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08 17:28
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暨威海市天文台)由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威海市联合共建,历时两年,于2007年6月9日正式落成。天文台位于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玛珈山顶(又称:玛珈山天文台),分东西两个圆顶。天文台自建成以来,主要开展小行星搜索、超新星巡天、活动星系核光变观测等科研课题。天文台地理信息:122°02′58.6″E 37°32′09.3″N。
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暨威海市天文台)由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威海市联合共建,历时两年,于2007年6月9日正式落成。天文台位于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玛珈山顶,分东西两个圆顶。其中,西天文台内为德国制造的口径一米的赤道式反射望远镜,它是国内高校口径最大、技术水平先进的科研用光学天文望远镜,另有科研级CCD相机和山东大学中阶梯光栅高分辨率光谱仪等终端设备。东台内为口径60公分的折射望远镜,并有太阳色球望远镜、天文科普教学仪器、中小型便携式望远镜等,除本科及研究生教学外,还承担着对外科普教育等服务地方工作。玛珈山海拔约一百米,北邻黄海,水面空气温度变化相对稳定,大气湍流较小,适于天文观测。
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负责天文台的日常运行与管理,国家天文台提供技术支持。天文台除完成日常教学和科研任务外,还定期免费向当地市民开放。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四星级”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优秀社区科普团队,威海市青少年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欢迎其他院校的科研工作者交流访问并申请观测时间。
天文台自建成以来,主要开展小行星搜索、超新星巡天、活动星系核光变观测等科研课题,截至2011年2月,共发现临时编号小行星30余颗,永久编号小行星3颗,向国际小行星中心上报了大量的小行星观测数据。
2011年2月13日,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朱正昌向威海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培廷颁授“威海星”命名证书,“威海星”成为首颗以山东省城市命名的小行星,也是我国内地高校望远镜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
2009年2月10日,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将山东大学于2008年12月24日发现的小行星(临时编号2008YM9)永久编号为207931,其命名权归属山东大学。据悉,该小行星是一颗主带小行星,其轨道周期为4.18年。这是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发现的首颗获得国际小行星中心永久编号的小行星,也是我国内地高校望远镜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
据悉,“威海星”是山东大学威海天文台(继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之后第三家具有小行星命名权的单位)于2008年12月24日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也是我国内地高校望远镜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其永久正式编号为207931,其命名权归属山东大学。为了表达对校区驻地热情好客的威海人民的崇敬之情以及威海市对校地共建大力支持的感激之情,山东大学决定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威海星”。经过向国际小行星中心申请,并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所属的小天体命名委员会讨论通过,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第66625号公报通知国际社会,第20793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威海星”,这是山东省首颗以城市命名的小行星。
据介绍,山东大学是国内唯一一所同时拥有小行星命名权和以校名命名小行星的高校。
所在地:山东省威海市文化西路180号玛珈山
。
100cm口径反射式光学望远镜,机械部分德国APM天文望远镜公司生产,于2007年5月17日顺利吊装完成。
主要参数:卡塞格林光路系统主镜焦比:f/3
系统焦比:f/8
机械结构:赤道叉式结构,摩擦驱动
伺服器编码精度:小于0.08角秒
望远镜转动最大转速:4度/秒
望远镜指向精度:小于10角秒RMS
跟踪精度5分钟内盲导星时,小于0.6角秒RMS。
100cm反射式望远镜主要科研目标:
小行星搜索,超新星搜索,变源监测等科研方向及研究生教育.
1、研究人员
赵刚 研究员
姜晓军 教授 博士生导师
范璐璐 博士生导师
胡绍明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姜云国 副研究员
尹红星讲师硕士生导师
曹晨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石维彬 博士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李凯 讲师
2、技术人员
郭迪福 实验师
陈旭 助理实验师
高东洋 助理实验师
任大勇 观测助理
艾佳明 观测助理
张长明观测助理
2022年3月,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