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寿寺塔

更新时间:2024-07-29 18:07

崇寿寺塔,又名崇寿禅寺塔、北寺塔、北寺宋塔,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北街崇寿寺旧址(今蒲城县博物馆之后)。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与南寺唐塔遥相呼应,“双塔夜影”为蒲城八景之一。

历史沿革

根据“蒲城县崇寿禅院修十二劫塔记碑”记载,崇寿寺塔建于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由崇寿寺院僧人景深发起并督办,由蒲城延兴村商人王信一人捐资五万金修造而成。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关中大震,塔身受损,顶部坍塌,塔尖失落。

清顺治六年(1649年),吴三桂清城,城内群众躲到塔内避难不出,吴三桂下令火焚,塔受到严重破坏。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县知事藩介和邑绅捐金数百补修塔基。

1953年,修缮崇寿寺塔。

1985年,崇寿寺塔全面修复,塔内安装楼梯。

建筑格局

崇寿寺塔为密檐式方形砖塔,四面十三级,通高约44.4米,底层每边长8.09~8.13米。 塔基为砖方台,东西长17.92米,南北宽16.72米,高0.46米,周设砖扶栏。塔身为单壁中空,底层特高,南面辟券门,门宽1.67米,高2.74米,壁厚2.6米。券门两边砌卧式棂窗(九层以上无窗),塔壁面隐出倚柱、阑额、大斗(七层以上无斗),出檐用叠涩砖(三层以上迭涩层数递减),下作菱角牙子。

崇寿寺塔从第二级起每级四面均有三间方柱、斗拱,第二、三、四级的两柱之间还有一斗拱,从七级以上均有柱无斗,斗拱上有横梁、牙子及迭涩出檐,第一、二级迭涩均为十三层,往上各级逐渐减少。塔身各级均有券门,从二级以上多为两真两假券门,也只有一个券门的。

崇寿寺塔造型雄伟挺拔,简洁秀丽。每层檐角处,原均挂有悬铃,受地震影响,塔身受损,塔尖失落,悬铃全部脱失。全面修复后,塔内安装楼梯,可登至顶层。

文物遗存

崇寿寺塔塔身第二层北面正中嵌有一石碑,上刻“诸佛舍利宝塔”6字。第四层南面正中嵌立佛像一尊。塔底正面,建小庙1座,内有石刻佛像1尊,碑石2方,记述捐资修塔事宜。

历史文化

崇寿寺塔建造年代,历史上先后有三说:明清时期,多言其为唐代年建。其所依为明代的二块石碑,其一为明正统十二年黄瓒撰文的碑刻《明开原重修石塔寺碑记》,《碑记》载:此寺原有旧残碑,虽文字不全,但崇寿禅寺四字昭然,“及载自唐乾元年有僧洪理大师始建之,遗址宽宏,大定三年入灭,因建石塔为大师龛”。其二碑为流放铁岭的大学士陈循于天顺年所撰《开原重修石塔寺碑铭》,铭文开篇有:“堂堂古刹,肇唐乾元,在辽之左,雄峙开原”之句,后人皆以此塔为唐所建。

崇寿寺塔与南寺唐塔辉映,前人咏诗描绘说:“巍峨双塔插苍穹,幻影分明夜色中。高出女墙虹饮阔,远横金界月当空。”“双塔夜影”成为蒲城八景之一。

文物价值

崇寿寺塔是一座具有重要价值的古建筑,不仅具有建筑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还具有文物价值。它是蒲城县乃至陕西省的重要文化遗产,对于推动当地文化旅游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文物保护

1957年5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北寺塔”为第二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保护范围。重点保护区为塔与基座;一般保护区为重点保护区外延45米内;建设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90米内。

2013年3月5日,崇寿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崇寿寺塔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北街崇寿寺旧址(今蒲城县博物馆之后)。

渭南市内乘坐蒲城2路、蒲城副2路公交车,古镇巷站下车步行前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