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矾

更新时间:2024-04-04 22:43

山矾(Symplocos sumuntia Buch.-Ham. ex D. Don),是山矾科山矾属的乔木。嫩枝褐色;叶薄革质,卵形、狭倒卵形、倒披针状椭圆形,边缘具浅锯齿或波状齿;总状花序,被展开的柔毛,背面有微柔毛,花冠白色,裂片背面有微柔毛;核果卵状坛形;花期2-3月;果期6-7月。野人采郑花以染黄,不借矾而成色,故名山矾。

植物学史

野人采郑花以染黄,不借矾而成色,故名山矾。

形态特征

乔木,嫩枝褐色。叶薄革质,卵形、狭倒卵形、倒披针状椭圆形,长3.5-8厘米,宽1.5-3厘米,先端常呈尾状渐尖,基部楔形或圆形,边缘具浅锯齿或波状齿,有时近全缘;中脉在叶面凹下,侧脉和网脉在两面均凸起,侧脉每边4-6条;叶柄长0.5-1厘米。

总状花序长2.5-4厘米,被展开的柔毛;苞片早落,阔卵形至倒卵形,长约1毫米,密被柔毛,小苞片与苞片同形;花萼长2-2.5毫米,萼筒倒圆锥形,无毛,裂片三角状卵形,与萼筒等长或稍短于萼筒,背面有微柔毛;花冠白色,5深裂几达基部,长4-4.5毫米,裂片背面有微柔毛;雄蕊25-35枚,花丝基部稍合生;花盘环状,无毛;子房3室。核果卵状坛形,长7-10毫米,外果皮薄而脆,顶端宿萼裂片直立,有时脱落。花期2-3月,果期6-7月。

生长环境

生长在海拔200-1500米的山林间、路旁、山坡疏林下。性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稍耐阴,耐寒,耐旱,分枝力强,耐修剪,适宜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尼泊尔、不丹、印度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一般繁殖方式有播种繁殖和扦插繁殖。

栽培技术

整地:选择通风、透水、有遮阴地段、约1.2米宽的苗床,翻地作畦,高10-20厘米,便于透气透水,利于插穗生长。地沟深度以有利于排水为度。

铺沙:在苗床上铺0.08-0.10米无菌土(没有经过人工耕种的山地剖面以下的黄红壤或沙壤土或河滩沙)。

灭菌:在铺沙前用袋装80%多菌灵(用量100-200克/667平方米)兑水泼浇于苗床上。

薄膜:3米宽透明薄膜、3米宽遮阳网。

竹片:准备2.3米×0.02米的竹片,搭荫棚与盖薄膜用,间隔0.4-0.5米。

准备插穗:插穗选5年以上壮龄母树,剪取树冠外围中上部1-2年生木质化或当年半木质化健壮枝,剪成长10厘米左右短穗,顶端留1对叶(或将对叶各剪去一半,减少叶面水分散失),枝下端距节下0.5厘米斜剪,枝上端距节上1厘米平剪。刀要锋利,剪口处要平滑无纵裂,利于剪口愈合生根(最好随剪随插,如果从外地剪取插穗,必须放置在阴凉处,并进行叶面喷水,以保持湿润,防止插条蒸发失水,这是保证成活的关键)。

插穗处理:将剪好的插穗用50克80%多菌灵1:800倍液浸泡20分钟,沥干后将基部对齐,整理成50根或100根小捆,竖立放入准备好的浓度为50-100毫克/千克的ABT生根粉溶液中浸泡1-2小时。

扦插要求:按10厘米行距、5厘米株距,用插穗等粗的细枝先在苗床依次打孔,孔深约1/2插穗长度,然后将插穗2/3部分依次排插入孔中(避免用插穗直接插入,以防损伤韧皮部),顺势用手轻压地表,让插穗充分接触到沙壤土,利于保持水分和机体活力,促进生根。扦插完成后,将竹片插于苗床两边,做成棚形,拱棚顶端距床面约50厘米高,盖上薄膜,用土或石块压实四周,以便保温保湿;并在上方加盖遮阳网,或在其上再搭盖,距床面150厘米高,维持棚内30-40%的透光度。

苗床后期管理

主要价值

《福建药物志》记载山矾:“理气豁痰。治慢性气管炎”,其根、花、叶均可入药,味辛、苦,性平,有清热利湿,理气化痰的功效,主治黄疸,咳嗽,关节炎等症,外可用于急性扁桃体炎,鹅口疮。山矾既可美化环境,又能净化空气,也是各工业园区重要的绿化树种;盆栽点缀居室、阳台景观效果良好,幼枝可作插花陪衬材料,其叶还可做媒染剂。山矾代表着至死不渝而又浪漫的爱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是非常吉祥的象征。

保护现状

山矾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