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8 15:48
孕育上古,源起春秋
关于峨眉武术的起源,把成型期统一界定为春秋时期的战国。而峨眉武术缘起于古巴蜀,孕育时间可溯源到上古时期,古巴蜀人信奉神秘的神巫文化,崇尚养生之术。在众多的地方史志中巴蜀先师“彭祖”被信奉为巴蜀武术的拓荒者。
《华阳国志·巴志》所云,周武王曾统领巴蜀大军伐战纣王,并留下“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的记载。这里的“歌舞”即是一种融巫术与技击为一体的实战技能,也是历史文献中的“巴渝舞”。世界上大部分原始民族都有巫术,几乎所有的巫术仪式过程,都隐现原生态歌舞的形式或驱鬼除魔的武艺套路的雏形。在原始部落时期,像类似于这样的“巫舞”有很多,如“傩舞”“板盾舞”等。在古巴蜀地域除了这种典型的“巫舞”外,还有以“戏”和“舞”相融而生的武术形式,如“跳剑戏”“斗牛戏”“剑器舞”“角抵戏”等。这些带有神巫文化烙印的“戏”和“舞”来自于原始生活,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丰富了峨眉武术源起的内涵。
形于战国,郅隆南宋
受神巫文化影响,历史上有不少文人方士为修道成仙深居峨眉山。“据方志载:‘战国白猿,动灵子,字衣三’”,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拳术——“峨眉通臂拳”。史料中的“动灵子”就是白猿祖师司徒玄空,司徒玄空不仅创编了通臂拳术还创编“猿公剑法”,而“猿公剑法”正是当代“峨眉剑”的雏形。明代抗倭将领唐顺之曾在《峨眉道人拳歌》中谈到,“道人之术,乃山中白猿授,其法变多幻,快如闪电”。“峨眉通臂拳”的创建,不仅对峨眉武术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彰显巴蜀武术与众不同的文化特性。
魏晋时期,随着释道思想的广为传延,峨眉山成为巴蜀地区众多修行者参禅论道的集中地。道教修行者为祛病延年以求齐天同寿,僧人平时除了参禅打座外,还会舞弄一些拳脚和器械,他们将道教的养生功与山野狩猎之术相融合,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僧门武术。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高僧白云禅师创编了“峨眉临济气功”,即后来被称为《峨眉十二桩功》。可以说《峨眉十二庄功》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为峨眉武术内修外练、刚柔并济、庄技一体、形神和一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功效。
盛世明清,鼎力中华
明末清初是中华武术发展的高峰,也是峨眉武术的成熟发展期。峨眉武术经历了南北文化的融合,受到唐代武举制、元代选仕制和明清武举制及民间众多武术门派的影响,其承传的技法丰富多元,体系精深复杂。据史志载:“清末,有法师李真内功深厚,剑法精湛,其门人数千,有峨眉剑仙之称”。明代武术家程冲斗撰《耕余剩技》载:“峨眉枪法,如梦如幻,技法巧妙,攻守兼备”。清康熙年间,吴殳的《手臂录》,阐释了峨眉枪法,“枪法一十八扎,十二倒手,攻防兼备,破诸武艺”。“在峨眉枪法中,有治心、治身、动静、攻守、审势、戒谨、倒手等技法,丰富了峨眉派的武术理论。”公元1606—1646年,张献忠入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大量的武术文化被带到四川并与巴蜀武术形成了历史上的大融合,促进了峨眉武术体系的完善,也使峨眉武术逐渐发展成为流传广、影响大的地域性拳种,成为家喻户晓、鼎立中华的三大武术流派之一。
弘扬当代,享誉海外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中华武术的地位受到挑战,三大流派武术的发展也逐渐式微。虽然中华武术进入了一个发展的瓶颈区,但仍有许多之士,热衷于对武术的修炼。
2010年4月26日,“峨眉武术联合总会”成立大会在四川峨眉山大佛禅院举行。依托峨眉仙山,把大佛禅院作为传承、弘扬、发展峨眉武术的基地,在成立大会上确定峨眉武术的发展规划,“建立峨眉武术宗祠;重兴峨眉武术段位制;兴办峨眉武术学校;注重禅武结合;拓展峨眉武术对外发展平台;夯实峨眉武术的文化根基,促进峨眉武术全面发展”。
峨眉武术在海外也享有盛誉,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国际白眉武术联合会”“峨眉武术馆”及“峨眉武术气功保健中心”等武术组织机构。从2004年以来,峨眉武术受到海外媒体的关注,韩国武艺研究所、韩国灵山大学跆拳道等人到峨眉武术研究会进行武艺交流。韩国KBS电视台、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对峨眉派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作了采访报道跟踪。
峨眉武术有架式工整,舒展,动作快速勇猛,各种腿法及跳跃,要求打拳即与人较技的赵门拳;有虚步高桩,刚劲有力,技艺上重擒、拿、挤、靠,贴身近打,腿不过膝的僧门拳;有以擒拿为主,配合功法打“草龙桩”“沙袋”,操“滚筒”,杜绝,阻止对手攻击的杜门拳;有软缠脆打,刚软相济的“不画圆不成拳,对方手来无法拦”的岳门拳;有动作刚猛,沉脚重手,并辅以发声助威的洪门拳;有以褂、拿、探、巴手法为主,手轻脚快的化门拳;有以字形取意,每式一字,以字练拳,以单操为主,运拳时以鼻呼气配合,发声助力的字门拳;有以意识运动肢体,以肢体进行攻防的慧门拳;有攻守进退皆侧身取势,身型中正,身法讲究吞、吐、沉、浮步法多闪展侧进,技击来讲究以快制慢,顺势借力的黄林派等。峨眉武术各门各派各有特点、风格各异。
“刚与柔”:峨眉武术练拳必须刚健有力,柔中寓刚,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峨眉武术所求之刚,是指肌肉收放的速度力量的外露,是拳风之外象,需具有阳刚之健美。所求之柔是指四肢、体躯的肌腹、关节健膜的牵张、各主要关节活动面大幅度的伸转或多轴性运动。刚与柔的关系在峨眉派拳术谱中已有论述,拳谱曰:“阴中有阳,柔中育刚,以意示形,形似神同,以柔为本,以刚为用,刚柔得中”。
“快与慢”:快与慢要相互依托,互为其根,有慢才有快,有快才有慢。多数峨眉武术讲究“慢拉架子快打拳。”慢时“鼻息无声神气守”,如木偶似的轻柔细缓,但快起来则如星女掷灵梭“一撒通身皆是手”。峨眉派拳术谱记载:“手脚齐出方为真,借力使力须抖劲,拳脚勇锐快当先,招尽势定慢中静。”这种以快打慢、以快制快、慢中待发、快慢相兼的技击原则,正是峨眉派拳术运动风格之表现。快与慢的正确处理是快而不乱,慢而不散,以快为主,在快中求准,快中求稳,快中求活动,快中求美,快速有力,快慢相兼。
“动与静”:“动与静”的矛盾关系是“以静为动为奇。”“默然而处,亦动也。”故有“动极而求静,静极而生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为峨眉武术发展的内在原理之一。动是峨眉派拳术技艺的基本动态,这种动态包含着踢打摔拿劈刺抡砸多种击法以及身躯拧旋折叠、吞吐浮沉、俯仰屈伸;步法的腾挪闪展、进退变换;表现于内的动则是气血的流畅、精神的聚歙、神思的敏捷、判断的准确,反应的及时。
“虚与实”:是峨眉武术善用的原则之一。四川人体质轻灵,本力不如北方人雄厚,在散打时,常采用“避实击虚”,以巧制胜。拳经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这就指出,攻出时要开之以虚,诱敌深入,伺机反攻。防守时要合之以实,使敌无暇可击。峨眉武术讲究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令人莫测。在拳艺中则表现为重心为偏侧以利步势之变换,其脚就有左虚右实右或右虚左实之分;其手法因常以单边攻中带防、防中含攻,攻守兼备,故称之为实,防之谓虚,以实击虚,一击必中,一触即分,用虚化实,虚而引之,使敌进击之力失去攻击点。拳谱云:“实打实,拼蛮劲,虚打虚,空稀稀,实打虚,伤骨筋,虚化实,省气力。”因此,练拳较技,必明虚实,拳艺方能更精进。
“高与低”:是指动作结构上的变化要有高有低之变化。因此,峨眉武术中,就有高桩与矮桩之分;有满手与短手之别。拳谱讲:“高打矮,长手宰,矮打高,往下掏,不高不矮拳脚招。”又云:“来得高,用手挑,来得矮,用手宰,不高不矮用手排。”峨眉武术演练风格上多有高低起伏、扭旋折叠、俯仰伸屈等变化。因此,有“龙行虎步,鸡身猴形、五掌七掌、鹏尽凤腾”之说。
“轻与重”:表现在峨眉武术上是以形喻势的体现之一。拳谱云:“强打蜻蜒点水”样的轻灵巧打,“弱打似猛虎扑食”样沉重勇猛。讲究轻如蜻蜒点水,重如铁锤击石。击拳以气摧力,快而有力,发腿似野马飞蹄,掌指点穴似离弦之箭,疾步似燕子穿云,势沉如高山巨鼎,窜蹦似猿猴攀枝,静沉似龙盘虎踞。故峨眉武术一招一势重如铁,一法一式轻如叶。轻为突出重,重为轻之根,轻重缓急,使演练拳艺更趋技艺的悠扬旋律。
以上所述“刚与柔,快与慢、动与静、虚与实、高与低、轻与重”等,均为峨眉武术拳艺的综合性表现,从而使峨眉武术更富有科学性、技击性。
攻防搏击意识:四川人自古以来生活在地处“西僻之壤”的四川盆地,气候特殊、地形复杂,巴蜀民众勤劳勇敢,尚武善斗,素以灵巧著称。因此,凡练峨眉武术必须带着攻防搏击意识,做到与假设之敌进行模拟拼搏,精神高度集中,神思敏捷,身灵步活,拳脚生风,击法变换于瞬间,做到“有形打形,无形打影。”
四川地方拳术特殊属性: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了众多的技术流派,峨眉武术除具有中华武术的普遍性之外,还独具有手法细密、一法多变、掌指兼用、身灵步活、拳脚生风、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等特点。在峨眉武术的发展过程中,拳师们不断地吸取各技艺流派技击精华,发挥机智灵巧、顽强勇斗精神,打法则以偏侧滚进、单边攻防、以巧制化、以小制大等特点,从而使其技艺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这种在继承中华武术固有的防技击性和运动形式基础上,发挥四川人拳术技艺独特打法、使之扬长避短,从而使峨眉武术既有中华武术的普遍属性,又具有四川地方拳术的特殊属性。
研究价值
峨眉武术是将儒家、释家、道家等文化思想融为一体,经过长期发展,逐步形成的一派。峨眉武术不仅传承了佛教文化和道家文化,同时还对武术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因此,在文化传承方面和文化价值方面,峨眉武术具有研究价值。
道德价值
峨眉武术不仅注重内气的修炼,还关注外部形体的锻炼,因而峨眉弟子必须注重仁德,要具有浩然正气和人道主义精神,这表明峨眉武术具有优美的道德价值。
社会价值
峨眉武术中的内气修炼还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和医学价值,同时峨眉武术表演还具备良好的审美价值及娱乐价值。
受现代生活方式冲击,峨眉武术的完整传承面临多种困境,亟待加以保护。
传承人概况
峨眉武术起源于四川峨眉山,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影响力较大。四川峨眉山市是峨眉武术的主要传承区域,峨眉武术的传承及发展,传承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峨眉武术传承内容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王超,男,汉族,2018年5月被评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传承项目:峨眉武术,申报地区:四川省峨眉山市。
1983年,为弘扬中华武术,挖掘和保护地方优秀的传统武术拳种,四川省体育运动委员会组织地方武术协会发起了以“峨眉武术抢救和挖掘”为主题的武术热潮。此次的资料收集,工作组采用口述史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共计访谈巴蜀境内传统武术的传承人2027人,60岁以上的老拳师共计1206人,并收集了68个门派、2368种徒手、器械和对练套路的影像文本资料。
2018年11月28日,内江师范学院的峨眉武术项目入选第一批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峨眉山市体育总会获得“峨眉武术”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评估合格,峨眉山市体育总会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重要活动
2013年8月9日至11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四川省体育局、乐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13第四届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在峨眉山风景区举行。
2020年10月17日,中国地域武术文化暨非物质文化遗产峨眉武术研讨会在内江举行。
衍生作品
2016年,为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唤醒全社会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中央电视台新影制作中心《华夏之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摄制组到峨眉山市,对峨眉武术进行了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