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1-29 22:12
屏风画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绘画形式,始于西周、春秋之际,汉唐时代盛行不衰,唐以后至清代仍有之。唐代以后,这一绘画形式也对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
屏风画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屏风画,顾名思义指的是绘于屏风上的绘画。而广义的屏风画,据学者认为,可以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即前述绘在现存屏风上的画,例如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发现的《列女图》漆屏。
第二种,并不以屏风为材质,但是摹拟了实际生活的屏风画作,以唐代流行的「屏风式」壁画为代表。例如,太原市金胜村第六号唐代壁画墓中的“树下老人屏风画”。
第三种,是原来裱于屏风上的绘画,在唐代又被称作“障”。例如著名的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就被傅熹年、巫鸿等学者认为“原来是作为画屏创作的”。
屏风,以可以屏障挡风而得名, 所谓“屏其风也”。还可供人依靠,又叫扆。《释名》:“扆,依也,在后所依倚也。”屏风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见于周代,当时称为斧扆。《仪礼·觐礼》云:“天子设斧依于户牖之间。”注:“依,如今绨素屏风也。”又《礼记·曲礼下》云:“天子当依而立。”孔颖达疏:“依,状如屏风,以绛为质,高八尺,东西当户牖之间。绣为斧文也,亦曰斧扆。”由此可见,周代已画有象征权力之斧的屏风画。
春秋战国时,屏风的使用已经相当广泛。《春秋·后雨》记:“孟尝君屏风后,常有侍史记客语。”春秋时期不仅有高大的屏风,也有“床屏”“枕屏”等小巧之物。有专为使用的,也有纯装饰性的陈设品,如湖北望山战国墓出土的战国彩漆透雕动物纹座屏。
西汉时,屏风开始流行。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文帝为太子时,立思贤院以招宾客。苑中有堂隍六所,客馆皆广庑高轩,屏风帷帐甚丽。”汉淮南王刘安和羊胜均作有《屏风赋》。马王堆1号墓也出土了西汉初期 云龙纹漆屏风,正面的玉璧图像“锁定”了墓主的灵魂,背后的飞龙则象征了灵魂的飞升。
汉代以后,画史上对屏风画的记载渐多。据《历代名画记》载,三国时孙权曾让吴国的曹不兴“画屏风”。唐代诗人王维有诗云: “屏风误点惑孙郎。”另外,据《邺中记》载,后赵石季龙时,尝于金银钮屈漆屏风之白缣上,画义士仙人鸟兽之图。魏晋南北朝时代,屏风已不独为宫廷专有,而进入贵戚士人之家,屏风画由是得到发展,出现了以画屏风擅名的画家,如东晋顾恺之, 《历代名画记》记载他画有“阮湘并水鸟屏风”。
到了隋唐时期,屏风的使用更为普遍,宫廷、衙署、私宅几乎无不设置,名称亦多样化,或称“屏”、“障”、“障子”,或合称为“屏障”,屏风上每每题诗、书文、作画。史书上也有很多隋唐画家创作屏风画的记载,如《历代名画记》记载阎立本、张璪、薛稷、周昉、吴道玄、展子虔、董伯仁、郑法士等人都擅长创作屏风画。其中,张璪所画的屏风,被认为是“人间至多”。
唐代屏风画的发展,也得到了考古资料的印证。200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超曾对当时已经发现的唐代屏风式壁画墓进行了统计,共计有27座。2019年,又有论文统计,唐墓中有屏风式壁画的墓葬共有49座。
唐代以后,屏风画依旧流行。如五代时期,王齐翰所绘《勘书图》中有大型曲屏,分为三曲,屏风上即绘有山水画。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认为:“直到宋代,画屏,或者有人会说是裱在屏风上的画,还可以与手卷、壁画一起称作是中国三种最重要的绘画形式。”
中国的屏风画,也对邻国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的屏风画在唐代传入日本之后,受到日本皇室贵族们的喜爱,成为彰显权势和地位的象征物。在日本,原本有一种室内的装饰壁画,称为“障壁画”。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屏风画同日本本土的障壁画相结合,经过改良和发展,形成了日本特色的屏风画。
日本屏风画由于受唐代绘画的影响极深故而形成“唐绘”。此时期的日本屏风画大都以模仿为主,无论在题材还是在形式上,都是用唐代绘画的传统形式来表现日本的风物和日本人的精神风貌。例如著名的日本正仓院《鸟毛立女屏风》在内容和构图上,与中国吐鲁番阿斯塔纳出土的明器屏风上的仕女图像,以及陕西长安县南里王村唐墓中的仕女屏风壁画,都非常类似。该屏风因此被宿白、秋山光和、板仓圣哲等中日学者认为,是将唐代长安流行的屏风形式进行了复制。
在唐画的影响下,日本很快出现了美术史的辉煌期。从室町末期到安土、桃山时期,日本狩野派的画家们将来自中国的汉画和土佐派的大和绘融合于一体,推动了日本屏风画的发展。尽管,日本屏风画在“唐绘”以后有很大的变异和发展,但仍留下了中国绘画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