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7 21:13
岭南画派纪念馆是收藏和陈列岭南画派作品的专门机构,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东路257号,建成于1991年,是广州市第六批历史建筑。该馆珍藏、保存和建立了诸多海内外岭南名家的作品、手稿、图像、文献等“艺术档案”,并积极拓展学术交流、展览的输出路径,通过研究、出版、展览等充分挖掘近现代以来的艺术线索,形成较为系统的岭南画学研究平台。
岭南画派纪念馆坐落在广州美术学院内,是为纪念20世纪20年代岭南籍画家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在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的感召下,在探索中国画革新的过程中创立的现代画派而建造的专题性纪念馆所。它的主要功能是收藏、整理、展示岭南画派画家的作品和史料,为研究岭南画派构建良好的学术平台。岭南画派纪念馆也一直是海内外岭南画派艺术家进行文化交流及展示广东文化成就的重要场所,被海内外华人同胞视为岭南画派精神家园。
作为中国公立的以画派命名的纪念馆,自1991年开馆以来,已逐渐发展成为集研究、展示、教学、交流为一体,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美术馆。许多国家领导人和国外政要、重要美术家都曾到此参观与交流。岭南画派纪念馆收藏了居巢、居廉、高剑父、陈树人、关山月、黎雄才、赵少昂、杨善深等岭南大家原作近2000件以及近万件文献与图片,集岭南画学之大成。
今后,岭南画派纪念馆将继续以近现代美术研究为平台,对近现代以来的重要艺术家、美术现象进行梳理,重点研究广东百年来的美术发展状况和代表性美术家,同时逐步建立一种将理论研究、教学、艺术实践等结合起来的新型展览方式,成为发展有序,研究与展示并重的重要文化机构。
2020年,岭南画派纪念馆立项进行升级改造。
2024年10月24日下午,岭南画派纪念馆重新启用暨“从头越”系列展览开幕式在岭南画派纪念馆举行。
岭南画派纪念馆是对岭南画家(包括其创始人及当代海外岭南画派画家)的专题性纪念馆所,其性质有别于一般的美术馆和博物馆,是广东的文化教育设施,负有学术研究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使命。纪念馆是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高奇锋等的纪念馆所,收集前辈画家的生平事迹、代表作品和有关遗物作永久性的专室陈列,供后人瞻仰。其次,纪念馆也对当代(包括已故)岭南派画家作品进行收集、收购和收藏。逐步建立每位岭南派画家的“艺术档案”,为今后的研究工作积累资料。纪念馆的建立对岭南派的研究、中国画的发展以及祖国文化艺术的繁荣振兴,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国内国际文化交流,通过教育及活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岭南画派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绘画流派,“折衷中西,融会古今”,体现了岭南画派所张扬的艺术主张,也是广东岭南文化的精髓。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和高奇峰曾被誉为“岭南三杰”,岭南画派的传人已经突破“岭南”的地域界限,不仅在内地,而且在港澳台乃至欧美各地也很有影响,成为一支宣扬华夏文化的重要力量。
纪念馆坐落于广州美术学院内,作为美院中国画系的教学实践基地,在开展理论研究,传承岭南画派,繁荣岭南美术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成为我省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为团结海外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做出了贡献。很长时期以来,不少海外知名人士访粤时,参观岭南画派纪念馆成为必不可少的安排;纪念馆举办的一些展览活动,也吸引了大量的艺术爱好者。
纪念馆由岭南建筑名家莫伯治与何镜堂共同设计监造。在设计纪念馆时,他们将岭南画派在艺术上反对临摹仿古、注重写生并吸收一些外来画法的特点,运用欧洲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的语言来表达,同时融入了传统岭南建筑常用的手法,使纪念馆成为一幢构思独特的建筑创作。
建筑整体以白色为基调,由居中的主馆及副楼两部分组成,各抱地势,沿方塘而筑,构成方塘水院,富有岭南庭院画意。主馆一侧临水而筑,另一侧倚楼而建,外部轮廓是流畅的曲线、壳体及壁面构图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如火焰、似城堡式的门亭典雅别致,寄寓了岭南画派折衷中西、不拘一格的精神。
改造后的展区集地方性、专题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为观众提供多元的观展体验,其中一大特点是大量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李劲堃表示,“我们的展馆空间小,因此充分使用了多媒体和多样化的展陈手段。这次展览通过几十个视频的播放,大大增加了展览的信息、资讯量。”记者看到,展厅内除了一个个小屏幕,还有覆盖整面墙的投影以及多个视频互动,增加了视觉冲击力。
针对建筑原有的限制,设计团队首先对G层四周的窗户进行了整合,将其转变为展墙,以增加可用的展示面积。“围绕柱子派生设计的装置,可以承载很多研究素材和资讯。”李劲堃介绍。展厅通过装置和斜切构筑的柱子间展墙,对原本均匀分布的柱子进行了调整,打破了传统的方正布局,为展览空间带来新的活力和动感。
进入一层空间,可以看到设计继承了原有的展陈空间,升级了硬件设施,以展示博物馆级别文物藏品的标准对接博物馆展陈条件,以更简洁、通透和恒温恒湿的展柜,为观众提供更舒适的观展体验。
沿着楼梯走上二层,文献柜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观赏视角,横贯整个二楼展区的恒温恒湿玻璃展柜构筑了一个简约、透明且极富视觉冲击力的展示区域。这里开启了“20世纪30-50年代‘新国画’写生研究——以黎雄才、关山月为例”展览部分,以研究文本为基础,尝试探索一种阅读式的展览模式。“我们通过整合学术论文、历史文献及影像等研究性文本,鼓励观者通过阅读和理解文本来获得关联与启发。”李劲堃表示,不同于以往美术展览,展厅中部展台上的文献、资料是主线索,四周展柜里的美术原作则是辅助,更重要的是,展览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文献、数据,以及交流环节中采集的相关信息,都将成为岭南画派纪念馆艺术交流互动“大数据”的积累。
三层文献展台巧妙地把原有护栏改装成展台,圆弧形投影活化了展陈空间。集合作品图、文本资料、影像材料的研究成果让观众能够进行延伸阅读,“我们展出原作的时代背景,还原作品的社会环境,观众能够看到作品是怎么创作出来的。”李劲堃说。此外,墙上的时间轴清晰地勾勒出20世纪前、中期“新国画”写生历史,反映了岭南画派画家在“新国画”写生方面所做出的具有前瞻性的艺术探索。
馆长:李劲堃
曾荣获“鲁班奖”,著入《中国建筑史》,并于2019年被列入“广州市历史文化建筑”
2023年2月,入选“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推介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