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南朗崖口飘色)

更新时间:2024-08-28 15:37

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南朗崖口飘色),又称“出会景”“枭色”,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南朗街道崖口村的祭祀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飘色起源于唐贞观年间。崖口建村后开始引入,以后逐年兴起。最早起源于唐代“耍菩萨”祭祀民俗,于每年农历五月初六“龙王诞”举行。据《香山县志》清同治版卷五之“风俗”中记载:“遇神诞日,张灯歌唱,日打醮,盛饰仪从,舁神过市,日出会景,金支翠旗,穷奢极巧。”这段话描绘的是当年南朗崖口飘色的情况。在崖口一带,历史上有“崖口出色,雨天变晴天”之说,“出色”就是举办飘色巡游。据说这与当地的“要菩萨”密切相关。

“南朗崖口飘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其实就是大王宫供奉的“大王公”巡游的活动,即游神。

主要活动

接神:崖口各村新结婚的村民就会到村庙中登记轮流做“大王头”。当值的“大王头”(每年20个名额)在端午节前就有权迎接村庙神像回家供奉一昼夜,而当年巡游就由这些“大王头”去操办和承担费用。因此,“接神”可视为崖口人人生礼仪(出生、婚姻、死亡)的一个部分,表现出人、神与社区的关系。现在,接神活动已不再举行。

“小耍”:五月初五当天,各村就把本村的村神抬出,在自己本村各主要街道巡游,以求合村平安,村神成为村落认同的象征,同时也划分了村落的界限。因为这一天的游神只限于各自村落中,所以又叫“小耍”。“小耍”近来逐渐有所恢复。

“随驾”:五月初五的晚上,各村派代表舞着狮子,拿个装满糖果的金盒和请帖,去陆家村邀请他们参加第二天的巡游活动,晚上在陆家村庙前以狮艺及武艺会演助兴,当地人称这为“随驾”。直到现代,“随驾”的活动仍然得到保留。

“大耍”:五月初六是大王公游遍崖口八条村的日子,称为“大耍”。五月初六的早上,各村参加游神的队伍集中游神。游神队伍的前面是大王公神像,前面有10个兵勇,前一年的和当年轮值的“大王头”共40人在后护送,其后是八条村的代表队伍举着“旗色”、率“狮队”以及“充身”“飘色”等。

聚餐:傍晚5时左右,各村村民都汇集到各村祠堂前面参加聚餐。晚上还有“地色”的表演。

文化特征

秋千色

南朗崖口飘色主要以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为素材,与一般飘色不同,南朗崖口飘色以具有当地特色的“秋千色”为主,色芯、色脚不用固定在色梗上,出巡时随着秋千上下飘动,并且可以随时更换色芯、色脚,更具人性化。由于当年崖口村有一批村民去过香港的太古船厂做轮船制造的焊接师傅,有着精湛的焊接技艺,这些村民将太古船厂的焊接技术带回村里用于色梗和秋千架的焊接上,令南朗崖口飘色的色梗技术显得十分出色。为了安全起见,每次秋千色的色架和色梗焊接好之后,都经过严格的承载力测试程序,用色芯和色脚体重200%的沙包之类压在秋千架上进行翻滚试验,由于技术精湛,所用的钢条质量上乘,力学设计原理合理,崖口的“秋千色”一直安全飘逸上百年。

布绣花篮艺术

崖口飘色民间传统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推陈创新,从过去皇帝出巡,鸣锣开道,仪仗队出行阵势中得到启示,运用民间传统刺绣技艺,结合各种“板色”的不同内容,绣出各式各样民间典故的刺绣织锦,在“飘色”巡游中,成为独特的“布绣”艺术。崖口布绣主要包括:罗帐、披肩、绶带、旗帜、巾、头牌、帷、幌、帘、幡等织锦物。布绣上绣各种民间故事或日月、龙凤、麒麟、貔貅、如意宝书、金童玉女、佛手仙桃、蝙蝠、蟾蜍,十分精美。民国时期,布绣还绣有孙中山的肖像及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内容。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南朗崖口飘色是香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表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体现了民间文化充沛的创造力。南朗崖口飘色代代相传,成为人民日常生命、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节庆期间的种种礼仪,也赋予日常平庸的生活以某种超越性价值,体现了社区的内在和谐秩序,展现出各种力量所编织的地方社会的文化与权利网络。

传承状况

由于主持南朗崖口飘色出巡和制作色梗都是上了年纪的老艺人,年轻一代欠缺学习热情,南朗崖口飘色的传承面临濒危状况。

传承人物

谭浩彬,男,1945年生,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南朗崖口飘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3岁即开始学习飘色伴奏。既擅长创作具地方特色的飘色伴奏音乐,更有制作色梗的独特技艺,引入早年香港现代煅造技术所创制的“秋千色”,在飘色艺术中独树一帜,代表作《喜庆秋千》广受好评。在当地还热心向年青一代传授飘色的制作和出巡等技艺。

保护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抬阁(芯子、铁枝、飘色)(南朗崖口飘色)项目原保护单位存在单位性质、机构等方面重大变化,不具备保护单位基本条件等情况,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中山市南朗街道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中山市南朗街道档案馆)。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清同治年间(约1873年),五台八音和南朗崖口飘色到南洋巡游演出。

民国19年(1930年),南朗崖口飘色到东岸、兰溪石门巡游。

民国20年(1931年),南朗崖口飘色到唐家巡游。

民国23年(1934年),南朗崖口飘色到香港参加庆祝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巡游比赛,当年参赛的南朗崖口飘色70多台,崖口两台飘色获得头奖。

民国34年(1945年),为庆祝抗战胜利,南朗崖口飘色到澳门巡游。

民国35年(1946年),为庆祝抗战胜利,南朗崖口飘色到三乡和乌石大布巡游表演。

194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南朗崖口飘色在全区进行巡游。

1950年,为庆祝土地改革,南朗崖口飘色在全区进行巡游。

1958年,为庆祝东风人民公社成立,南朗崖口飘色到张家边进行巡游。

1979年春节,为庆祝石门大会堂落成典礼,南朗崖口飘色到石门乡进行巡游。

1987和1988年,为庆祝中山市第一、二届慈善万人行的举行,南朗崖口飘色到石岐巡游。

1988年,南朗崖口飘色到濠头乡进行巡游。同年,中山慈善万人行新民俗活动创办,南朗崖口飘色由此得到新的发展。

1999年,为庆祝澳门回归,南朗崖口飘色到南朗全镇和东莞虎门镇大宁村进行巡游。

2003年,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崖口村“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南朗崖口飘色在南朗镇汇报巡游。

2003-2005年,南朗崖口飘色参加南朗镇慈善万人行巡游。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