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更新时间:2022-01-12 22:08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Shandong University)是山东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是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单位之一、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

办学历史

1901年,官立山东大学堂(济南)创建之初即开设历史课程。后在济南省立山东大学(1920年后)、青岛山东大学(1930年后)、齐鲁大学、临沂抗日根据地山东大学中,历史学科有极大的发展。

1949年6月2日,日青岛解放,山东大学实行军管,开始整顿,中文系和历史系单设,这是历史系首次以单独的名称出现在山东大学的学科序列中,但时间很短,此后不久,文史再度合并为文史系。

1950年11月,山东大学与华东大学合并,组建山东大学历史系,齐鲁大学撤并后的历史系师资并入山大历史系。

1972年,创建考古专业。

1986年,考古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6年7月,山东大学在原历史系的基础上组建历史文化学院。

2000年7月22日,原山东大学、原山东医科大学、原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成新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保持原名称、建制、人员不变。

2003年11月,山东省委宣传部批准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设立“山东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

2004年1月,教育部在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四所高校首次增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

2005年4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学系成立。

2006年,东方考古研究中心被列为山东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同年“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被列为山东省级重点学科。

2007年4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山东大学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是全国高校管理学门类中第一个文化产业管理硕士点。

2008年,山大历史文化学院开始招收文化产业方向博士后,率先在全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学科领域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培养体系。

2010年,山东大学增设文化产业管理双学位,系国内该专业首次实现双学位教育招生。

2012年5月,以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为基础,成立了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为学校直属独立建制科研机构,党群关系挂靠历史文化学院,位于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同时世界史学系成立。

2016年,考古与历史学科被列入山东大学“学科高峰计划”首批重点学科名单,与耶鲁大学共建的国际合作环境与社会考古联合实验室获教育部批准成立。

2019年2月,学院入选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考古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

2021年3月,历史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19年9月,学院设有5个学系(历史学系、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世界史学系、文秘档案学系、文化产业管理学系),开设6个本科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19年9月,学院有教职员工120余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43人,博士生导师近30名,硕士生导师近80名。学院有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含青年长江)2人,中组部“万人计划”人选1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中宣部“马工程”首席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含青年泰山)5人。1名教授当选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会长。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陈尚胜、栾丰实等

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方辉等

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华民族精神概论课程教学团队

国家级教学名师:王育济

山东省文化产业专家库成员:王育济、昝胜锋等

山东省档案专家:赵爱国、刘旭光、王云庆、曲春梅等

山东省档案系统领军人才:赵爱国、王云庆等

教学建设

截至2019年9月,学院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山东省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考古学、历史学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考古学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考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山东省品牌专业建设点:考古学

学科建设

截至2019年9月,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自设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硕士类别2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

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

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自设二级学科硕士点:文化产业管理

专业学位硕士类别:文物与博物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9年9月,学院有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3个山东省重点研究基地,设有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联合实验室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环境考古学创新引智基地

山东省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山东省东方文化研究基地、山东省“十三五”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截至2019年9月,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主持和参与的发掘成果已有8次被评为当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分别是:山东邹平丁公龙山文化城址(1991)、山东长清仙人台邿国贵族墓地(1995)、山东长清双乳山西济北王墓(1996)、山东章丘洛庄汉墓陪葬坑和祭祀坑遗址(2000)、河南鹤壁刘庄遗址(2005)、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2010)、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2015)、山东章丘焦家遗址(2017)。另外,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还先后获评“2003年度六项最具学术价值的考古新发现”、“2010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质量奖’三等奖”。

截至2019年9月,学院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后期资助项目等36项。《宋代三衙管军制度研究》(2014)与《中西中古税制比较研究》(2015)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多篇论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历史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考古学报》《考古》《世界历史》、Antiquity、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等权威期刊。5项成果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10项成果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学术交流

2015年,山东大学与中国史学会共同承办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2018年7月,承办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档案学者学术论坛。

学术资源

东方考古》自2004年以来连续出版十集,并于2012年入选CSSCI来源集刊。

文史哲》连续获得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国家期刊方阵双奖期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首批11家入选学术期刊之一。2012年首批入选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重点资助期刊”,2013~2018年连续三届入围全国“百强报刊”。

截至2019年9月,学院图书资料室是山东大学藏书最多的两个院部资料室之一,有中外文藏书14.7万种(其中线装古籍藏书4万余卷册),中外文期刊200多种,3万余册。考古资料室有考古类图书5万余种。档案资料室、韩国研究中心、加拿大研究中心、中国古代史研究所有图书资料2万余册。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则是目前收藏山东道教碑刻资料最全的机构。古资料库藏有一万余件文物(包括一级文物75件;学院收藏的丁公陶片上的文字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大辛庄甲骨文字是殷墟之外首次发现的甲骨卜文),是中国高校中文物收藏最多的资料库房,其中95%以上是本科教学实习时发掘的成果。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9月,学院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莱顿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巴黎第一大学、韩国首尔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等学术机构建立了双边关系,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和师生往来。

文化传统

标志的主体图形以汉画像石中车马出行图的图案为基础,演变归纳而来。汉画像石在民族文化遗产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其中的车马出行画像图案形式,蕴含了两汉时代普遍认可的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

以此为主体图案,体现了历史文化学院对于中华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向前奔腾的车马代表了历史文化学院在历史文化的底蕴中不断前进的步伐。中文字体运用篆体,体现了文化的历史感与厚重感。整个标志色彩运用山大红,体现了内敛和厚重,突出了山大文化特色。

现任领导

知名校友

赵惠令姜杰蒿峰张庆盈胡昌升宋协峰李世瑛蒲增繁崔志强刘长允齐子明李占扬张积军陈必昌郝红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