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3 14:38
山乌桕(Triadica cochinchinensis Loureiro)为大戟科乌桕属的乔木或灌木。高3-12米,罕有达20米者,各部均无毛;小枝灰褐色,有皮孔;叶互生,嫩时呈淡红色,叶片椭圆形或长卵形;花单性,雌雄同株,雌花生干花序轴下部,雄花生干花序轴上部或有时整个花序全为雄花;蒴果黑色,分果爿脱落后而中轴宿存;种子近球形;花期4-6月。在《本草纲目》上有记载,云:“乌柏,乌喜食其子,因以名之。”或云其木老则根下黑烂成白,故得此名。
在《本草纲目》上有记载,云:“乌柏,乌喜食其子,因以名之。”或云其木老则根下黑烂成白,故得此名。
乔大或灌木,高3-12米,罕有达20米者,各部均无毛;小枝灰褐色,有皮孔。叶互生,纸质,嫩时呈淡红色,叶片椭圆形或长卵形,长4-10厘米,宽2.5-5厘米,顶端钝或短渐尖,基部短狭或楔形,背面近缘常有数个圆形的腺体;中脉在两面均凸起,于背面尤著,侧脉纤细,8-12对,互生或有时近对生,略呈弧状上升,离缘1-2毫米弯拱网结,网脉很柔弱,通常明显;叶柄纤细,长2-7.5厘米,顶端具2毗连的腺体;托叶小,近卵形,长约1毫米,易脱落。
花单性,雌雄同株,密集成长4-9厘米的顶生总状花序,雌花生于花序轴下部,雄花生于花序轴上部或有时整个花序全为雄花。雄花:花梗丝状,长1-3毫米;苞片卵形,长约1.5毫米,宽近1毫米,顶端锐尖,基部两侧各具一长圆形或肾形,长约2毫米宽近1毫米的腺体,每一苞片内有5-7朵花;小苞片小,狭长1-1.2毫米;花萼杯状,具不整齐的裂齿;雄蕊2枚,少有3枚,花丝短,花药球形。雌花:花梗粗壮,圆柱形,长约5毫米;苞片几与雄花的相似,每一苞片内仅有1朵花;花萼3深裂几达基部,裂片三角形,长1.8-2毫米,宽约1.2毫米,顶端短尖,边缘有疏细齿;子房卵形,3室,花柱粗壮,柱头3,外反。蒴果黑色,球形,直径1-1.5厘米,分果爿脱落后而中轴宿存,种子近球形,长4-5毫米,直径3-4毫米,外薄被蜡质的假种皮。花期4-6月。
生长于海拔420-1600米的山谷或山坡混交林种。喜湿润或半燥的气候环境,要求生长环境的空气相对温度在50-70%。空气相对湿度过低时,下部叶片黄化、脱落,上部叶片无光泽。山乌桕对冬季温度的要求很严,当环境温度在8℃以下时停止生长。
分布于中国、印度、缅甸、老挝、越南、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富宁、文山、麻栗坡、西畴、文山、河口、屏边、金平、绿春、景洪、勐腊、勐海、沧源和思茅)、四川、贵州、湖南、广西、广东(七娘山(曾治华等,11694)、三洲田(深圳考察队,700)、仙湖植物园(王定跃,89204))、江西、安徽、福建、浙江和台湾等省区。
繁殖方式一般为播种繁殖。
采种:山乌桕种子于10-11月成熟,成熟的标志是果壳由青转黄。此时将果球采摘下来晾晒,待果壳开裂后收集种子。种子黑色,近球形,直径3-4毫米,外被白色蜡层,需用碱性物质去除。可用草木灰或食用碱搓揉种子,然后在温水中清洗干净,晾干后密封干藏。
整地:选择排灌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作圃地,冬季深翻1遍。用硫酸亚铁消毒后,以腐熟农家肥牛栏粪或猪粪10吨/公顷作基肥。圃地需三犁三耙,苗床高20厘米,宽1.2米,南北向,自然长,床面土块打碎整平。
山乌桕宜点播,2月中下旬选择晴好天气播种,行距15厘米,株距10厘米,播种沟深5-8厘米。种子播前用多菌灵或0.2%高锰酸钾消毒,然后用50℃温水浸种10小时。播后用无菌黄心土覆盖,厚1厘米,然后盖稻草,洒水浇透土壤。播种量为22.5-30千克/公顷。播种后15-20天即可发芽,此后1周左右基本出齐。幼苗生长很快,速生期在7-8月,此阶段生长量占一年的70-80%,8月开始长侧枝,9月中下旬苗木转入粗生长期,至10月底基本停止生长,随着气温的下降开始落叶。一年生苗木平均高度约1.5米,地径1厘米左右,主根长25-30厘米,侧根5-6轮,根系较发达。产苗量约37.5万株/公顷。
施肥:幼苗萌发后20天左右长出真叶5-6片。此时可追第1次肥,施氮肥45千克/公顷。以后每个月追肥1次,以氮、磷肥为主,共3-4次。于9月施钾肥1次,促进苗木木质化,利于越冬。山乌桕较耐旱,但水肥充足时生长更快。因此,要保持土壤湿润,特别是高温干旱的7-8月,要注意灌水保湿。
除草:本着“除小、除早、除了”的原则进行,除草3-4次,7月底苗木即可郁闭封行,此后无须除草。
备耕:种植前100天备耕最好。株行距一般为2.5米×3米,种植穴规格为40厘米×40厘米×40厘米,挖穴前清除杂草、灌木丛,然后分别堆放表土和心土。穴挖好后,每穴施复合肥0.25-0.5千克,再回填表土与肥料,搅拌均匀,将穴填满土。用于道路绿化时,株行距以5米×5米为宜。
种植:每年2-3月的下雨天为种植最佳时期,营养杯苗可延期到4-5月种植。裸根苗起苗时不要损伤到苗、根,在运输苗时要进行遮荫,以防止失水干枯,影响造林成活率,应做到随起苗随包装随运输,及时种植。种植时应将苗根充分舒展,苗木要扶正,然后盖土,踏实土壤。若是杯苗,种植后不能重踏表土,防止损伤根系。种植深度应超过原地径处3-5厘米。浇足定根水,再盖上1层土,防止水分的蒸发,以提高造林成活率。
管理:种植30天后,每株施尿素0.05千克,促进根系的生长。造林后连续3年每年进行一次扩穴施肥,每株以施复合肥0.5-1千克为宜。并及时做好虫害的除治工作,防止刺蛾、大蓑蛾等幼虫蚕食树叶及嫩枝。
山乌桕病虫害较少,主要是老鼠咬食种子和小地老虎咬食幼苗根茎部位。可采用吡虫啉拌种或喷施防地下害虫的农药进行防治。
山乌桕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全国中草药汇编》及《本草纲目》等诸多医药典籍都有它的相关记载,根皮及叶都可入药,具有泻下逐水、散瘀消肿、活血,解毒,利湿等的功效。山乌桕的根皮、树皮、叶可入药,有泻下逐水、散瘀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大小便不通等症状,外用可用于治疗跌打肿痛、毒蛇咬伤、过敏性皮炎等症状。
山乌桕木材可制火柴枝和茶箱。山乌桕的花期长,花量大,蜜源丰富,常被作为蜜源植物种植。它的种子油可做肥皂用料或防水涂料,假种皮可做蜡烛等。
春季嫩叶和秋季老叶红色,红艳可爱,果实成熟时裂开,果皮脱落,种子常年挂在树上,为鸟类喜爱的食物,群植或片植,为优良的秋色植物和生态林树种。是“四旁”和园林绿化的优良观叶景观树种。山乌桕因其叶片长时间呈现红色,可营造美丽的植物景观,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因而在城市园林绿化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如果在城郊公园或森林公园中成片种植,效果尤为显著,春、秋、冬季都可观赏满山红叶。
山乌桕老叶经霜变红,是颇有观赏价值的秋色叶类树种和生态林树种。而且山乌桕的花富含糖分,招引蜂蝶;种子为鸟类所喜食,对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建造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