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收购站

更新时间:2022-02-21 21:16

《山区收购站》是骆宾基写的一部小说。作者以东北农村山区的一个收购站为背景,着力创造了基层供销社主任、年轻的女共产党员曹英的形象。

简介

《山区收购站》是骆宾基写的一部小说。这篇小说是作者经过长期酝酿准备之作,背后有他多年在东北农村观察思考、感受生活的积累。小说无论就其与众不同的超前思想和艺术上达到的开合自如的纯净、圆润来说,都是作家思想艺术成熟的标志,也是当时短篇小说一篇拔尖之作,所以也被收入建国以来短篇佳作选中。

人物塑造

小说中的几个人物是精心塑造的,山区收购站的老收购员王子修与出卖山产的老山户陈老三,这两人的经历、性格本是不易区分的,塑造他们颇有难度。作者着力创造的是基层供销社主任、年轻的女共产党员曹英,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执行上级政策,不是僵化地教条地执行,更不是跟着当时相当风行的极“左”调儿瞎折腾,而是鼓励群众开展多种经营,作为国营收购部门,细心地照顾群众利益,尽力收购山区的土特产,发展土特产(如山葡萄)加工业务,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巧妙地结合起来。她处处关心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受到大家的热烈拥戴。她是“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身体力行者,也是作家骆宾基用心塑造的农村新人的一个典型。这个人物可能一定程度源自生活,但也带有作家自己理想主义色彩。

特色

社会是文学的源泉,文学是社会的窗口,而作家就像是守候在这个窗口上的了望者,无时无刻不在密切地注视着眼前所发生的一切。每一场变革都要留下历史的回声,每一个事件都要留下时代的足迹。强烈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促使着作家--这个社会窗口的了望者,用文学这个特殊的武器,忠实地记下人世间的千奇百怪,社会上的千变万化。不管后人对那些变革和事件会作出怎样的评价,不论作家在当时持怎样一种态度进行创作,能使后人在其作品中感觉到历史的脚步,寻找到时代的足迹,而又有所启迪,亦是难能可贵的了。

这部作品描写了1958 年--共和国历史上的那个非常年代,发生在祖国的东北边陲黑龙江农村一个小收购站里的故事。作者的高超之处,就在于他没有用大人物、大场面、大手笔来处理这一“大”题材,反映这场“大”事件。而只是截取了农村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断,通过在一个小小的山区收购站上所发生的几件平常小事,不动声色地再现了那场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对广大农民的生活、对农村的生产和农业经济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场面虽不大,人物虽不多,情节虽不杂,却能以小见大地使人们从中领悟到那场运动的“深度”和所波及的范围,看到甚至连偏远边境的小小山区也未能幸免。用冷静的目光回顾那个头脑发热、脱离实际的年代,重温那段,“全民吃食堂”、“全民大炼钢铁”的历史时,不免会觉得那段历史、那样的做法显得那么幼稚、那么可笑。全屯男女老少吃食堂,停止收购山葡萄,为钢铁运输让路。

作者虽着笔不多,但已经使人深切感受到了当时那热火朝天的“气氛”。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部作品带有很强的“大跃进”色彩,尽管作者用歌颂的笔调描写了那个背景下的农民生活,但文学毕竟不是历史,它有着自己固有的创作规律。

艺术性

作品的可贵在于它没有从正面去歌颂那场“大跃进”,而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个大背景,现实而令人信服地塑造了几个生动、丰满、颇具生活色彩和人情味的人物形象。而曹英,自然又是作者落笔最多,着力塑造的一个女强人。这是一个有文化知识,有实践经验,有政治和经济头脑的年轻女性形象。作为1952 年就具有高小毕业文凭的人,在当时那样一个偏僻的山区,就如同今天的大知识分子。在来这个小收购站之前,她已经有了很长一段工作历史,对业务精通熟练。她不但对自己的工作有很大的热情,而谦虚和蔼、平易近人。甚至赢得了王子修这样一个性格冷僻的老人的崇敬。不仅如此,她在群众中也有很高的威望。一有难事,人们就盼望着她的到来。而只要她一出现,就好像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她头脑清醒,办事实在,处处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为了给钢铁运输让路,正在高潮之中的山葡萄收购停止了。这必定要给集体和农民的生活带来重大损失。可国家的大局又必须服从。在这种情况下,她没有强迫命令,也没有向群众大讲空话、套话,或盲目地上纲上线。而是从农民眼下的实际情况出发,一边收下他们辛苦采来的葡萄,一边设想着如何减少损失。而且要换回资金。在同陈老三的生意中,她掌握原则又办事灵活。办酒厂需要资金,陈老三也不愿再往远跑。曹英抓住这一关键问题,干脆利落地同陈老三做成了生意。真正做到了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照顾了集体的利益,又解决了双方的难题。应该说,她的灵活、爽快的工作作风,她建议陈老三如何使用资金,并主动为其订货的做法,都有点现代精神。在那个空喊口号,虚报成风的年代,她的思想,她的言行,不能不说是一种可贵的闪光。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

作者简介

骆宾基(1917.2.12— 1994.6.11),现当代著名作家,古文字学家。原名张璞君,笔名骆宾基、张怀金,平度市张舍镇廉家村人。1917年2月12日生于吉林珲春县城的一个中等茶商家庭。父亲张成俭于清代光绪年间应招到关外筑中东铁路,后来就留在海参崴做生意,渐渐成为一个小有资产的商人。1930年,骆宾基插班就读县立高小一年级。因受学校所聘的一批刚从北平香山慈幼院毕业的新教员的影响,骆宾基才知道了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信任;什么是“五四”、“五卅”;什么是中国共产党和“宁汉分家”等等。第二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班主任白全泰老师为同学们讲了都德的作品《最后一课》。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