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掌突蟾

更新时间:2024-01-25 15:53

峨山掌突蟾(学名:Leptobrachella oshanensis)是盘舌蟾科、掌突蟾属两栖动物。头长与头宽相等;吻凸圆,吻棱明显;鼓膜大呈圆形;上颌齿发达,无犁骨齿;舌后端具深缺刻。内掌突发达,其面积占手掌的1/2,位于第一、二指的基部,外掌突小。胫跗关节前达眼,趾缘无膜,趾间具蹼迹。皮肤较光滑,背部有不规则的细肤褶和小痣粒。股后腺与膝关节间距远大于吻长。生活时背为红棕色,两眼间有三角形黑斑;腹面皮肤光滑,具灰棕色点斑。股腹面有深色块斑。雄蟾体长26.6-30.7毫米,雌蟾31.6毫米左右。蝌蚪全长37-66毫米。体侧具气囊,体尾红棕色,体侧以下色浅。

形态特征

成体:雄蟾体长27-31毫米,雌蟾体长32毫米左右。胫长不到体长之半。头较高,长宽几乎相等。吻端钝圆。吻棱显著,但不成棱角状。鼻孔近吻端。颊部略向外倾斜。鼻间距约为眼间距的3/4,眼间距略宽于上眼睑。瞳孔纵置。鼓膜大而圆,有耳柱骨。上颌齿发达。舌宽大,后端缺刻深。无犁骨齿。雄蟾具单咽下内声囊。前肢细弱。指细长。指关节下无瘤。内蹠突椭圆形,无外蹠突。雄性有雄性线。后肢适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部。左、右跟部仅相遇。指端圆,趾端球状、色浅。趾侧无缘膜。指式:3>l=4=2;第五趾略短于第三趾。趾间无蹼。趾关节下无瘤。体背部细肤棱不规则或有分散小疣;背两侧断续肤棱可达胯部;体侧有疣粒6~8枚,腋腺大,股后腺略大于趾端,距膝关节较远;体腹面光滑。体背面红棕色,两眼间有黑色三角斑;咽喉部有麻斑,胸、腹部几乎无斑,腹侧有白色腺体排列成纵行。

蝌蚪:第35-36期蝌蚪体细长,全长约54毫米,头体长18毫米左右,尾长为头体长的190%左右;体侧皮肤鼓胀成气囊状;体背面棕褐色,有的有暗绿色细点,腹面略透明,尾部无明显斑点;唇齿式多为Ⅰ:3+3/2+2:Ⅰ;唇缘宽,周缘具乳突,仅下唇中央向内凹陷,口角处无副突。

近种区别

峨山掌突蟾与腹斑掌突蟾(Leptobrachella ventripunctata)相近,趾侧均无缘膜。但腹斑掌突蟾胸腹部有深色斑,股后腺至膝关节外侧间距约与吻长相等;蝶筛骨前部超过鼻骨前端,筛软骨小;蝌斟尾部深色斑点甚明显,唇齿式多为Ⅰ:4+4/3+3:Ⅰ。

生活习性

该蟾生活于海拔720-1800米的山区。成蟾在白天多栖于溪边石下或石隙、土洞内,有的在溪边竹根下。4-7月在夜间可听到“呷、呷、呷”的鸣声。蝌蚪属越冬型,在同一环境中可见到不同发育期的蝌蚪,常分散于溪底或小溪边水内石隙间,行动极为敏捷,稍受惊扰便急速游向深水石下或潜入碎石间。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四川(峨眉、峨边、洪雅、屏山、长宁、南江)、甘肃(文县)、重庆(南川、巫山)、贵州(印江、罗旬)、湖北(宜昌、利川)。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 ver 3.1——无危(LC)。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