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9 09:01
崇觉寺铁塔,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铁塔寺街路北原铁塔寺(崇觉寺)内。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徐永安之妻常氏为还夫愿,捐资在寺内建铁塔七级。宋朝时,塔原为八角七层楼阁式,至明万历九年(1581年),由济宁道台龚勉集资,在七层之上又增补两层成为九层塔。
铁塔寺原名崇觉寺,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
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徐永安之妻常氏为还夫愿,捐资在寺内建铁塔七级,崇觉寺亦改称铁塔寺。
宋朝时,塔原为八角七层楼阁式,至明万历九年(1581年),由济宁道台龚勉集资,在七层之上又增补两层成为九层塔,并加铸铜制刹顶。
1931年,郯城大地震波及济宁,使崇觉寺铁塔塔身稍有倾斜。
抗日战争时期(1931~1945年)遭破坏,1949年后进行维修。
1973年,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与原济宁县文化馆对铁塔扶正大修,基本掌握了铁塔的结构组合和铸造工艺,崇觉寺铁塔的铸造工艺为失蜡铸造法。
崇觉寺铁塔为八角九层仿木构楼阁式铁塔,通高23.8米。铁塔下部为一高大的青砖八角形基座,高达8.09米。基座南面辟门,室内顶部砌作斗八藻井。室中有宋代石刻千手佛像和清光绪七年(1881年)塔铭。铁塔通高23.8米,塔身高为14.41米。塔身八角形,塔座上九层铁塔,每层均为铁壳砖心,由勾栏平座、塔壁楼檐三件分别铸造套装而成。平座、楼檐下均施斗棋承托。平座下为重昂五铺作斗棋;楼檐下为单翘重昂六铺作。每层塔身四面铸有长方形窗门,共36个。其余四面设龛,并置佛像,共有浮雕佛像56尊。现在仅顶层八角尚存风铎,其余各层均已散失。塔顶为八角攒尖,顶端置仰莲座,上起桃形鎏金塔刹,刹高1.3米。
整座铁塔构件均较忠实地模仿木结构式雕模铸制,不仅反映了宋代木构建筑形制,而且也反映了宋代铸造技术水平。
崇觉寺铁塔附属文物有:声远楼,大雄宝殿、僧王祠和汉碑室。
声远楼造型别致,重檐飞翘,斗拱交错,石柱亭立,雕梁画栋。因楼内悬挂一口铁质洪钟,声音响彻全城,故名,它是古城济宁的主要胜迹之一。始建于北宋中叶鼎盛时期,元代至正十三年(1353年)、明代天顺五年(1461年)以及清代乾隆年间、道光年间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明万历年间,济宁道台龚勉书写的“声远楼”三字匾额悬挂在二屋檐下的正中,特别醒目壮观。钟楼原为铁塔寺佛教之用,但据明天顺五年《重建钟楼序》所述,修建钟楼是为了以钟声为替号令,统一管理城内社会秩序,控制四方城门开闭时间,可见钟楼对维护社会治安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大雄宝殿坐落在原崇觉寺的中央,是崇觉寺的主体建筑。据道光《济宁直隶州志》记载:“崇觉寺始建于北齐皇建元年(560年)。”后经宋、元、明三代逐步扩建形成了规模庞大、宏伟壮观的建筑群。该建筑群包括山门、天王殿、韦驮殿、大雄殿、关帝殿、抵藏殿、藏经楼、过厅、香坊等五进院落。大门两侧,左钟楼、右鼓楼,东西对称,韦驮殿前建铁塔一座。现存建筑整个框架机构为明、清时期所建。1984年国家文物局拨款对其进行大修。
汉碑室位于铁塔的正北,里面陈列有景君碑、郑固碑、武荣碑、鲁峻碑,郑季宣碑、范式碑、郭林宗碑、朱君长碑等汉碑数块,有的镶嵌于墙上,有的直接立于地面,有的完好无损,有的残缺不全。
宋代的铁塔原为7层,当时建塔尚未铸顶,因变故停工。后人多在对铁塔的赞誉声中,不无遗憾地说:“塔无顶,譬伟丈夫剑佩峨然,唯冠冕不饰,谈者往往以为未尽观美....。”明万历九年(1581年),在济宁道龚勉(锡山)的倡导下,协力聚财,增建塔身二级,至此塔成。
崇觉寺铁塔造型风格完全模仿木结构形式,反映了宋代木构建筑的特点,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冶炼技术、建筑工艺的高超水平,是中国铸造艺术的珍贵遗产。崇觉寺铁塔遗存文物浮雕佛像、铭文、铜佛等的面世,对于研究佛教的演变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崇觉寺铁塔保护范围为:以铁塔为基点,向东55米、北127米、西81米、南28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范围外缘线向外延伸50米。面积为22048平方米。
1988年1月13日,崇觉寺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觉寺铁塔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铁塔寺街路北原铁塔寺(崇觉寺)内。
可乘坐济宁公交16路、28路前往崇觉寺铁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