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忠报国

更新时间:2024-07-01 22:40

尽忠报国(拼音:jìn zhōng bào guó)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唐·李大师、李延寿《北史·颜之仪传》。

成语出处

唐·李大师李延寿北史·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尽忠报国”。

成语典故

颜之仪是南北朝时期北周一位刚正不阿的大臣,当时的北周,依仗国强势大,经常挑起事端,多次进攻南方城池,掠夺大批财物。周宣帝不按国家法令办事,行政混乱,随意发布命令。颜之仪见此情形,直言劝谏,一点情面也不留。周宣帝对他非常反感,一次曾经想杀他。朝中大臣们一直为颜之仪求情,周宣帝才饶恕了他。

周宣帝当皇帝不到一年就死了,年幼的周静帝继位。这时朝廷大臣刘防、郑泽想让战功卓著、大权在握的外戚将军杨坚做丞相,辅佐周静帝,却又担心大臣们不服,就伪造了周宣帝遗诏,请颜之仪签署发放。颜之仪知道周宣帝生前没有留下这样的旨意,坚决不肯签署伪造的遗诏。杨坚听说后,既气又急,便叫刘防把起草好的诏书给颜之仪送去,颜之仪义愤填膺,指着刘防骂道:“如今皇上崩驾,新主年幼,你们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为什么偏偏要把皇室大权送给别人!我颜之仪唯有一死而已,不能欺骗、背叛先帝!”

刘防见颜之仪不愿屈服,就代替他签署了遗诏。杨坚掌权后,就把颜之仪贬到西疆当郡守去了。

成语寓意

五千年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曾有无数的英烈前赴后继、以生命和热血报效祖国。虽然他们处境艰辛,受尽磨难,但是其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精神却代代相承,激励着子孙后代立志报效祖国,才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忠报国之举。屈原、陆游、文天祥、辛弃疾、岳飞、陆秀夫、史可法、郑成功、林则徐、关天培、邓世昌……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舍生忘死,倾尽一切,无数爱国英雄抛头颅、洒热血,至死不渝,成为人们敬仰的爱国楷模,受到历朝历代世人称赞。成语告诉人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侵巢之下,安有完卵?国家兴亡,是每一个国民的责任。报效祖国,也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成语运用

“尽忠报国”指竭尽忠诚,不惜牺牲一切报效国家。连动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元·脱脱宋史·岳飞传》:“初命何铸鞫之,飞裂裳以背示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

明·郭勋英烈传》第三回:“尽忠报国,乃臣子之责。”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五回:“县官虽小,事情却大,作那一处的官,就是那一方的父母,你不安分守己,尽忠报国,孝敬主子,只怕天也不容你。”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七回:“小人又见宁师老爷看了书信,十分欢喜,说叫老爷好好办事,尽忠报国,还教导了小人好些好话。”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