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7 09:18
崇圣寺创建于唐,初名崇严寺。
宋嘉祐年间(1056—1063年),改名崇圣寺。
金大定十五年至二十六年(1175―1186年),重修释迦佛大殿,左右相对的慈氏、罗汉殿、法堂、云堂、厨库、廊庑,以及寮舍三间,并续建东西二方丈。
元元统三年(1335年),建清净广惠大师石塔一座。元至正九年(1349年),重修崇圣寺释迦佛大殿。元至正十年(1350年),建普恩大师寿公灵塔一座。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六月,修建第十九代长老顺公灵塔一座。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重修崇圣寺释迦佛大殿、两廊及山门。清雍正十年(1733年),重修崇圣寺,改造原有山门为南殿并新建钟鼓二楼。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清嘉庆八年(1803年)、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崇圣寺。
民国十八年(1929年),重修崇圣寺。
1984年,榆社县文物局对崇圣寺进行了详细的文物普查。
1988一1989年,由山西省文物局拨款,重修释迦佛大殿。
崇圣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过殿(南殿)、大雄宝殿,过殿以南为下院,过殿以北为上院。下院东西两侧是方丈室和法堂。上院两侧包括东西罗汉殿、东西护法殿、东碑廊、西禅房、东西掖门。山门西南约40米处为墓区,有两座元代石塔和一座明代砖塔。
山门坐北朝南,面阔一间,进深四椽,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悬山筒板瓦屋面。梁架为五架梁通达前后檐通檐用两柱。前后檐设一斗二升斗拱各二攒,居中路设板门一道,上题“崇圣寺”三个字。
南殿,也称过殿、菩萨殿,砌筑在台基上,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前后出廊,单檐悬山顶灰陶简板瓦覆顶。殿内梁架为五架梁对前后单步梁通檐用四柱。前檐斗拱三踩出单昂,后檐斗拱形制为一斗二升,共计14攒。前檐明间设四扇六抹格扇,两次间置直棂窗。
南殿台基的正中部位券砌通往上院的券洞,后端已被封堵。两侧分别布设东西朝向对称的台阶,西侧台阶下砌券洞三孔,东侧台阶下砌券洞两孔。
大雄宝殿,即释迦佛大殿,现存为元代遗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长方形,单檐歇山顶简板瓦屋面。梁架为四椽栿对前后搭牵通檐用五柱,前出廊,室内采用减柱造,斗拱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总计24垛。明、次各间均设四扇六抹格扇。
东西罗汉殿建筑形制一致,位于大雄宝殿前月台东西两侧。面阔两间,进深四椽,平面呈长方形,前出廊,单檐悬山顶。梁架为四架梁通达前后檐通檐用三柱。檐下置一斗二升麻叶头斗拱,共计五攒。前檐两间各辟设门一道。
东西护法殿建筑形制一致,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平面呈长方形,前檐出廊,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为五架梁通达前后檐通檐用三柱。前檐明间辟设铁门一道,次间安设槛窗。
东碑廊坐东朝西,面阔三间,进深三椽,单檐悬山顶,梁架结构为四架梁通达前后檐通檐用两柱,山面及后檐用墙体围合,内存碑刻8通。
西禅房位于西罗汉殿北山墙处,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平面呈长方形,五梁架通达前后檐通檐用两柱,单檐悬山顶。明间设板门一道,两次间安槛窗。
东西掖门位于南殿山墙两侧,联通上院和下院。东西掖门建筑形制一致,面阔一间,进深四椽,平面呈长方形,屋顶为单檐双坡简板瓦覆顶。梁架结构为五架梁通达前后檐用两柱。前后檐置一斗二升斗拱,共计6攒。居中辟设板门一道。
方丈室和法堂建筑形制一致,位于下院大门东西两侧。面阔五间,进深四椽,平面呈长方形,前檐出廊,单檐悬山顶,四架梁通达前后檐通檐用三柱。两次间各辟设板门一道,明间及两梢间安设槛窗。
清净广惠大师塔,位于山门西南侧约25米处,八角单层石塔,原通高2.98米,现高1.60米。塔基平面八边形,上置两层仰覆莲须弥座,高1.5米,边宽0.32米。两层须弥座束腰部位雕有牡丹、莲花等图案。塔身八角形单层,其上刻“荣禄大夫陕西诸道行御宋中丞张宴题额清净广惠大师口溪镜公寿塔”及“大元国元统三年五月二十一日工毕”字迹,圆形攒尖顶,通体浮雕卷云纹饰,上施宝珠塔刹。
普恩大师寿公灵塔,位于山门西南侧约30米处,八角单层石塔,高1.60米。塔基平面八边形,上置两层仰覆莲须弥座,束腰部位雕有牡丹、莲花等图案。塔身八角形,单层,圆形攒尖顶,通体浮雕卷云纹饰,上施宝珠塔刹。
第十九代长老顺公灵塔,位于山门西南侧约45米处,八角五层楼阁式砖塔,通高11米。塔基石砌束腰须弥,平面八边形,座下半部埋入地下,高0.66米,边宽0.54米,束腰处雕饰牡丹花卉。塔身砖砌八边形五层,每层均叠涩出檐,底层下部设平座,由仿木构砖雕斗拱、额枋、椽飞挑承,砖仿木五踩重翘斗拱。塔顶八角攒尖式。
崇圣寺存有历代碑刻15通(其中南殿西次间后檐处1通、山门处1通、东碑廊8通、释迦佛大殿内5通)、题记共计8处(其中释迦佛大殿梁架6处,南殿梁架2处)、唐代石刻造像6尊,南殿内后檐墙上保存12幅元代条屏扇壁画。
崇圣寺内释迦佛大殿南侧约5米有1棵油松,高20多米,垂直投影面积200多平方米,2008年10月被评定为一级保护名木。
崇圣寺共出土文物5件,寺内出土石像4件,释迦佛大殿后出土墓塔底座1件,现存榆社县化石博物馆。
崇圣寺大殿,传说原为睡佛殿,后来睡佛毁废,遂改为释迦殿。
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八为崇圣寺庙会,庙会从早上6点持续至晚上12点。
崇圣寺出土的唐代观音立像和罗汉立像、元幢式墓塔、明密檐式墓塔和流脉是研究崇圣寺历史、榆社武乡地区佛教信仰传播以及佛教艺术流变的重要实物范例。
崇圣寺内众多的碑刻题记,详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修缮信息,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该区域的社会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为证实崇圣寺的历史变迁和地方史志的编修提供了佐证。
崇圣寺释迦佛大殿前檐保留了元代通面阔大额枋、绰幕枋托架做法,寺内梁架用材较大,内柱柱头使用富于变化的圆形栌斗,梁上彩画墨底行龙和浮雕“万寿无疆”“暗八仙”础石等体现了民间清式特征,为研究太行山地寺庙建筑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崇圣寺石塔和砖塔基座束腰部分雕刻工艺娴熟,崇圣寺出土的唐代罗汉坐像和观音坐像雕工精美。崇圣寺内保存完整的金大定《大金沁州武乡县禅隐山崇圣寺十方禅会记》碑,为金代书法艺术的杰作。
崇圣寺既有佛教传承,又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当地民众的重要精神文化场所。崇圣寺建筑格局和历史环境保留完整,对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1980年6月,为崇圣寺配备兼职文物保护员。
1988年,在河峪乡成立文物保护组织,为崇圣寺配备专职文物保护员。
1996年1月12日,崇圣寺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成立榆社县文物局,对崇圣寺加大保护管理。
2006年5月25日,崇圣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1月8日,山西省文物局原则同意榆社县崇圣寺护坡防护加固工程设计方案。
2019年8月10日,山西省文物局公布崇圣寺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2022年,实施崇圣寺保护修缮工程,为崇圣寺配置消防栓、消防供水系统等消防设施。
2023年1月5日,山西省文物局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圣寺文物保护规划》。
崇圣寺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社县河峪乡西河底村上赤峪自然村西北禅山。
自驾:从东吕高速云竹湖出口出发,途经南峡线,到达崇圣寺(禅山寺),路程大约13.3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