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幻象论

更新时间:2023-08-21 22:35

1932年,德国艺术理论家鲁道夫·爱因汉姆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电影本性而提出的为无声电影辩护的理论。

内容

爱因汉姆在《电影作为艺术》中系统研究了视觉表现手段的发生学元素,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心理结构能力说”提出“局部幻象论”,论证了观众满足于局部幻觉的合理性:由于感知活动的创造性参与,影片只要再现事物的关键性部分,观众就会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就足以引起完整的幻觉,而无需以自然主义方式再现事物的全貌。只要银幕上的人物言谈举止和人生遭际与现实生活大致近似,银幕上的物象与原物基本相同,就会产生真实感,就可获得完整的、高度集中的和更具艺术性的形象,而不必真人现身,实物出场。

局部幻象论考察了电影影像与再现的现实之间的实际差别:立体在平面上的投影、深度感的减弱、人工照明和彩色缺失、影像界限和人的视域的差距、时间空间的非连续性、视觉体验的唯一性、声音的缺失。局部幻象论以此为依据,提出“形象偏离说”,认为“只有在现实与表现手段不一致的场合,艺术家才有发挥创造力的余地”,从而为无声电影的真实性辩护。局部幻象论争辩说,以艺术的方式运用这些基本差别,正是发掘电影艺术潜力的途径,从而反对完整再现现实的电影手段,鼓吹无声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宣称无声电影的“技术缺点变成艺术优点”。电影艺术的发展史证明,这一理论尽管忽视了观众审美意识的变化和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的演进,但不失为对电影艺术造型性的认真思考,是电影艺术的经典理论之一。

电影经典理论

经典电影理论是原自林赛、明斯特伯格,经由爱因汉姆、巴赞等人,至于让·米特里并以研究电影本体为核心的电影理论,包括了电影美学、电影心理学、电影社会学等在内的诸多形态。经典电影理论研究的是电影作品和世界以及和作品自身的关系,回答的是电影与现实关系为通过对感知的解释。并以客观现实作为电影的基本的参照点,即所谓电影本体论。但作为经典理论的另一个理论现象,无论是蒙太奇学派、现实主义学派还是电影心理学派,学派与学派之间存在着非正常的独立性,彼此间都缺泛密切的、递进的关系,反而显示出分散的、自说自话的特点。但不论优点或是缺点,我们都从林赛、明斯特伯格、爱因汉姆、巴赞以及让·米特里等经典电影理论的里程碑式的人物的研究中体现无疑。

作者

鲁道夫·爱因汉姆Rudolf Arnheim(1904年7月15日 — 2007年6月9日)

原籍德国的心理学家、美学家。早年在柏林大学攻读心理学。1939年移居美国,在哈佛大学任艺术心理学教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