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鳄

更新时间:2024-09-27 22:08

尼罗鳄,是鳄目鳄科鳄属大型鳄鱼。尼罗鳄体型庞大,身体呈橄榄绿色至咖啡色,有黑色的斑点及网状花纹;下颚第四齿由上颚的凹陷向外面突出;具5枚前颌齿,13-14枚上颌齿,14-5枚下颌齿,总数为64-68枚;尾巴强而有力。成年尼罗鳄的体重重达一吨。幼体尼罗鳄呈深黄褐色,身体和尾部有明显的横带纹,成年后横带纹的颜色变淡。

动物学史

由于大型鳄分布依赖稳定的水体,水体不像陆地一样连成大片,较为分散,各地区尼罗鳄扩散受限,长期无基因交流,独立演化,因此可分出多个亚种,尽管目前没有正式划分亚种,但已有观点提出尼罗鳄的亚种多达6种:可能有东非亚种,西非亚种,南非亚种,马达加斯加亚种(当地也称为croco Mada马达加斯加鳄),埃塞俄比亚亚种,肯尼亚亚种。

西非鳄(Crocodylus suchus)以前也是属于尼罗鳄的一个亚种,后来成为一个独立物种,因此西非地区同时存在着真正的尼罗鳄(Crocodylus niloticus)和西非鳄(Crocodylus suchus),西非鳄外形与尼罗鳄非常近似,但体型较小,通常长2-3米,陆地行动能力极佳,可轻易完成二足直立和原地高跳等高难度动作。

DNA测序的基因研究表明,尼罗鳄与美洲的鳄属亲缘关系较近。生存在中新世非洲肯尼亚的切氏鳄(C. checchiai)曾被误认为是尼罗鳄,但其颅骨特征实际上和美洲鳄更为接近。非洲很可能是新大陆鳄属的起源地,新大陆鳄鱼的祖先横跨海洋进入美洲,尼罗鳄可能接近它们的祖先类型。

形态特征

成年雄性尼罗鳄通常身长为3.5米,重近200千克,而壮年平均(渐进)身长超过4米,体重超过300千克,较罕见的巨型个体身长可超过5.5米。于1968年被杀死的一条巨型尼罗鳄,长5.87米,体重860千克,仅头部就重达166千克,该重量也包括用于闭合颌骨的肌腱。已测量的最大尼罗鳄头骨中线长69厘米,全长估测5.5米。

相对而言,雌性尼罗鳄较雄性小一些,通常身长为3米,重100千克,已知最大的雌性长4.5米以上,接近半吨。

成年尼罗鳄的体表呈深青铜色,背部有黑色斑块和连纹,腹部呈暗黄色,侧面呈黄绿色,有深色斑块,以各种图案排列成斜条纹。不同种群的鳄鱼体色相对于环境会发生一些变化,居住于湍急水域的个体往往比居住在湖泊或沼泽中的个体颜色更浅,这是一种适应于环境的伪装。幼体呈灰色、多色或棕色,尾巴和身体上有深色交叉带,腹部呈黄绿色,随着它们逐渐成熟,体色变得更暗,交叉带褪色。

尼罗鳄的皮肤有许多感觉器官,推测其可以对水压的变化做出反应,让它们能够跟踪水中猎物的运动轨迹。尼罗鳄眼睛为绿色,与所有鳄鱼一样,拥有保护眼睛和泪腺的瞬膜,过去曾认为鳄鱼的眼泪有排盐作用,其实鳄鱼的眼泪仅有润滑作用,真鳄类在海中跋涉依靠舌头的盐腺排盐。。

尼罗鳄有四腔心室,尽管由于心脏隔膜拉长而具变温特性,但在生理上类似于鸟的心脏,在血液充氧方面特别有效。

尼罗鳄长有64到68颗锥形牙齿(比短吻鳄少了大约十几颗),在鳄鱼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断掉的牙齿都可以更换,在嘴的每一侧,上颌前部(前颌骨)有5颗牙齿,上颌的其余部分(上颌骨)有13颗或14颗,下颌两侧有14颗或15颗,膨大的第四颗下牙嵌入上颚的凹槽,当颚闭合时清晰可见,隆起的犬齿状齿用来撕裂大型猎物。幼体嘴巴顶部有一块坚硬的皮肤,称为蛋牙,它们用来在孵化时突破蛋壳。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尼罗鳄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湖泊、河流、淡水沼泽、盐水区域都可以生存。它们通常用嘴部和脚来挖洞穴从而修改栖息习惯来躲避生存条件不利。

生活习性

尼罗鳄喜欢在水中生活,但非洲很多地区有旱季和雨季之分。一到旱季,就会有大量动物因缺水而死亡。为了躲避这种不利的生存条件,尼罗鳄常常用嘴和脚在河岸上挖掘洞穴。旱季期间,尼罗鳄就躲藏于地底之下,一直到下一个雨季来临为止。

幼体尼罗鳄常以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昆虫等为食,吃小型脊椎动物,如鱼、两栖类和爬行动物等。成体则能捕食包括羚羊、水牛、河马幼体等在内的大型脊椎动物。

成年尼罗鳄还会吞下石块以作压舱物之用,这样做的目的是有助于尼罗鳄在水底保持平衡。

尼罗鳄十分凶残,但它们对一种叫做牙签鸟的小鸟却非常友好。这种鸟经常在尼罗鳄身上和嘴里找虫子吃,尼罗鳄从不伤害它们。牙签鸟的感觉非常敏锐,只要听到一点动静,它们就会急忙拍打翅膀,大声喧哗。听到牙签鸟的“提醒”,尼罗鳄就会立即沉入水底,避免受到意外的袭击。

种间关系

尼罗鳄生活在生物多样性很高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很多其他大型捕食者都有接触,尼罗鳄在其栖息的淡水生态系统中是独一无二的顶级掠食者,河马为素食动物(非杂食,摄食肉类极为有限)和尼罗鳄不构成掠食者生态位竞争关系。而非洲的大型哺乳类捕食者通常在陆地上觅食,如狮子,和尼罗鳄存在间接竞争关系。

一般来说,大型猫科动物和鳄鱼是相互避让的关系,狮子和尼罗鳄是非洲大陆最大的两种肉食动物,绝大多数情况下双方并不会发生冲突。当环境压力增大,食物变得稀缺,狮子和尼罗鳄会在陆地上互相抢夺猎物。双方都有一定群居社会性,对尸体的争夺可能发展为群体哄抢拉锯战,大多数冲突都发生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通常来说尼罗鳄的皮内成骨和大嘴会让它们在水边获得争抢的胜利;而狮子依靠更高的机动性和协同作战,在离水较远的地带则更容易占据上风。这两种大型食肉动物之间很少发生严重的战斗或流血事件,然而,当双方体型差异显着时,也可能发生互相捕食的行为,狮群曾经捕食离开水源的鳄鱼,成年尼罗鳄曾经在浅水中猎杀母狮。

少数情况下花豹也会和尼罗鳄争夺猎物,但由于花豹的体型较小,通常情况下无力抵抗成年尼罗鳄的暴力抢夺,但有一些幼年或未成年尼罗鳄曾遭花豹捕食。

河马与尼罗鳄是非洲淡水中最大的两种脊椎动物,成年河马并不是尼罗鳄的猎物,大多数情况下二者能在一片流域和平共处。极少数情况下发生摩擦,成年河马目前并无击杀成年尼罗鳄的确切记录,但有时会在鳄鱼进食时对其进行骚扰与驱赶。在食物短缺时,普通的尼罗鳄可能会猎杀暂时离开母亲照顾的小河马,大个体尼罗鳄会直接强杀小河马而无视成年河马的阻拦,例如生活在坦噶尼喀湖的巨型尼罗鳄“古斯塔夫”,它一出现立刻遭来河马群的集体防御。成年个体们围在外围保护河马幼崽,领头雄性河马上前与古斯塔夫对峙,令敌害放弃离开,根据保护区管理员目击,古斯塔夫曾猎杀成年母河马。

希罗多德声称某些鸟类与尼罗鳄有共生关系,它们会啄食尼罗鳄口腔中的碎肉,例如埃及鸻( Pluvianus aegyptius ),外号牙签鸟,但这并不属实,鳄鱼的牙缝极宽,几乎不可能塞下碎肉,埃及鸻更不可能以此为主食,后世的生物学家去非洲多次考察都再无发现这一现象,希罗多德观测到的可能只是偶然事件。

真正和尼罗鳄有共栖现象的,是石鸻。石鸻会把自己的巢穴建在尼罗鳄的巢穴附近,这样尼罗鳄可以帮助它们赶走吃鸟蛋的天敌,同时像尼罗河巨蜥这样更擅长偷鳄鱼蛋的捕食者会选择直接攻击尼罗鳄的巢穴,而放弃蛋少的石鸻巢穴。尼罗鳄也从共栖中获利,石鸻的骚扰攻击可以拖延尼罗河巨蜥的时间,让尼罗鳄有机会驱赶巨蜥并将其击杀。

分布范围

尼罗鳄分布在安哥拉,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喀麦隆,中非,乍得,刚果,科特迪瓦,刚果共和国,吉布提(ex),埃及,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加蓬,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以色列(ex),肯尼亚,利比里亚,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苏丹,斯威士兰,多哥,乌干达,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

生长繁殖

在交配季节,雄性通过吼叫、上颌击水来吸引雌性,争夺配偶权的冲突可能导致大个体雄性之间发生激烈争斗,尤其是当它们的体型接近时,可能发生血腥的大战,但大部分情况以一方退却告终。一旦雌性被吸引,它们就会发出呜呜声并将下巴的下侧相互摩擦靠在一起,多数鳄鱼在繁殖季只和一个配偶交配,尼罗鳄也是一样。

尼罗鳄在全年都可筑巢,在尼罗鳄分布的最北端(即索马里或埃及),筑巢季节是12月至次年2月,而在南部(即南非或坦桑尼亚)是8月至12月,位于其分布区中部的尼罗鳄产卵季节集中在4月和7月之间。雌性在交配后大约一到两个月产卵,在距岸边几米处挖一个洞,深半米,平均产卵25到95个。尼罗鳄的性别决定机制为温度依赖型(TSD),这意味着它们幼体的性别不像哺乳动物和鸟类那样由基因决定,而是受孵化温度影响,尼罗鳄的TSD模式为中温下产雄性,低温或高温下产雌性。低、中、高温的分隔点被称为临界温度,临界温度附近孵化个体则雌雄兼有,临界温度可因地区、种群,及产卵雌鳄个体而异,一般而言孵化温度在32-34度之间更容易产生雄性,而低于或高于这一区间更容易孵化出雌性。估计有10%的卵会存活下来孵化,而只有1%的孵化后的幼鳄会成功长到成年,一旦成年,它们就将成为淡水中的顶级捕食者。

幼鳄在孵化前就开始发出吱吱声,雌鳄会闻声而来扒开巢穴,带着已孵化的幼鳄进入水中,鳄鱼妈妈可能会将部分壳较硬的蛋含在嘴中压碎,以帮助幼鳄破壳。

刚孵出的尼罗鳄长28至30厘米(11至12英寸),重约70克,鳄鱼妈妈将保护她的后代长达两年,如果同一地区有多个巢穴,母鳄们可能会组成一个“托儿所”,母亲有时会将她的幼崽背在背上,就像一张躺椅。在幼年时期尼罗鳄容易受到侵害,其最大的威胁为尼罗河巨蜥,它们甚至可以在中午高温时段轮流和尼罗鳄母亲周旋,使它体温过高不得不返回水中,趁机偷食卵蛋。其余威胁包括尼罗尖吻鲈、鲸头鹳和狒狒,非洲鱼鹰亦可以捕食几个月大的幼鳄,蜜獾可以捕食一岁的幼鳄。一旦它们长到1-2米,其潜在的威胁便仅剩大型非洲岩蟒和大型猫科动物,长到3米以上后,除了狮群再无威胁。

两岁及以下的鳄鱼可能会有大量时间在陆地上活动,人们在其胃里发现过各种陆生昆虫,两岁时通常长约1.2米,会自主离开原有栖息地,许多鳄鱼一旦达到2米就会进入鳄鱼群落生活。

鳄鱼的寿命尚未确定,但像尼罗鳄这样的大型鳄类寿命很长,野生状态下可能活到100岁,不过已知圈养尼罗鳄几乎无法超过50至60岁。

亚种分化

该物种共有七个亚种: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有学者认为尼罗鳄捕食的鱼是活动性较差的肉食性鱼类,如鲶鱼等,同时还捕食那些以鱼为食的其他动物,如水獭、水鸟、蛇乃至一些肉食性的水生无脊椎动物,从而保护了经济鱼类的生存和生长。

经济价值

津巴布韦、南非、博茨瓦纳、马拉维、莫桑比克、赞比亚等很多非洲国家都饲养尼罗鳄,津巴布韦由于鳄类饲养还吸引了大批旅游者,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尼罗鳄皮张质量好,利用率高,是生产优良皮革的鳄类之一,1990年中国也引进尼罗鳄在海南和广东进行人工饲养并成功地繁殖了后代。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尼罗鳄是非洲最大的鳄鱼,仅次于最大的湾鳄,为全数23种鳄鱼当中被人类研究最多的一种。

在尼罗河一带,尼罗鳄一度濒危,后来由于尼罗鳄的养殖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尼罗鳄的种群数量才逐渐恢复。

自公元9世纪开始,尼罗鳄就已经成为人类的猎杀对象。野生尼罗鳄属于低危物种,有些地区可能已经濒危,因此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保护级别

IUCN 红色名录: LC(1996)

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 Ⅰ 严禁商业贸易,所有标本的进出口,必须取得进、出口许可证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7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致危因素

尼罗鳄的主要生存威胁有:非洲一些土著民族有吃鳄肉和鳄卵的传统,并且相信尼罗鳄的一些器官能入药;由于尼罗鳄会袭击人,很多尼罗鳄会被人们报复性或预防性杀害;因捕杀家畜,而被报复性杀死;过度捕捞使鱼类减少,从而导致尼罗鳄缺乏猎物;工农业和城市污染导致尼罗鳄及其食物鱼类大量死亡;杂草入侵破坏尼罗鳄的筑巢地,同时杂草会改变地下巢穴内温度,从而导致尼罗鳄性比失衡;人们开荒和兴修水利,破坏尼罗鳄的栖息地;人类为获取皮革对尼罗鳄进行猎杀。

物种危害

21世纪初的研究显示,尼罗鳄每年袭人次数为275至745次,其中63%是致命的,制造非致死袭人事件的尼罗鳄平均大小约为3米,致死袭人事件的尼罗鳄平均大小为3.5米,尼罗鳄被认为是非洲袭人致死最多的大型野生动物。相比之下,从1990年到2006年,狮子在非洲对人类造成的致命袭击估计是尼罗鳄的八分之一,虽然尼罗鳄的数量是野生狮子的十多倍,但大部分小鳄鱼无法杀人,可能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尼罗鳄年龄大到足以对人类构成危险。

尼罗鳄的其他危害主要包括生态入侵,它已经入侵进入美国佛罗里达州,在佛罗里达州南部捕获了几个未成年个体,尚没有发现该种群在野外繁殖的迹象。尼罗鳄很可能适应了佛罗里达的寒冷气候,这些入侵的尼罗鳄都来自同一人为出处,但无法查询到源头,学者们担心尼罗鳄的入侵可能和当地美洲鳄杂交,并污染其基因库。

养殖技术

养殖方法

尼罗鳄的饲养方式有群养和分养两种:群养以雌雄种鳄按比例组群饲养,一般为10条雄配20条雌,或20条雄配30条雌,养于大池中。这种饲养方法的优点是占地较少;缺点是鳄鱼之间常为争食、争栖息地、争配偶、争夺产卵地而发生争斗,容易造成伤亡,而且交配率和受精率较低。分养是以1雄1雌,或1雄2雌饲养于一池中。优点是受精率高,容易跟踪观察和管理及收集资料;缺点是占地面积较大,投资大,饲养成本高。不论是群养还是分养,密度都要合理,而且种鳄池都要水陆各占一半。要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干扰。

种鳄选择

雌种鳄不低于7岁龄,长度不少于2.5米;雄种鳄不低于8岁龄,长度不少于3米。无论雌种鳄还是雄种鳄,体质都要健壮。

饲料添加

饲料供应原则是既要保证充分的营养,又要防止因为肥胖而影响生殖能力。种鳄的饲料为鸡、鱼的混合饲料。为保持正常的生殖功能,在营养供给方面除要考虑必要的能量和蛋白质外,还要供应一定量的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特别是和繁殖有关的维生素E、维生素A及维生素C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