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鹛

更新时间:2024-07-22 20:17

山鹛是雀形目扇尾莺科山鹛属鸟类,又叫山莺、长尾巴狼、紫花尾。体型较小但尾长,体长17厘米左右。嘴尖而细,上嘴和下嘴尖灰色,下嘴基部粉黄色;眼淡黄褐色;上体主要呈灰褐色,头顶及背部具黑褐色的纵纹;头部具不甚明显的皮黄色眉纹,过眼纹褐色;喉至上胸白色,甚为明显,其余下体亦主要为白色,两胁布满粗且显著的棕红色纵纹;尾灰褐色,外侧尾羽端部灰白色;脚褐色。

形体特征

山鹛雌雄羽色相似。上体沙黄色,自额至背缀有棕色。上体各羽均具粗著的暗褐色纵纹,纵纹两侧沾栗棕色,羽缘沾沙灰色,头顶较背多栗色而少灰色,有时头顶全为栗色而具黑褐色纵纹。腰以下及全为沙褐色,纵纹亦模糊不清。尾长、微呈凸状,中央一对尾羽最长、灰褐色或沙灰色,具细的黑褐色羽干纹,外侧尾羽黑褐色、先端污灰白色或沙白色。尾羽表面具不甚明显的暗褐色横斑。两翅褐色,羽缘沙灰色。眉纹棕灰白色或白色,眼先暗褐色,颊和耳羽沙灰褐色,贯眼纹黑褐色,颧纹暗黑褐色。下体颏、喉、胸和腹白色,有时微沾灰白色或皮黄色;颈侧有淡棕色纵纹,胸侧和两胁杂有栗棕色纵纹;下胁和覆腿羽纯淡棕色,尾下覆羽灰褐色微沾棕色。

虹膜暗褐色或黄褐色,嘴角褐色或灰褐色,下嘴肉黄色或粉黄色,脚灰褐色或棕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4-21克,♀20-21克;体长♂160-195毫米,♀169-190毫米;嘴峰♂10-14毫米,♀11-13毫米;翅♂60-66毫米,♀60-70毫米;尾♂92-105毫米,♀87-97毫米;跗蹠♂24-26毫米,♀19-24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有稀疏树木生长的山坡和平原疏林灌木与草丛中,尤其喜欢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低矮树木和灌木丛。也栖息于次生林和林缘地带以及开阔平原上人工栽植的松树幼林中。在中国西北地区,多栖息于干旱平原或多石的山丘灌丛与芦苇丛中。有时也出现在荒漠边缘的绿洲内。

生活习性

留鸟

山鹛为典型的食虫鸟类,主要以象甲、金龟甲等昆虫为食,也吃幼虫、虫卵和其他昆虫,冬秋季节也吃草籽、果实等植物型食物。

分布范围

山鹛分布于中国、韩国和朝鲜。仅在中国北方有分布,在中国西部的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华北的河北、白洋淀、山西、河南、内蒙古、北京等省市。指名亚种分布于辽宁南部西至宁夏贺兰山的黄河河谷地;甘肃由陕西南部的秦岭至甘肃南部;新疆亚种从青海及内蒙古西部至新疆西部的喀什地区。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灌森林木或幼树下部的树杈上,距地面0.14-1.45米,巢有茂密的灌木枝叶掩护,甚为隐蔽,不注意难以发现,巢呈深杯状。主要用枯草茎、榆树叶和一些柔软的植物纤维构成,内垫有细草茎,外面有时还缠有蜘蛛网、羊毛等。巢的大小为外径6.3厘米×17.2厘米,内径5.5厘米×5.4厘米,高5.6厘米,深2.7厘米。巢筑好后通常间隔3-4天才产卵,每窝产卵4-5枚。卵乌白色或绿白色,被有黑褐色、赭褐和紫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卵为椭圆形,大小为20.2毫米×15.4-15.7毫米。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