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3 10:27
崂山道教建筑群,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始于西汉时期,唐代续建,宋代大规模建设,至金元时期达到鼎盛。
崂山道教建筑始于西汉时期;唐代续建;宋代大规模建设;至金元时期达到鼎盛,被誉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后延至明清,已成“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势。至清康熙年间,崂山地区道教庙宇已达一百余处。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崂山道教遭到严重破坏,其中以民国二十八年至民国三十二年(1939~1943年)间侵华日军对崂山的“扫荡为害最重,道士被杀害,庙宇被炸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市人民政府于1952年拨专款对崂山道教庙宇实施重点维修,崂山道教得到保护和生存。
“文化大革命”前期,崂山道教作为“四旧”受到冲击,宗教活动废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后,青岛市人民政府逐步有计划地恢复部分崂山道教庙宇,落实宗教政策,召回道士,重修神像,返还庙产。
白云洞
唐天宝二年(743年),建白云洞。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日军入侵白云洞,杀害道士及雇工6人,纵火焚烧了所有房屋,并掠去一批珍贵文物。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修复房屋14间。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白云洞增建二层楼房10间,名迎宾楼。
1956年,青岛市政府曾拨款修缮。
“文化大革命”时期,房屋、神像遭受破坏。
太清宫
据《太清宫志》记载,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张廉夫曾在创三宫庵。唐天祐元年(904年),道士李哲玄在今三皇殿处建三皇庵。宋建隆元年(960年),道人刘若拙被救封为“华盖真人”,奉敕回崂山修建道院,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前后在此处创建太清宫。金泰和八年(1208年),邱处机到崂山,在太清宫谈玄传道。全真道北七真之一的刘处玄于金明昌六年(1195年)到崂山太清宫讲授经典,太清宫道众从此归宗,并成为道教北七真随山派的祖庭。嗣后,许多道士闻名而来,如徐复阳、张三丰、齐本守等都曾在太清宫栖居修道。
明万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1585~1600年)间,太清宫旧道院曾倾圮。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重新确定太清宫的“四至”:东至张仙塔,西至八水河,南至大海,北至分水河。明天启二年(1622年),道人赵复会重修时确定了三宫、三清、三皇各殿为三院的格局,在三官殿东侧有一处两进的堂院,是清代翰林尹琳基修建的“翰林院”,现为太清宫的客堂。
1989年,三清殿、东华帝君殿和西王母殿进行了修缮,重塑神像47尊。
太平宫
宋建隆二年(961年),刘若拙奉诏入京,与太祖赵匡胤谈玄论道,被太祖封为“华盖真人”,赐巨资修建道场,名“太平兴国院”。金代明昌年间(1190~1196年),重修并更名为太平宫。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清顺治十年(1653年),两次重修。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香火最盛,当时有道士40余人,土地130多亩。
1956年、1978年,太平宫先后两次修葺太平宫。
1992年6月1日,太平宫对外开放。
上清宫
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创建上清宫,后毁于山洪,元大德年间,道士李志明再次重建。
“文化大革命”初期,上清宫内之神像、经卷、文物、庙碑均遭破坏。
1966年,起房屋为崂山林场使用。
1991年12月,上清宫修葺后作为宗教活动场所重新开放。
1992年9月,上清宫举行了新塑神像的开光仪式。
明霞洞
明霞洞创建于元代。明隆庆年间洞欹宫倾,道士孙紫阳遂移建于洞西。明霞洞在明代为僧、道交替住持,既供玉皇,又祀观音。
“文化大革命”初期,庙内之神像、供器、经卷、文物、庙碑全部被捣毁。
1966年,青岛药材站曾使用明霞洞房屋。
华楼宫
元泰定二年(1325),始建华楼宫。明天顺、清康熙年间均曾重修华楼宫。
“文化大革命”时期,华楼宫遭受破坏,神像等文物被毁。
2000年,华楼宫重新修复。
太和观
明朝天顺二年(1458),太和观始建,原祀玉皇。
清乾隆年间,即墨知县叶栖凤在太和观厢房中设石屋书院,供即墨县一批生员在此攻读。清道光中期,废止。
民国初期,太和观中西厢房仍存有该书院的大量古书。
“文化大革命”期间,太和观内文物被毁。
2004年,太和观重新修复。
蔚竹庵
宋代时,蔚竹庵附近是一片茂密的森林,住有几户看护林地的百姓,刚来时搭起几间窝棚居住,到了晚上,竟有好多野兔钻进窝棚里来。古汉语中,兔子又称“蔚儿”,于是就将这里称为“蔚儿铺”。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由全真华山派道士宋冲儒创建蔚竹庵,为道教全真道华山派宫观。
清朝道光年间,蔚竹庵重修。
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年),蔚竹庵尼姑无继,始由全真道华山派道士进住。
“文化大革命”时期,蔚竹庵内之神像、供器、经卷全部被捣毁焚烧,房舍由崂山林场占用,仅庙碑,摩崖刻石及松竹尚存。
2000年,重修蔚竹庵。
沧海观
明崇祯七年(1634年),始建沧海观,原祀东海龙王和三官大帝。
清光绪年间,沧海观后增筑天后圣母殿。每年正月十三日逢庙会,沧海观香火盛。
“文化大革命”时期,沧海观内文物多被毁,房屋由部队使用。
1999年,沧海观重新修复,并恢复庙会活动。
关帝庙
据明嘉靖年间重修碑载,关帝庙本系太平宫之下院,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从太平宫分出。
民国十八年(1929年),由道士刘太清、贾太成主持重修关帝庙,始具规模。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关帝庙进入鼎盛时期,有庙产600亩。
“文化大革命”时期,关帝庙之塑像、供器均遭破坏,壁画用泥浆覆盖,房屋由崂山林场使用。
明道观
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白云洞道士田白云的传人宋天成创建明道观。明道观原建时属于白云洞孙不二创建的清净派,后于清乾隆中期改属全真金山派。该观鼎盛时有道士78人,土地160亩。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明道观被日军放火烧毁,后逐步修复。
解放时,明道观有道士5人。“文化大革命”初期,明道观内之神像、经卷、文物被捣毁焚烧,房屋由崂山林场使用。
综述
崂山道教建筑群有太清宫、太平宫、上清宫、明霞洞、关帝庙、白云洞、明道观、蔚竹庵、华楼宫、太和观、沧海观等11处。
太清宫
太清宫俗称下宫,位于崂山南麓,太清湾北岸宝珠山之老君峰下。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整个殿宇分三个独立院落,宫舍150多间,每个院落都有独立的围墙,单开山门,东南是三官殿、中间是三清殿、西是三皇殿,均为面阔三间,硬山式木结构的建筑。太清宫内历代名人诗文、题刻多。三皇殿门外西侧墙上,各嵌有一石碑,刻有成吉思汗给邱处机的圣旨全文。邱处机在太清宫也留下了不少诗词题刻。太清宫内曾藏有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版《道藏》一部,是珍贵的道教经典。
太平宫
太平宫位于崂山东部仰口湾畔的上苑山上,又称“上苑”。殿宇坐北朝南,整个建筑群呈“品”字形三院落,正殿面阔三间,木结构,硬山式建筑,另有东西两配殿。一进院门照壁上刻有“海上宫殿”四个大字,相传为清代书法家华世奎所书。正殿祀三清和玉皇,东配殿祀三官,西配殿奉真武。殿堂共9间,另有道舍、客堂、厨房8间,皆为硬山式建筑,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太平宫西侧院中有一巨石,形似一龙在盘卧入眠,被称为“眠龙石”。石下有一泉,名“龙涎”,宫中道士用水均取此泉东院有一钟亭,内悬铜钟一口,上面铸有“国泰民安”和《易经》中的八卦爻象。宫中道士在不同的季节按八卦方位敲钟,即“太平晓钟”。
上清宫
上清宫位于崂山东南麓幽谷中,简称:上宫。上清宫有前后二处庭院和偏院,有殿宇房舍28间。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上殿宇坐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山门、正殿、后殿。前殿旧祀三清,后殿祀玉皇,左右偏殿分祀“三官”“七真”。
明霞洞
明霞洞原为上清宫的别院,由巨石崩落叠架而成,洞额书“明霞洞”三字,刻于金大安三年(1211年)。洞内高大宽敞,清康熙年间遭雷击,大半陷于地下。洞东一嶙峋巨石尚存有“天半朱霞”题刻。洞西斗母宫为现存主要建筑,主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为硬山式砖石结构。
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仰口湾西南,在上苑山东南猪头峰下,是一处景色清丽的道院。两进院落,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山门朝东面海,门外有一照壁,将东、北两面相堵,前殿共10间,中穿堂入二进院落。大殿面阔3间,硬山式木结构,南出檐廊,另外有左右配殿各3间,及东西厢房各3间。该庙占地约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庙内藏有《道德经》等经书4部、字画4轴,院内植芍药、耐冬、黄杨,皆百年之物。
白云洞
白云洞位于崂山东部海滨,东距太平宫将近7里,属道教“金山派”。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由三块巨石结架而成,右为“白虎石”,左为“青龙石”,洞内宽深各十丈,面积约30平方米,可站立数十人。洞内原供有铜铸玉皇神像,曾有“藏园老人”傅沅叔题壁。洞外另有青龙阁、迎宾楼等建筑,共有24间,均为砖石结构,硬山式。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白云洞额刻有“白云洞”三字,是清末翰林院日照尹琅若(字琳基)所题。
蔚竹庵
蔚竹庵,俗称蔚儿铺;2006年,宗教部门将蔚竹庵更名为“蔚竹观”,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北宅街道双石屋村东北,凤凰山下的山坳中。原道庵占地2.6亩,建筑面积150余平方米,分前后两进殿院。内有正殿及配房二十余间,正殿三楹,原供奉真武大帝和三官大帝及慈航道人神像。庵外有一座五级石塔,系民国十九年(1930年)为纪念于西淑真人而建。此庵建立后,一度曾为道姑庵院,至清咸丰年间改为道士住持庙务。庵前临鸾窠涧,涧溪流水流入内九水,被人们誉为崂山十二景的“蔚竹鸣泉”。现正殿为三清殿,东殿为三官殿,西殿为三阳殿,有山门1座、客堂3间、道舍3间及其他用房共20余间,总占地面积约173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客堂、道舍均为砖木结构,祀奉泥塑、木雕神像。
蔚竹庵是崂山古代题刻保存较为完好的道教宫观之一,保存碑记三通:《蔚竹庵碑记》,在正殿东壁,碑身五十公分见方,记载该庵占地四亩;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刻石一通,在正殿墙外基石上,记载蔚竹庵始建年代;《重修蔚竹庵庙记》,系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月立。在正殿西壁,碑身一米见方,记载重修蔚竹庵经过。
明道观
明道观位于崂山东麓的招风岭前,海拔约700米的高山上,在崂山现有的宫、观、庙、庵中属地势最高的一座道观。整个道观原来是一个方形院落,内分两院,东院祀玉皇,西院祀三清,东西约30米,南北约25米,正殿3间,左配殿6间,右配殿3间;东西厢房各4间,现在部分已坍塌,东面3间仅剩框架,西面3间仅存房基。院内北侧还有一张石桌,是古时遗留下来的。观院外面有3株银杏树,树高都在20米以上,最高的近30米,胸径都有1米左右,树龄都超过1000年。据专家分析,这些古树大约植于唐代后期。在明道观西南涧水的东侧有一方大石,刻有“敕孙昙采仙药山房”8个大字和观音菩萨像,旁边镌有“天宝二年敕采药孙昙”等字。由此处向西约30米处有一块巨石,刻有一篇60余字的碑文,记载孙昙来崂山采药,因年代久远,刻石被风化剥蚀,文字已经难以全部辨认了,所能依稀辨识的只有“大唐天宝二年三月初六日奉敕采仙药孙昙以俟来命”字样。这些刻石是孙昙的弟子们后来镌刻的。现山门右侧有清宣统二年(1910年)书“明道观”3字。
华楼宫
华楼宫又名“灵峰道院”,位于崂山西行支脉华楼山巅。占地面积约1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78平方米。殿宇座北朝南,自东向西依山而列,分别为关公殿、老君殿、玉皇殿,均面阔三间,硬山式木结构,庭院呈长方形,垂花大门东向。华楼宫背倚“碧落岩”,面向“夕阳涧”。院内有泉一眼,名“金液泉”,为崂山名泉之一。宫内外摩崖石刻之多,居崂山之首。多为元、明时期所刻,数量居崂山之首。
太和观
太和观亦名九水庙,位于崂山北九水之一水处。现有正殿三间,祀玉皇大帝,殿前石柱上镌有楹联一幅:“龙扇初开,十大天兵分左右;珠帘才卷,二十八宿列东西”。左右配殿祀南极大帝、北极大帝、王母娘娘和观音菩萨,另有房舍10余间,均为单檐硬山式建筑。
沧海观
沧海观俗称“海庙”,位于沙子口街道姜哥庄社区东侧海岸上。原祀东海龙王和三官大帝。现有正殿3间,左右偏殿各2间,供有妈祖、龙王等画像,为单檐硬山式建筑。院内有银杏、耐冬等古树名木。
崂山道教建筑群,保存现状较好,规模宏大,有深厚的道教文化内涵,是研究崂山文化乃至中国道教史的重要史料。
2013年3月5日,崂山道教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崂山道教建筑群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
自驾:自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崂山道教建筑群,路程约14.8千米,用时约2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