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04 17:00
故事发生在地方色彩最浓的法国南方,普罗旺斯地区欧巴涅城附近的巴斯蒂德山村。女主人公玛侬一家从城里搬到普罗旺斯这个山村,继承了那里的农场,准备从事饲养和种植业,享受山林的清净。但是他们却遭到利欲熏心的苏贝朗家的巴伯和他的侄儿于戈兰的暗算,他们想把这个农场占为己有。玛侬一家在经营中碰到水源这个致命的问题。这年干旱非常严重,蓄水池的水抽干了,玛侬的父亲弗洛蕾特带着妻子女儿,冒着酷暑,顶着毒大阳,去山里运水出来;他还在岩石上打井。与大旱拼搏耗尽了他的精力和财力,最后在打井爆破中意外死于非命。这种悲惨的命运本来可以避免,因为他们家门口就有一眼山泉,但是巴伯和于戈兰就是保密,不告诉玛侬一家,也不让其他村民告诉他们。山泉的秘密一捅就破,但是没人肯说出真相。本来弗洛蕾特以为他们面对的是盲目的自然力量,是残酷的命运,其实他们对付的是愚蠢的农民的狡猾与虚伪;他不是与天搏斗而战败的英雄,而是一场残忍恶作剧的受害者。
巴伯和于戈兰的阴谋得逞了,他们以抵债的方式买下罗马兰,刨开泉眼,大面积栽植康乃馨,几年间就发了大财;而玛侬家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玛侬母女和一名樵夫的遗孀退居到山上的山洞里。玛侬当了牧羊女,后来出落成一个非常美丽和野性十足的少女,人称“泉水姑娘”。她凭直觉感到,苏贝朗家对她父亲的失败和死亡负有责任。她恨阴险的苏贝朗家的人,也恨守口如瓶的全村人。她决心要报复。
苍天有眼,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玛侬发现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山洞,洞里正是这个山村水系的总源泉。她开始向全村人报复了:将泉眼堵死。全村断水,这是有史以来这个山村遭受的最大灾难,连人畜用水都要从外村运来。悲剧接连发生,于戈兰种植的康乃馨因干旱全部死去,他坠入情网一直在追求玛依又被拒绝,最后他在双重的绝望中自缢身死。正好在这时,巴伯又知道了另一个残忍的事实:他虽终身未娶,但在去北非当兵之前,曾与本村姑娘克洛蕾特有过一夜之情,而玛侬的父亲正是他的亲生儿子,而玛侬是他的亲孙女。原来被他逼死的正是他的儿子。最后,他在阴谋败露、悔恨交加中离开人世;玛侬与有情人小学教师贝尔纳终成眷属。
马塞尔·帕尼奥尔(Marcel Pagnol,1895~1974)法国剧作家,小说家。生于马赛附近一教师家庭,曾任中学英语教师。1925年与人合写《沽名钓誉的人》。讽刺喜剧《托帕兹》(一译《窦巴兹》)写一老实的小学教师的遭遇和堕落,幽默诙谐,曾一再被搬上银幕。自1929年起,他在几年内完成戏剧《马赛三部曲》:《马里乌斯》、《芬妮》和《凯撒》。此后,他将季奥诺、都德的作品改编为电影剧本,有《再生草》、《面包师之妻》、《掘井人之女》等。1946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晚年写有回忆录和小说《家父的光荣》、《家母的城堡》、《秘密的年代》、《山泉》等。
帕尼奥尔13岁时,在家乡听一个山民讲了普罗旺斯的玛侬的故事。这个故事让他十分感动。40多年后的1952年,帕尼奥尔把这故事拍成了一部电影:《泉水玛侬》。这既是一首普罗旺斯的礼赞,又是一首爱情之歌,既献给他的家乡,又献给他的年轻妻子雅克琳娜。因为正是雅克琳娜在影片中扮演玛侬,把这个野姑娘、山林仙女、和善天使演得非常感人。
又过了10年,作家在小说《童年的回忆》获得巨大的成功之后,又渴望将玛侬和她父亲让·德·弗洛蕾特的故事《泉水玛侬》写成长篇小说,于是就有了帕尼奥尔的晚期作品《山泉》。
帕尼奥尔通过小说暗示:自然和人类社会有一种“互镜”的关系。自然的严酷对应着人情的冷漠。然而,和谐并不是不可追求的梦想。玛侬的悬崖勒马至少表达了一个象征:恩仇之道、善恶之行是完全可诉诸良心达致平衡的,而平衡正是寻求l'authentique的人们应从自然中获得的启迪。正如泉水作为山区最大的秘密,等待重见天日、向农民滋以恩惠的一天一般,人间仇恨的消弭同样必须借助人的自我反省、自我发现。泉水的重现消弭了弗洛蕾特母女和巴斯蒂德村民的仇恨,玛侬与贝尔纳的结合消弭了巴斯蒂德村和克雷斯潘村间的仇恨;而通过祭祀仪式,甚至异教村民之间也相拥而笑。爸伯和于戈兰则受到了适度的惩罚。
“泉水姑娘”这一介于神话和现实之间的形象不仅蕴含了“融入野地”的寄托,同时也受到人的道德尺度的丈量。从这个意义上看,所谓“人与自然的结合”不能仅作狭义的理解,帕尼奥尔呼唤的不仅是异质生命间的亲近,更是同质存在间的宽容、和睦的相处。 崇尚“自然写作”的作家都把自然看作第一位的家园,它是超越于人类社会本身的物质源泉和精神归宿,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就是一个类似于宗教参照系的“彼岸”,不过这个“彼岸”地理上仍然位于“此岸”,或者说是“此岸”中最有超验意味的存在。帕尼奥尔从早年的愤激到后来的自然写作似乎有所撤退,但对作家本人而言,或许他更需要持久的、形而上的“凝视”,凝视自然这一“彼岸”,这里才有l'authentique,才有真正的超越,真正的终极关怀。
作者在让·德·弗洛蕾特身上倾注了极重的笔墨。这是一个驼背中年人,放弃了收税官的城市职业,带着妻子和女儿到巴斯蒂德村务农。让先生是作者倾心的理想主义者,他带来了大量的农具、农书,根据书本上的介绍和气象资料种菜、种瓜、养兔。他有学问,有非凡的毅力,热爱农家生活和自然风光,向往着融入当地山野成为自给自足的一员。他说:“通过大量劳动,我是指脑力劳动,通过久久思索和玄想,我得出这样一个无可辩驳的结论,即惟一可能实现的幸福,就是做个大自然的人。我需要空气,需要空间,好让我的思想凝聚。现在我所感兴趣的,只有真实、坦率、纯洁、宽容,一句话,l'authentique(法语,“真正的”),我来到这里,就是要保持l'authentique。”
农民于戈兰听不懂这个词,把它当成一种名叫“落塘蒂克”的植物。 但帕尼奥尔为让先生安排了一个死于非命的结局。由于农民的诡计,他终于没能抵挡住干旱的威胁,在利用爆破钻井取水时不幸身亡。农场被爸伯和于戈兰顺利买走,后者立即把隐藏的泉眼疏通,发起种花财。女儿玛侬和她的母亲隐居到另一处有泉水的山洞,一隐就是许多年。当16岁的玛侬成长为亭亭玉立的“泉水姑娘”时,她偶然得知了当年害死父亲的阴谋,便开始寻觅复仇的机会。 “泉水姑娘”是当地村民送给这位神秘女孩的美称,酷似中国民间故事中的长发妹,牧一群羊,带一条狗,手持弹弓,行走在山涧草木、花鸟虫鱼之间。
这样的景物描写在小说中比比皆是,清朗、素朴,它注定了作者不会放任故事以悲剧结尾;道德尽管不是小说的底色,但道德善恶的理念却会影响自然在人眼里的形象。玛侬认为整个村庄对她父亲的死都是有责任的,于是她以牙还牙,以阻断水源实行复仇。但是,当全村陷入绝境、人们决定在神甫的带领下列队祭祀的情况下,玛侬听从年轻的乡村教师贝尔纳的劝说及时罢了手。贝尔纳引用了《圣经》上的一句话:“这座城市哪怕还有一个义人,就不应该被毁灭。”
由电影《泉水姑娘玛依》产生的长篇小说《山泉》,在作者逝世十年后的1985年,又再一次返回电影,由法国电影艺术家克洛德·贝里将这部小说搬上银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