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门长官司城

更新时间:2024-08-04 08:09

岩门长官司城,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谷陇镇岩门司村清水江北岸,因下游两山陡峻,狭峙如门,故名“岩门”。

历史沿革

明代成化六年(1470年),设岩门司,隶属凯里安抚司。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岩门司改属黄平州。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为岩门长官司,长官何清。何清死后,其子何宗应接任。

清乾隆六年(1741年),将清水江南岸的老岩门司迁至今址,由“赐进士出身知清平县事张南英监造”为石城,目的是利用清水江天险拱卫黄平,力保湘黔驿道畅通。因战略位置重要,成为清廷“约束屯堡”“弹压诸苗”的政治、军事要地。

清咸丰五年(1855年),张秀眉领导的苗族起义军攻克岩门司,土司何化隆死。

清同治九年(1870年),岩门司土司由何兆基袭。

民国五年(1916年),何子衡接任岩门土司。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最后一任岩门土司何仲文被国民党省政府通令废除。

1972年,为修整河道拆石,拆毁部分城墙。

建筑格局

岩门长官司城依山就势而建,北靠大山,南临清水江。城平面若三角形,城垣青石精砌,青石砌筑,周长1642米,均高4.5米,厚2.67米,墙顶富以料石,上下安砌墙垛。城中大部木构建筑已倾圯。

主要建筑

岩门长官司城设有东、南、西3座城门,北面靠山,城墙顺山势延伸而上,于高险处构筑炮台3座,城门有楼,炮台有房,靠江建有水关2座。岩门长官司城现东门残存,西门、水关及炮楼已毁,其余保存比较完整。

岩门长官司城古街巷及两侧20余栋民居建筑保存较好。

清代岩门司设有土司衙门、岩门汛把总署和黄平卫千总署。驻扎黄平卫千总的千总署,以及“分防号广汛右司”的分防把总署,仅存遗址。

岩门长官司城城墙有1462米保存比较完好,为修整河道拆取岩门司城石,曾毁城墙180米。

历史文化

何清是四川重庆人,明成化四年(1468年)随军征苗有功,明成化六年(1470年)授凯里安抚司左副长官。据乾隆年间山东巡抚朱定元《苗叛纪事》记载,包利、红银领导的苗族起义军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四月二十八日,烧劫州属岩门新、旧二司,驻防把总梁壁战死”,岩门司长官何清,重安司长官张纯金,朗城司长官冯秉文“相携赴水死。”而《清史稿·土司·贵州卷》则记载为“明万历四十二年,改属黄平州。传至何仕洪,清顺治十五年,归附,改授岩门长官司,世袭。”

文物价值

岩门长官司城是研究土司制度、西南地区民族关系史以及军事史的重要遗迹,具有较高价值。

文物保护

2013年3月5日,岩门长官司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岩门长官司城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谷陇镇岩门司村清水江北岸。

岩门长官司城距离黄平县人民政府43千米,驾车约70分钟可到达。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