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11-17 21:35
岩石构造是指组成岩石的各部分(包括矿物集合体及玻璃质)间在排列方式、配置与充填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岩浆岩中常见的构造有:块状构造、带状构造、斑杂构造、流纹构造、枕状构造、气孔及杏仁构造、原生片麻构造等。
岩石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岩石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岩石其他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或指组成岩石的矿物集合体的形状、大小和空间的相互关系及充填方式,即这些矿物集合体的组合的几何学的特征;或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例如,岩浆岩中矿物颗粒之间的排列无一定方向,杂乱无章地凝结(congeal)在一起,形成块状构造,变质岩中也有这种构造;火成岩中片状矿物以扁平的折离体、捕虏体平行排列形成的流面构造,柱状矿物和折离体、捕虏体的延长方向呈定向排列形成流线构造。沉质岩中有层理构造、页片状构造。变质岩中有片理(schistosity)、片麻理构造和板状构造。层理(bedding)、片理、板理和流面构造等合称层状构造(samdwich)。
地壳内所有矿物的集合体称为岩石。岩石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岩浆岩、沉积岩及变质岩。由于地球内部高温液态物质冷却和结晶而形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也叫火成岩;由各种不同的沉积物所形成的岩石称为沉积岩。由于岩浆中沉积岩在高温或高压影响下,地球内部产生剧烈变化的结果所生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块状构造又称均一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在整个岩石中排列无一定次序、无一定方向,呈均匀状分布的构造。岩石各部分在成分或结构上都是一致的,表现为均匀块体状。是岩浆岩中最常见,分布最广的一种构造。
带状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结构和不同成分的条带大致平行排列呈现的一种构造。常表现为不同成分或深浅不同颜色的条带相间组成。如在辉长岩中可以见到暗色矿物辉石和橄榄石与浅色矿物斜长石相间排列形成条带。其成因,有人认为与岩浆分液作用有关,也有人认为是液体状态的残余岩浆挤入正在凝结的其他成分岩浆体中而形成的。
斑杂构造是指岩石的不同部分在矿物成分或结构构造上差异很大,整个岩石看起来是不均一的一种构造。引起斑杂构造的原因很多,可由析离体和捕虏体形成,也可以由不均匀不彻底的同化混染作用及不均匀的交代作用形成。
流纹构造是指酸性喷出岩——流纹岩中最常见的构造。它是由不同颜色的条纹和拉长的气孔等呈现出来的一种流动构造。形成于熔岩流动过程中。流纹构造不止流纹岩中有,在英安岩、粗面岩中也有。另外,在浅成、超浅成侵入体,次火山岩体边缘和一些岩脉的两侧均能见到。
相的概念在地质上首先应用于沉积学,即用沉积相或岩相来表示岩层形成时的沉积环境。构造相一词最早由国外学者于 20世纪20年代提出,国内学者多把它译作 大地构造相和构造岩相。岩石构造相这个概念,它有别于大地构造相和构造岩相,暂将它定义为首次固结成岩后的一套岩石或岩层(一定的岩石地层单元)在某一构造运动时期直至另一次构造运动发生之前,由构造动力作用所诱发的结构调整和组成变化等各种形迹的综合,如岩石中出现的跟构造活动相关的的揉皱变形、破裂、风化—剥蚀面 、古岩溶面、古土壤层、水下沉积间断面等。简言之,岩石构造相就是岩石固结成岩后在不同时期所受构造作用的物质体现。岩石构造相的分期性,即按照构造运动的期次来确认和划分岩石构造相,如对某套岩层或地层在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等各构造运动阶段的构造作用所造成的形迹分别进行划分和命名;构造相对岩石的改造或再造,即须是岩石在首次固结成岩之后构造作用在其中留下的形迹,岩石在形成过程中所受构造作用的形迹应归入。岩石构造相与大地构造相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构造运动在先期形成的岩石或一套岩层中留下的痕迹或形迹特征,而后者是指构造运动 (尤其是板块活动)在某一大地构造单元(如沉积盆地)内沉积盖层内所造成的变化特征。应该说岩石构造相是构造活动小规模的特征表露,而大地构造相是构造运动大尺度上的作用体现。岩石构造相与构造岩相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没有区分构造作用的对象是已经固结成岩,亦非限定于岩石地层单元内讨论构造作用的形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