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承宣布政使司

更新时间:2024-01-15 12:51

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山东布政司。是明朝在山东辽东半岛的一级行政区名,下辖6府15州89县。布政使司衙门驻济南府。

历史沿革

大明洪武九年(1376年),太祖高皇帝宣布废除行中书省制,改设承宣布政使司以负责一级行政区的民事及部分刑事事务。各府、直隶州隶属于承宣布政使司。当时除直隶以外,共设14布政司,山东布政司即为其中的一个,治济南府。自此以后,济南就一直成为山东省城未曾变更。山东布政使司下辖6府15州89县,大部分县名沿用至 今。这6府是:济南、东昌、兖州、青州、登州、莱州。此外,河间府、大名府的部分县也在今山东境内。

山东布政使司元属山东行中书省,部分直属中书省。吴元年(1367年)济南路益都路济宁路东平路分别改置济南府青州府济宁府东平府;洪武元年(1368年)东昌路改置东昌府般阳路降淄川直隶州,莱州莱州府,宁海直隶州、德州直隶州、高唐直隶州分别降散州;同年置山东行中书省,治青州府,辖青州府、济南府、东昌府、济宁府、东平府、莱州府、淄川直隶州、泰安直隶州、曹州直隶州、濮州直隶州、冠州直隶州、恩州直隶州;同年北平府永平路来属;二年(1369年)永平路改置平滦府,同年北平府、平滦府改属北平行省;泰安直隶州、濮州直隶州降散州,淄川直隶州废,恩州直隶州降县;三年(1370年)冠州直隶州降县;四年(1371年)曹州直隶州降县;五年(1372年)置金州复州盖州海州来属;六年(1373年)莱州府降直隶州,登州升登州直隶州;同年置辽阳府来属;七年(1374年)东平府降散州;九年(1376年)莱州直隶州、登州直隶州分别升莱州府、登州府;同年山东行省改置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十年(1377年)辽阳府废;同年布政使司移治济南府;十八年(1385年)济宁府降散州,兖州兖州府;二十八年(1395年)金州、复州、盖州、海州废。

行政区划

郡县州府

济南府

元为济南路。吴元年(1367)改置济南府,洪武元年(1368)属行省。

历城县:倚郭。东北有堰头镇巡司。

章丘县:

邹平县:

淄川县:元为般阳路倚郭。吴元年(1367)般阳路降为淄川直隶州,洪武元年(1368)属行省;二年(1369)淄川州废,县改属济南府;九年(1376)升县为淄川州,十年(1377)复降为淄川县。

长山县:元属般阳路。洪武二年(1369)改属济南府。

新城县:元属般阳路。洪武二年(1369)改属济南府。

齐河县:元属德州直隶州。洪武二年(1369)改属济南府。

齐东县:元属河间路。洪武元年(1368)改属济南府。

济阳县:

禹城县:元属曹州直隶州。洪武二年(1369)改属济南府。

临邑县:元属河间路。洪武元年(1368)改属济南府。

长清县:元属泰安直隶州。洪武二年(1369)改属济南府。东南有石都寨巡司。

肥城县:元属济宁路。洪武二年(1369)改属济南府。

青城县:元属河间路。洪武二年(1369)省入邹平、齐东二县;十三年(1380)复置青城县,改属济南府。北有大石关巡司,后废。

陵 县:元为陵州[无倚郭]属河间路。洪武元年(1368)降为陵县,改属济南府;二年(1369)改属德州,七年(1374)省入德州,并徙德州来治;十三年(1380)于故德州另置陵县,仍直属济南府。

泰安州:元为直隶州。洪武元年(1368)属行省,二年(1369)降为散州,改属济南府,并省倚郭奉符县入州;城西有泰安巡司。

新泰县:西有上四庄巡司。

莱芜县:洪武元年(1368)改属济南府,二年(1369)复改属泰安州。

德 州:元为直隶州。洪武元年(1368)降为散州,改属济南府,并省倚郭安德县入州;七年(1374)省陵县入州,并徙治故陵县。

德平县:

平原县:

武定州:元为棣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厌次县入州;六年(1373)更名乐安州,宣德元年(1426)更名武定州。东南有清河巡司。

阳信县:

海丰县:元为(东)无棣县。洪武六年(1373)更名海丰县。东北有大沽河口巡司。

乐陵县:元属河间路沧州。洪武元年(1368)改属济南府,二年(1369)自咸平镇徙治富平镇,同年改属棣州。西北偏西有旧县镇巡司。

商河县:

滨 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渤海县入州。

利津县:东北有丰国镇巡司。

沾化县:东北有久山镇巡司。

蒲台县:元属般阳路。洪武二年(1369)改属滨州。

东昌府

东昌府:元为东昌路。洪武元年(1368)改置东昌府,同年属行省。

聊城县:倚郭。

堂邑县:今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

博平县:洪武三年(1370)省,寻复置博平县。县治在今聊城市茌平县博平镇。

茌平县:今山东聊城市茌平县。

莘 县:今山东聊城市莘县。

清平县:元属德州直隶州。洪武元年(1368)改属恩州直隶州,二年(1369)改属高唐州,三年(1370)省,寻复置清平县,直属东昌府。西南有魏家湾巡司。县治在今聊城市高唐清平镇。

冠 县:元冠州直隶州[无倚郭]。洪武元年(1368)属行省,三年(1370)降为冠县,改属东昌府。今山东聊城市冠县。

临清州:元临清县属濮州直隶州。洪武二年(1369)自县南徙治临清闸,同年改属东昌府,弘治二年(1489)升为临清州;景泰元年(1450)徙治临清闸东北三里。今山东省聊城临清市。

丘 县:元直属东昌路。弘治二年(1489)改属临清州。今河北邯郸市丘县。

馆陶县:元属濮州直隶州。洪武二年(1369)改属东昌府,三年(1370)省,寻复置馆陶县;弘治二年(1489)改属临清州。西南有南馆陶巡司。县治在今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北馆陶镇。

高唐州:元为直隶州。洪武元年(1368)降为散州,改属东昌府,并省倚郭高唐县入州。

恩 县:元恩州直隶州[无倚郭]。洪武元年(1368)属行省,二年(1369)降为恩县,改属高唐州;七年(1374)自

县西故城徙治许官店。县治在今德州平原县恩城镇。

夏津县:洪武三年(1370)省,寻复置夏津县。西有裴家圈巡司。今德州市夏津县。

武城县:东北有甲马营巡司。今德州市武城县。

濮 州:元为直隶州。洪武元年(1368)属行省,二年(1369)降为散州,改属东昌府,并省倚郭鄄城县入州;景泰三年(1452)自县东故城徙治王村。州治在今河南省濮阳市范县濮城镇。

范 县:洪武三年(1370)省,寻复置范县;二十五年(1392)自县东南故城徙治新军栅。南偏东有水保寨巡司。县治在今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古城镇。

观城县:洪武三年(1370)省,寻复置观城县。县治在今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观城镇。

朝城县:洪武三年(1370)省,寻复置朝城县。县治在今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朝城镇。

兖州府

兖州府:元兖州属济宁路。洪武十八年(1385)升为兖州府,属布政司。

滋阳县:倚郭。元为嵫阳县。洪武元年(1368)省入兖州,十八年(1385)复置嵫阳县,仍为倚郭;成化七年(1471)更名滋阳县。

曲阜县:

宁阳县:

邹 县:元属益都路滕州。洪武二年(1369)改属兖州。

泗水县:

滕 县④:元为益都路滕州倚郭。洪武二年(1369)滕州废,县改属兖州。南偏东有沙沟集巡司。

峄 县:元为峄州[无倚郭]属益都路。洪武二年(1369)降为峄县,改属济宁府,十八年(1385)直属兖州府。西

北有邹坞镇巡司,嘉靖年间迁县西偏南拖梨沟;东南有台庄巡司,万历三十四年设。

金乡县:元属济宁路。洪武十八年(1385)直属兖州府。

鱼台县:元属济宁路(初属济州)。洪武元年(1368)改属归德府徐州,二年(1369)复改属济宁府,十八年(1385)

直属兖州府。

单 县:元为单州属济宁路。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单父县入州,二年(1369)降州为单县,仍属济宁路;十八年(1385)直属兖州府;正德十四年(1519)自县南徙今治。

城武县:元作成武县属曹州直隶州。洪武四年(1371)改属济宁府,十八年(1385)直属兖州府;正德十四年(1519)徙今治。

济宁州:元为济宁路。吴元年(1367)改置济宁府,洪武元年(1368)属行省;十八年(1385)降为济宁州,改属兖州府,并省倚郭任城县(元初为济州倚郭)入州。南偏东有鲁桥镇巡司。

嘉祥县:元属单州。洪武二年(1369)直属济宁府。

钜野县:元(初为济宁路倚郭)。西有安兴集巡司。

郓城县:

东平州:元为东平路。吴元年(1367)改置东平府,洪武元年(1368)属行省;七年(1374)降为东平州,改属济宁府,并省倚郭须城县入州;十八年(1385)改属兖州府。西北有金线闸巡司。

汶上县:

东阿县:洪武八年(1375)自县西南徙治故谷城县。

阳谷县:

平阴县:西有滑口镇巡司,后废。

寿张县:洪武元年(1368)自县东南故城徙治梁山东北脚下;三年(1370)省入须城、阳谷二县;十三年(1380)复置寿张县,仍属东平州,同年徙治王陵店。东南有梁山集巡司。

曹 州:正统十年末(1446)析曹县于黄河北旧土城另置曹州,来属兖州府。

曹 县:元为曹州直隶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济阴县入州,同年属行省;二年(1369)自县北徙治盘石镇,

四年(1371)降州为曹县,改属济宁府;正统十年末(1446)改属曹州。西北有安陵镇巡司。

定陶县:洪武元年(1368)改属济宁府,十年(1377)省入城武县,十三年(1380)复置定陶县,仍属济宁府;正统十年末(1446)复改属曹州。

楚丘县:洪武元年(1368)省入曹州。

沂 州:元属益都路。洪武元年(1368)改属济宁府,并省倚郭临沂县入州;五年(1372)改属济南府,七年末(1375)复改属青州府,十八年(1385)改属兖州府。西南有罗藤镇巡司。

郯城县:洪武元年(1368)析沂州置郯城县,来属沂州。西北有磨山镇巡司,后废。

费 县:西偏南有关阳镇巡司,西北有毛阳镇巡司

青州府

青州府:元为益都路。吴元年(1367)改置青州府,洪武元年(1368)属行省。

益都县:倚郭。西南有颜神镇巡司。

临淄县:东南有有淄河店巡司,后废。

博兴县:元为博兴州[无倚郭]。洪武二年(1369)降为博兴县,仍属青州府。

高苑县:西北有田镇巡司,后废。

寿光县:北偏东有广陵镇巡司。

乐安县:东北有高家港巡司,西北有乐安镇巡司。

昌乐县:元省入潍州北海县。洪武元年(1368)复置昌乐县,来属青州府;洪武年间自县东北故城徙今治。

临朐县:南偏东有穆陵关巡司。

安丘县:元属密州。洪武二年(1369)直属青州府。

诸城县:元为密州倚郭。洪武二年(1369)密州废,县直属青州府。东南有信阳镇、南龙湾海口巡司。

蒙阴县:元属莒州。洪武二年(1369)直属青州府。南有紫荆关巡司,万历年间废。

莒 州: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莒县入州。南有十字路巡司,西南有葛沟店巡司。

沂水县

日照县:南偏西有夹仓镇巡司,弘治年间之后设。

登州府

登州府:元为登州属般阳路。洪武元年(1368)改属莱州府,六年(1373)升为直隶州;九年(1377)升为登州府。

蓬莱县:倚郭。洪武元年(1368)省入登州,九年(1377)复置蓬莱县,仍为倚郭。西北沙门岛有巡司,后迁县东南朱高山下为高山巡司;东南有杨家店巡司。

黄 县:西偏南有马停镇巡司。

福山县:西北有孙夼镇巡司。

栖霞县:

招远县:元属般阳路莱州。洪武九年(1377)改属登州府。西北有东良海口巡司。

莱阳县:元属般阳路莱州。洪武九年(1377)改属登州府。东南有行村寨巡司。

宁海州:元为直隶州。洪武元年(1368)降为散州,改属莱州府,并省倚郭宁海县入州;九年(1377)改属登州府。西南有乳山寨巡司。

文登县:北有辛汪寨巡司,东北有温泉镇巡司,东南有赤山镇巡司。

莱州府

莱州府:元为莱州属般阳路。洪武元年(1368)升为莱州府,属行省;六年(1373)降为莱州直隶州,九年(1376)复升为莱州府。

掖 县:倚郭。西南有海沧巡司,北有柴胡寨巡司。

平度州:元为胶水县。洪武二十二年(1389)升为平度州。西南有亭口镇巡司。

潍 县:元为潍州属益都路。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北海县入州,九年(1376)改属莱州府;十年(1377)降为潍县,二十二年(1389)改属平度州。东北有固堤店巡司。

昌邑县:元属益都路潍州。洪武十年(1377)省入潍县,二十二年(1389)复置昌邑县,改属平度州。北有鱼儿镇巡司。

胶 州:元属益都路。洪武元年(1368)省倚郭胶西县入州。九年(1376)改属莱州府。东北有古镇巡司驻古城集,南有逢猛镇巡司。

高密县:

即墨县:东北有栲栳岛巡司。

辽东都司

元属辽阳行省。洪武四年(1371年)置定辽都卫,治金州城,六年(1373)徙治辽阳府,八年(1375年)改置辽东都指挥使司。领25个卫,2个州。 卫:定辽中卫、定辽左卫、定辽右卫、定辽前卫、定辽后卫、东宁卫、海州卫、盖州卫、复州卫、金州卫、广宁卫、广宁中卫、广宁左卫、广宁右卫、广宁前卫、广宁后卫、义州卫、广宁后屯卫、广宁中屯卫、广宁左屯卫、广宁右屯卫、广宁前屯卫、沈阳中卫、沈阳左卫、沈阳右卫、沈阳中屯卫、铁岭卫、三万卫、辽海卫 州:自在州、安乐州

奴儿干都司

元属辽阳行省。洪武年间辽东逻戎信州、燕王娶帝三后,置吉林船厂、兀里卫、远三万户府,到万历年间(1573—1620年),奴儿干都司辖区内增加到卫384、所24、地面7、站7、寨1,通称384卫。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逐渐取代了明朝对黑龙江地区的统治。

历史名人

戚继光戚继光(1528-11-12-1588-01-05)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父戚景通,世代为官,嘉靖17年,戚继光10岁继承其父爵,官居四品。嘉靖28年(1549)参加武举,在考试时庚戍之变发生,于是戚继光被分配到蓟门。与鞑靼军战斗后写下了《备俺答册》。于闽、浙、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少时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三十四年,调任浙江都司佥事。旋进参将。分守宁波、绍兴、台州(今浙江临海)三府。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今浙江建德东北)三府。时浙江多被倭患,而旧军素质不良。戚继光招募农民和矿徒,组成新军。严明纪律,赏罚必信,并配以精良战船和兵械,精心训练;他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审情度势,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以十一人为一队,配以盾、矛、枪、狼筅、刀等长短兵器,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每战多捷,世人称为“戚家军”。戚继光与俞大猷齐名。

历任山东布政使

共有 79 筆資料:

历任山东按察使

共有 102 筆資料:

历任山东提学使

共有 55 筆資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