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华晴影

更新时间:2023-06-08 23:09

《岁华晴影》(原名《岁华晴影:周汝昌随笔》)是红学家周汝昌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1997年1月。

内容简介

《岁华晴影》辑选作者随笔精品八十八篇,包含读书治学、自我观照、讲“红”说“梦”、追忆故交、前尘往事、文化反思等内容。从中既可看到阳春白雪的华丽,又可寻觅到下里巴人的悲喜,岁月的浮光掠影,年华的四季变换也在其中。周汝昌的这些散文有一大特点,即“信笔”,文章是从他笔下“流出”的,不苦思冥索,更不打磨造作。《黄叶村·小蒸食·蒲包》《腊鼓催年 人天同庆》等文章如行云流水,好处就在一个“真”字上;《随笔与掉书袋》《读书与治学》《多少楼台烟雨中》等散文则浓缩了周汝昌的人生经历。

作品目录

作品鉴赏

据周汝昌的小女儿周伦玲回忆,该书之所以取名为《岁华晴影》,是因为周汝昌很喜欢“岁华”二字,它即是人生的佳境。“东风暗换年华”,岁月流转不居,所以只能用笔来叙写一些偶然可以捕捉的影子。而“晴”字,周汝昌曾言,“至于‘晴’,我从幼年就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开始自学作七绝诗就有一句‘檐牙小雀噪晨晴’之句;后来把‘词集’题名曰‘晴窗语业’。近年给报纸写专栏随笔又叫作‘响晴轩砚渍’。这番晴意,大约与生长在北国晴空高爽的气候里大有关联。”

周汝昌在研究红学之外,书写了大量信笔漫谈、寄兴抒怀的文章,笔耕不辍。周伦玲曾追忆道:“父亲的这类文章数量很大,每一篇都是对中华文化的阐释、热爱,更离不开对‘红学’的执著。我从一个‘先睹为快’的‘读者’来看父亲的这些杂文,有一特点,即真正是名副其实的‘信笔’,文章是从他笔下‘流出’的,写得很快,很自如,不苦思冥索,更不打磨造作,如行云流水,而无‘八股’气。这样行文,是他的主客观条件造成的习惯,也许不免一个‘率’字:不精不细,但好处就在一个‘真’字上。”《岁华晴影》即是其中的经典之作。书中《随笔与掉书袋》《读书与治学》《多少楼台烟雨中》等,一篇篇别致小巧的文章,嬉笑怒骂,海纳百川,无不体现出真性情,人生智慧与生命体验尽显其中。

这是一本“满汉全席”式的随笔集,既有“山中走兽云中燕”,又有“陆地牛羊海底鲜”,还有对春节上元节端午节等节气的抒写,满足读者对古代传统节日吃喝玩乐的好奇,教读者怎样把节日过得有滋有味。如《黄叶村·小蒸食·蒲包》《腊鼓催年 人天同庆》等,读来颇为口齿生香,余味悠长。

《岁华晴影》中的作品,也是周汝昌先生过往人生经历的浓缩。他传奇般的一生,汇聚成这一篇篇佳作。虽是散文,字里行间却无处不体现出周汝昌治学注重“活”“悟性”以及文、史、哲会通的一贯宗旨,欣赏文章篇幅短而内涵深远的概括力,“活而不板,能放能收”的灵活性,能三言五语说到“点子”上的“片言居要”之功夫。书中既对读书“浮光掠影”“深悔自愧”,又警惕“书厨”式的死记硬背,这是贯穿周先生一生的治学之心得和经验,“鸳鸯绣了从君看”,是并不想密藏啬敛而切望“度与人”的“金针”宝典。

作品影响

荣誉表彰

2022年5月28日,《岁华晴影》入围五月光明书榜。

作品评价

作家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部副主任向萍:红学泰斗周汝昌的《岁华晴影》尽显大家深厚扎实的学识学养和行云流水般的气韵,写尽流转不居的岁华佳境。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周汝昌(1918—2012),字玉言。天津人。1949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西语系,195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中文系研究院。历任四川大学讲师,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中国艺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196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红楼梦新证》《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曹雪芹》《曹雪芹小传》《恭王府考》《书法艺术答问》《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石头记鉴真》《诗词赏会》《红楼梦的历程》《恭王府与红楼梦》《曹雪芹新传》《红楼艺术》《红楼梦的真故事》《红楼真梦》《岁华晴影》《胭脂米传奇》《砚霓小集》《东方赤子大家丛书·周汝昌卷》《周汝昌红学精品集》等。《红楼梦新证》获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