波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在欧洲,14世纪已经有西班牙人贩卖从北非带来的黑奴,尔后葡萄牙人也开始了这项贸易。
奴隶贸易经历
第一阶段:自15世纪中叶迄17世纪中叶,这一阶段的贸易主要被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等国垄断。
1441年,葡萄牙人A·贡萨尔维斯率领一艘船沿非洲西海岸向南绕过布郎角上岸,从那里带走了10个黑人回到欧洲。从此,葡萄牙经常派出一些船只去西非海岸进行掳掠。
进入16世纪,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班牙在西印度群岛和美洲大陆建立起庞大的殖民帝国,杀害了大批印地安人,迫切需要廉价的劳动力来开发殖民地,于是公开鼓励从非洲输入奴隶。
1510年,最早的一批非洲非洲黑人(约250人)被带到西印度群岛的伊斯帕尼奥拉岛。从此,贩卖黑奴的规模就越来越大。16世纪是西班牙、葡萄牙在海上称霸的时代,奴隶贸易为他们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因此欧洲其他国家也相竞插手。英国、荷兰和法国力图打破西、葡的垄断。
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歼灭,西班牙、葡萄牙的海上优势一落千丈,荷兰取而代之。荷兰从16世纪以来到17世纪中叶,几乎垄断了海上的奴隶贸易。
第二阶段: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下半叶,是大西洋奴隶贸易的高潮时期。奴隶贸易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赚钱最多的行业,成为非洲、欧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活动。参加奴隶贩运的国家,除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外,还有英国、法国、普鲁士、丹麦、瑞典以及美国、巴西等。
到18世纪80年代中叶,从非洲输出的黑奴隶平均每年近10万人。欧洲殖民者把非洲、欧洲和美洲之间的贸易有机地串联起来,成为当时盛行的三角贸易。三角贸易由三个航程组成:第一个航程为从欧洲国家的港口到非洲西部大西洋沿岸地区。欧洲人以廉价的制成品如酒、军火、棉织品以及各种装饰品等换取奴隶,或用各种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奴隶;第二个航程是把奴隶从非洲运到美洲各地,同其交换矿产和农产品;最后一个航程是从美洲回到欧洲,把从美洲带来的工业原料和种植园农产品在欧洲市场出售。
第三个阶段: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大西洋奴隶贸易逐步走向衰落。
18世纪末,欧洲废奴运动蓬勃兴起。英国于1807年通过了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其他国家也相继宣布禁令,但追求暴利的欲望使奴隶贸易实际上并未终止,走私贸易随之猖獗。
19世纪上半叶起,美国成为主要贩卖黑奴的国家。大批非洲黑人从那里被贩卖到红海、波斯湾沿海国家,并长途贩运到西印度群岛和美洲大陆。
19世纪50年代,黑非洲每年向古巴、巴西等地输出的奴隶达5万以上。19世纪下半叶,奴隶贸易基本被刹住了,但并没有最后绝迹,零星的贩卖活动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甚至20世纪初。
奴隶贸易年表
1861年,美国北方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与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矛盾日益激化,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4月南北战争爆发,其矛盾的焦点便是黑人奴隶制度的存废。
1863年,为了扭转南北战争联邦军的颓势,总统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865年,内战结束。总统林肯遇弑身亡。《美国宪法》第13条修正案宣布奴隶制为不合法。
1868年,《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给予所有非洲裔美国黑人公民权。
1870年,男性黑人获得投票权。
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种族隔离不违宪,为南方各州的种族隔离政策开绿灯。
1955年,黑人妇女帕克斯在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一辆巴士上,拒绝让座给一位白人,结果被捕,事件触发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带领进行长达一年的抵制行动,成功要求蒥内所有巴士废除种族隔离。
1963年,马丁·路德·金在阿拉巴马州示威时被捕入狱。他在华盛顿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说。
1964年,总统约翰逊签署《民权法》,取消公共场所的种族隔离政策。马丁.路德.金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1965年,黑人民权领袖马尔科姆·X被谋杀,终年39岁。参议院通过《投票权法》,打破束缚黑人投票的枷锁。
1966年,马萨诸塞州的布鲁克成为首位黑人参议员。
1967年,马歇尔获委任为最高法院首位黑人法官。
1968年,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遇刺,终年39岁。
1990年,威尔德当选为首位黑人州长,领导弗吉尼亚州政府。
1991年,迈克尔杰克逊的单曲《Black or White》意外的打破了种族歧视。
2008年,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奥巴马成为美国总统,他将成为美国首位黑人(父黑人,母白人)总统。
2009年,美国当地时间6月25日下午二时左右,北京时间6月26日凌晨,美国流行音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因心脏停搏去世。由于关注人数极多,有关他死讯的新闻导致多家网站瘫痪(1958年出生,享年50岁)
被掠的奴隶,在贩运到美洲以前,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从内地贩运到沿海集中地;在集中地接受奴贩挑选;转运在贩奴船上。奴隶从内地送往沿海的集中地,一般都有一段长距离路程,奴隶贩子为了防止奴隶逃跑,给奴隶带上沉重的脚镣,有时还有铁链把奴隶双双拴在一起,也有的奴隶贩子让奴隶扛上几十千克重的商品,如象牙、兽皮、高粱、蜂蜜之类,找不到合适的产品时甚至让他们背上一块大石头或一袋沙土。最后一个阶段是装载贩奴船上。从尼日河三角洲一带起程到西印度群岛,顺风时要七、八个星期,奴隶们挤在闷热的船舱里,卫生条件极差。
贸易废止
17、18世纪奴隶贸易即受到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家J·洛克、C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人的谴责,教友派、福音派等宗教团体也纷纷批判其反宗教的野蛮性质。18世纪下半叶,在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反对奴隶贸易同废除奴隶制度的呼吁汇合在一起,形成波澜壮阔的废奴运动。参加这个运动的人,有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但也有从经济角度出发的。后者认为种植园奴隶频繁暴动和过高的死亡率,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制止奴隶贸易,英国派遣海军在海上巡逻。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又分别同欧洲主要的贩奴国家,如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签署协定,规定对载有奴隶嫌疑船只可以拦截检查,以惩罚从事奴隶贸易的商人。1862年,美国同意签署这份协议。19世纪80年代,美洲输入奴隶最多的古巴、巴西也宣布禁止奴隶贸易和解放奴隶的法令。在1885年柏林会议和1890年布鲁塞尔国际会议上,西方国家又通过了反对奴隶贸易的总决议,这样,长达4个世纪、使非洲遭受无法估量损失的世界性奴隶贸易才逐步被废止。
南非人民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在二十世纪90年代彻底埋葬了种族隔离制度,这标志着非洲人民长期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新世纪之初,相聚在具有光荣的反对种族主义传统的南非,探讨和制定反对种族主义的战略和措施,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历史意义。
殖民主义、外国侵略、奴隶贸易和种族隔离制度都是种族主义的典型表现,在历史上给广大亚、非、拉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亚洲,无辜百姓深受殖民主义和外国侵略的蹂躏,从太平洋到印度洋,从东南亚到中东,没有一个人类古代文明的发源地能够幸免于难。在非洲,殖民主义的铁蹄几乎践踏了每一寸土地,奴隶贸易以无数非洲人的血泪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在美洲,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土著人纯朴平静的生活,大批印第安人惨遭屠杀,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几乎被剥夺殆尽。
反对种族主义
然而,光明一定会战胜黑暗,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经过亚非拉人民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以及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近百个国家挣脱了殖民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联合国成立后,连续发动向种族主义作斗争的三个十年活动,并于1963年通过了《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等重要文件,极大地推进了全球范围内反对种族主义的进程。
美国著名的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1956年领导蒙哥马利城黑人成功抵制了当地公共汽车歧视黑人的行为。1963年8月,马丁·路德·金组织了美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自由进军”运动,率领20多万名黑人向首都华盛顿进军,为全美国的黑人争取人权。8月28日,他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著名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发出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的正义呼声。
1960年3月21日,南非德兰士瓦省沙佩维尔镇的非洲人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反对南非当局推行种族歧视的《通行证法》。通行证法是南非当局颁布的几百项有关种族歧视的法令之一,规定年满16岁以上的非白人必须随身携带通行证,证件不全者随时会遭到逮捕。游行群众遭到南非当局的野蛮镇压,有70多人被枪杀,240多人被打伤,造成了震惊世界的惨案。1966年11月9日,第2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把每年3月21日定为“国际消除种族歧视日”。这是为了纪念1960年3月21日南非沙佩维尔惨案、反对种族歧视而确定的。
涌入北美的移民现状
在涌入北美的移民中,非洲人群体是不情愿的。他们当中有50万人是在1619至1808年间被作为奴隶贩运来的。随着美国内战在北方的自由州和南方的奴隶州(其中有11个已脱离联邦)之间的爆发,结束奴隶制的进程于1861年4月开始。1863年1月1日,战争进行了一半,亚伯拉罕·林肯总统颁布了《解放宣言》,宣布在那些已脱离联邦的州中取消奴隶制。随着1865年《美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的通过,奴隶制在整个美国被取消。
但是,即使是在奴隶制结束后,美国黑人也仍为种族隔离和低水平教育所阻碍。为了寻找机会,美籍非洲人掀起了一个国内移民浪潮,即从南方的农村迁移到北方的城市。但许多城市的黑人却无法找到工作;根据法律和习俗,他们必须与白人分开居住,生活在被称为贫民区的破败街区内。
2002年,白人家庭净资产是8.8万美元,是拉美裔家庭的11倍,接近非裔家庭的15倍。据统计,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黑人人数是白人的3倍。黑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比白人少6岁。美国的少数民族受到就业和职业歧视。2003年美国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收到有关工作场所种族偏见方面的指控29000件。美国劳工部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2004年11月,黑人的失业率为10.8%,白人是4.7%,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来自于至少38个国家的未成年人从事着奴隶性劳动。在美国无力负担医疗保险的4500万人中,700万是非洲裔美国人,占美国非洲裔人口总数的近五分之一,这个比例比白人高77%。
根据《2005年美国的人权纪录》显示,在美国的司法、医疗、就业和职业等领域,存在着种族歧视现象,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处于美国社会的底层。2005年1月28日,一群来自亚洲的青年在美国纽约参加反对当地电台播放“海啸之歌”的抗议活动,数百名亚裔人士、部分纽约州议员、纽约市议员聚集在位于纽约曼哈顿的“狂热97”广播电台所在地,强烈抗议该台在前一周连续4天播放侮辱海啸灾难遇难者并带有种族歧视内容的“海啸之歌”,要求结束“早晨的琼斯小姐”广播节目并呼吁联邦政府对该电台进行制裁。美国种族偏见和偏执造成社会矛盾激化,仇恨犯罪增加。据美国联邦调查局2004年11月22日公布的对16%的执法单位有关报告的统计,2003年美国发生的总共7489件仇恨犯罪案中,有3844件与族裔仇恨有关。《洛杉矶时报》2004年5月3日报道,受“9·11”事件及伊拉克战争影响,2003年,全美共发生针对穆斯林的仇恨事件1019起,同比增长69%。加州针对穆斯林的仇恨事件共221起,同比增长近3倍。美国司法领域种族歧视司空见惯,既然白人歧视黑人,同时也有歧视白人的逆向歧视。
《华盛顿邮报》与美国广播公司(ABC)联合展开的调查显示,只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美国人仍然把种族主义视为“大问题”,这比1996年的54%少了一半以上。同时,有很大部分的受调查者相信,奥巴马执政期间,美国的种族关系会改善。2012年11月7日举行的美国大选中,现任总统、民主党候选人奥巴马击败共和党挑战者罗姆尼,成功连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