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4 13:28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共山东省委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是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的主阵地,是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部门,是党和国家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社院由来
1956年初,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兴起和所有制改造形势的发展,各界民主人士和工商业者学习政治理论热情高涨。部分民主党派负责人向中共中央统战部长李维汉建言:党有党校,团有团校,各界民主人士也应成立一所学校,并建议取名为“毛泽东思想学院”。毛泽东赞成民主人士关于建校的意见,关于学院的名称,他说,“还是叫社会主义学院好”。1956年10月15日,社会主义学院第一期学习班在政协礼堂举行。此后,各省市社会主义学院纷纷成立。
二、创建伊始
1957年5月,中共山东省委批复同意关于成立山东省政治学校机构编制的意见。山东省政治学校校址位于济南市县前街11号,下设教务处、教研处、办公室,核定编制46人。从1958年至1965年期间,政治学校共举办10期培训班,培训学员1100余人。
三、恢复办学
1990年5月,山东省委决定恢复建立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该院为省属正厅级事业单位,由省委统战部代管。恢复建院之初,学院在济南市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租房办学(六里山南路2-1号),培训规模为一百五十人,内部工作机构设办公室、教务处、教研室,暂定事业编制二十五人,其中干部编制二十三人,工人编制2人,专任教师不少于十三人。从1990年到1999年,六里山校区共举办培训班41期,培训学员1254人。
四、开拓前行
1990年11月,省政府批复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立项。1996年5月,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舜耕校区破土动工,1999年12月竣工并投入使用。2000年1月7日,山东省编办批复同意省社会主义学院机构编制的意见,可加挂“山东中华文化学院”牌子,保留院办公室、教务处、教研室;撤销基建处,设立总务处;增设政治工作处和学报编辑部二个处室,机构总数增至六个,总编制增加到56人。从2000年到2016年9月,舜耕校区共举办培训班253期,培训学员13878人。
五、创新发展
省社会主义学院长清校区于2014年3月获省发改委立项,2015年4月正式开工,2016年6月竣工验收,2016年9月正式启用。学院内设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挂科研和智库工作处牌子)、学员工作处、中华文化交流处、总务处、统战理论政策教研部、基础理论教研部、中华文化教研部、学刊图书资料部(挂资政和教学案例部牌子)和信息技术部(挂网络学院牌子)11个内设机构和机关党委。
学院内设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挂科研和智库工作处牌子)、学员工作处、中华文化交流处、总务处、统战理论政策教研部、基础理论教研部、中华文化教研部、学刊图书资料部(挂资政和教学案例部牌子)和信息技术部(挂网络学院牌子)11个内设机构和机关党委。
2000年1月,经山东省编制部门批准,山东中华文化学院正式成立,与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自成立以来,山东中华文化学院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爱国主义为宗旨,以中华文化为纽带,面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开展国情教育和中华文化研修,面向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开展中华文化教育培训,打造海内外学术交流平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近年来,山东中华文化学院高举爱国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主动服务大统战工作格局,守正创新,深化教学改革,发挥齐鲁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努力擦亮山东文化学院“金字招牌”。深入挖掘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资源优势,建立“4+6”课程体系,打造“齐风鲁韵·文化山东”现场教学路线,牵头发起“长青· 说”现场教学区域合作机制,探索新时代统战教培新机制,提升办学规模和水平;依托各教研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深刻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鲜明特色,助力教研资一体化建设;打造“儒家文化与新时代儒商精神”“齐鲁青未了”“老家在山东”“九月菊香”“和合讲堂”“齐鲁名师云讲堂”等文化交流传播平台,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坚持“政治文化底色、齐鲁文化特色”的建设理念,稳步推进“文化社院”建设,积极打造共识教育“第二课堂”,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式讲好中国故事、山东故事,不断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山东中华文化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突出主责主业,广泛凝聚各方共识,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正厅级):孙传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