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8-25 14:43
全称地层层位,指在地层层序中的某一特定位置。地层层位有许多种,例如具有特殊岩性特征的岩性层位,具有特殊化石的化石层位,具有特定时代的年代层位,以及地震层位、电测层位等。因此地层的层位可以是地层单位的界限,也可以是属于某一特定时代的标志层等等。未受剧烈变动的地层所保持的原生顺序。
从事普查找矿和地质填图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地层划分、对比及其地质年代的确定,在此基础上建立地层系统。进行地层工作的一般程序有下列几方面。
对有关工作区域的地层资料应系统收集研究。如:区域地层表,1:100万或1:20万地质调查报告,地层研究报告或普查报告等都是重要的参考资料。在此基础上弄清前人划分的方案、对比意见、确定地层时代的依据,化石层位,接触关系等。并分析,对比各种不同意见,明确存在的问题。
研究和测制地层剖面的工作是地层工作的基础。剖面的选择、剖面的观察和测制、剖面资料的整理,研究是这项工作的三个重要环节。
剖面的选择,在实测剖面前,应当先在工作区域内进行踏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剖面,这种剖面应尽可能符合下列条件:剖面完整、构造简单,接触关系清楚,露头良好,化石丰富,岩相、厚度等在该地区具有代表性。
如果一条剖面不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可以选择辅助剖面加以补充。如果剖面不完整需要几段剖面拼凑起来,则必须找出可靠的标志层做为连接剖面的根据。
剖面的观察和测制:实测剖面应把所测地层的下伏层作为剖面起点,然后依次观察记录,直到所测地层的上复层。观察记录的内容有;岩石特征(包括岩石的颜色、成分、颗粒大小,某些特有的矿物、结构、构造,岩层单层厚度及变化、岩层韵律特点等)、含矿飞生(包括矿种、厚度及层位变化等)、地层接触关系、特别要注意对剥蚀面,底砾岩、古凤化壳的观察、上下地层产状的测量。应逐层仔细采集化石,并准确登记其所在层位,初步鉴定其名称,然后进行编号、包装、供室内综合研究之用。还要根据剖面的岩性变化,柒集地层岩石标本,供作显微镜下鉴定和化学分析。这些标本的采集同样要求准确地登记其层位及采集位置。
剖面资料的整理研究:剖面测量完毕后,应及时计算整理,绘制实测剖面图及地层柱状图。图中按层位注明岩矿,化石标本位置和编号。同时将标本送交有关部门进行鉴定。
根据实测剖面资料,考虑岩性、化石、接触关系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从所测剖面由下而上详细研究各个小分层的岩性,找出岩性变化规律,将若干小分层合并为若干大分层,然后再分析这些分层中的化石组合。特别要注意其中的分层化石,再结合具有岩性变化规律的岩石组合进行研究,即可分出地层单位并确定其相对地质年代。
在确定地层单位的名称(群,组,段)时应遵照地层规范的规定进行。如剖面中某地层单位的岩性、岩相、层位、生物群与已有名称的某地层单位很近似时,就应沿用原有名称,不得另起名称。
引用旧名时允许对其含义(如上,下界线等)作必要的合理的修改,只要含义不变即可。如果原来已有两个或更多含义相同或相近的地层专用名称时,一般应先用发表较早的名称。
如遇有层位相当而岩相,岩性和生物群与已知的区域地层单位不相同的地层单位时,可建议创立新名。
将不同地区测制的地层剖面进行比较研究,根据岩性、化石,接触关系,同位素年龄等资料,确定其层位是否相当。从而掌握生物,岩性、岩相和厚度的横向变化规律。
在地层划分、对比基础上,即可建立区域地层系统。一般以区域地层柱状图的形式表达地层工作的成果。 ·
区域地层柱状图的基本内容包括,工作区内的地层顺序、地层年代、柱状图(用图例和符号表示岩性和接触关系),地层厚度,主要岩性描述及岩石名称、含矿性等。
地层的岩石学特征是认识地层的最重要内容和划分地层的最重要基础。它包括组成地层的岩石的颜色、矿物组分或结构组分、结构、组构和沉积构造等。在岩石地层划分中,首要考虑的是组成地层的岩石特征。岩性相同或大致相同的连续岩层可以划分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岩性不同的地层体应该划分为不同的岩石地层单位。
地层的生物学特征也是地层划分的重要依据。地层的生物学特征主要包括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组分(类别),以及生物化石的含量、生物化石的保存状态、生物化石之间及生物化石和围岩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在认识地层和地层划分中至少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年代学的意义,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类别不同,可以反映地层形成的时代不同。二是环境学的意义,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类别、含量、保存状态及相互关系可以反映它们形成环境的差别。
地层结构是近年来地层学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组成地层的岩层在时空上的组构方式。大量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地层是由有限的岩层类型构成的,这些岩层又通常以规律的组合方式组构在一起。因此,根据岩层的组构方式所划分地层的结构类型可作为地层划分的依据。
对于层状延伸的地层来说,可以分为简单的均质型结构和非均质结构两大类和若干小类。一式结构是指地层由一种单一的岩层类型组成,所谓单一,是指岩层的组分相同.结构、组构和沉积构造相同或相似,颜色和层厚相近等。互层式结构是指地层由两种岩层类型规则或不规则交互而组成.如砂岩和页岩的交互、灰岩和白云岩的交互等。夹层式组构是指组成地层的岩层以一种岩层类型为主,问央另一种岩层类型.如地层总体为泥岩岩层,内夹有少量砂岩岩层等。有序多层式结构足指地层由三种或三种以上的岩层类型组成,这些岩层以规律的组合方式组构在一起。最具代表性的如第七章所述的各种旋回沉积序列.也就是现代地层学中强调的地层的基本层序。基本层序是指由一定的岩层类型以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地层序列,其实质就是上述的旋回沉积序列。无序多层式结构是指地层由多种岩层类型组成.但并没有一定的组合规律。它们是由非旋回沉积作用形成的。对于非层状延伸的地层,由于地层的侧向变化大,应该从三维的角度去认识地层的结构。
斜列式结构是指组成地层的岩层以斜列的方式排列,如生物礁前缘斜坡倒石堆形成的地层。叠积式结构是指一些丘状或块状的岩层在垂向上叠加而成的地层结构,典型的如连续垂向加积的生物礁形成的地层结构。嵌入式结构是指地层总体以某一种岩层为主,内夹一些非层状或丘状、透镜状岩层,典型的如台地碳酸盐组成的地层中夹有小型生物礁岩层。
上述地层结构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形成复合式结构,如均一式结构中夹有序多层式结构、互层式结构中夹均一式结构、无序多层式结构中夹有序多层式结构等。
地层结构是认识地层和划分地层的重要依据。一个岩石地层单位除具有一定的岩石外,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地层结构。不同的地层单位在地层结构上也有所差别。
地层的厚度和体态也是地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包括组成地层的岩层的厚度和体态.也包括地层单位的厚度和体态。地层的体态是指岩层或地层体空间形态和分布状态。地层的形态一般是层状的,但也不乏非层状的,如楔状、透镜状、丘状等。地层的分布状态一般认为是水平或近于水平的,但也有许多地层是斜列的。地层的分布状态可以通过特殊的沉积构造(如示顶底构造)去识别。一般要求.一个地层单位应有一定的厚度,厚度过小也就不足以建立一个地层单位。地层单位的厚度要求一般根据地质填罔的比例尺确定,即可以在地质图上以最小的表达尺度(1mm)去表达。
地层的接触关系是地层的重要物质属性之一。它在识别地层结构、划分地层单位t1,具有前要作用。常见的地层接触关系包括两大类:一是不整合接触,二是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关系包括角度不整合、非整合、假整合(平行不整合)。整合接触关系包括连续和小问断等类型。
角度不整合为分隔下部被褶曲或掀斜地层和上部水平地层问的分隔面。这种不整合包含着一系列曾经发生过的地质事件:下伏的原始水平或近于水平的地层在构造作用下发生褶皱或掀斜.然后经历隆升、风化、剥蚀削去了其上翘的顶端,而后新的地层沉积其上。角度不整合面是分隔地层单位(如群、组)的重要界面。在地层单位内部(如组、段)一般不允许存在角度不整合。
非整合的接触关系是指沉积盖层和下伏岩浆岩或深变质岩之间的分隔界面。非整合代表古老基底经受了长期的暴露、风化、剥蚀,之后接受再沉积的演化历史。非整合面之下的岩体或深变质岩被截切,之上的地层不发生接触变质作用,接触面之上常见含下伏地层或岩体砾石的底砾岩。无疑,非整合面是划分地层单位的重要界面假整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是指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规则的侵蚀和暴露标志的分隔面。其代表了早期地层的整体上升.遭受风化、剥蚀,而后又接受沉积的演化历史。假整合面上一般都具有古风化壳,或具底砾岩、粗碎屑岩等。假整合是地层单位的重要界面。组一级的地层单位之间常见假整合的接触关系。组内一般不允许假整合存在。小间断为地层中由于沉积作用中断或沉积环境变迁造成的沉积间断面,这是沉积地层中最常见的界面。小间断面一般可以作为地层的基本层序之间的分隔面。
连续接触关系是指不问断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岩层之问的接触关系。它也是地层中最常见的,在地层结构和基本层序识别中,基本层序内部应该是连续的接触关系。
除上述常用的几大物质属性之外,地层还包括许多其他的物质属性,如地层的磁性特征、电阻率和自然电位、矿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生态特征、同位素年龄等,它们均可以作为地层划分的依据,用于建立不同的地层单位。
地层划分的结果是建立地层单位。由于地层划分的依据不同.或划分地层所依据的物质属性不同,所建立的地层单位也不一样。依据地层的岩石学特征及地层结构、厚度和体态、接触关系等建立的地层单位是岩石地层单位;依据地层的时间属性(如生物地层所反映的时间、地层的同位素年龄等)所划分的地层单位是年代地层单位;依据地层的生物或生态特征建立的地层单位是生物地层单位或生态地层单位;依据地层的磁性特征建立的地层单位是磁性地层单位;依据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建立的地层单位是化学地层单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