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3 15:52
古代开凿于山崖或岩层中的墓葬。在中国存在于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战国崖墓集中分布在江西省境内的武夷山地区,形式有单洞单葬、单洞群葬及联洞群葬,棺用整木刳成。崖墓的族属为百越中的一支。汉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崖墓多为诸侯王陵或贵族大墓,一般有墓道、甬道、耳室、中室、后室,随葬大量精美器物,著名的如满城汉墓和曲阜九龙山汉墓。东汉至六朝,四川地区流行崖墓。以乐山地区的为代表,往往几十座聚集在一面山坡上,形成墓地。
崖墓,俗称“蛮洞”,是汉代流行于岷江流域的一种仿生人住宅、凿山为室的墓葬形式。《后汉书·冯衍传》载:“凿崖石以室兮,托高阳以养仙。”这是崖墓最早见于文献的记载。到唐宋时期,因其年代久远,时人不识,崖墓又被附会成了修仙炼丹的“神仙洞府”。南宋大诗人陆游指崖墓为“古得道之人藏丹之所”,因此,崖墓又被蒙上了幽秘神奇的色彩。
还有一种依山为陵的陵墓也被称为崖墓,在汉代就有一些王陵是崖墓,如河南永城芒砀山梁王墓。一般认为,这种崖墓作为帝陵兴起于唐朝,采用者以唐太宗李世民为首,其昭陵玄宫地就是开凿了陕西省礼泉县境内的九嵕山而就。其后唐诸帝多兴师动众,将附近风水上佳的山体都凿空了,其后的乾、定、桥、泰、建、元、崇、丰、景、光、章、贞、简等十三陵也都是这种类型的“崖墓”。
崖墓在中国分布很广:已知有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等13个省区,在东南亚及太平洋南部岛屿上也有发现。
龙虎山作为中国道教发祥地,不仅道教文化有着深远影响,据专家考证,龙虎山的崖墓是历史最悠久、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崖墓葬,是中国崖墓葬的发源地。
江口崖墓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江口镇岷江东岸上。该墓的时代上限为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晚期,下限不晚于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以东汉(公元25年-220年)时期崖墓为大宗。
江口崖墓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是一处数量多,分布密集,保存完好的古墓葬群,是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纪年墓葬。出土文物蕴涵丰富的有关汉代彭山政治经济、生活习俗、建筑雕刻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信息,对研究汉代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宗教等具有重要意义。
江口崖墓的墓葬形制有6 种类型,包括船形室墓、竖井横室墓、岩室与砖室结合墓、天井墓和异形墓,又分单室、双室、三室等多种类型。从构造上来说,这些崖墓都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
江口崖墓以其数量多、保存好、时代明确,成为研究汉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建筑艺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
2009年12月3日,河南淅川县文物普查队于发现一大型崖墓群——寺坡崖墓群,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这是迄今为止河南省境内发现的最大一座汉代崖墓群,也是汉水流域首次发现汉代崖墓。该墓群位于淅川县寺湾镇前营村寺坡悬崖周围。悬崖高6~15米,悬崖上分布的墓群比较密集。
洞口为半圆形,直径1.8米,底部铺一层花纹砖。离洞口1.5米处,露出空穴,且逐步变大,最宽处达4.5米,最高处达2.2米。洞穴内残留有头盖骨和腿骨,一个陶灶、一个陶仓、两个陶钵、两枚五铢钱,整个墓地保护比较完好。
2009年12月25日四川金堂县发现一处东汉中晚期至六朝的古墓群——金堂崖墓,出土30余件珍贵文物。考古人员在这些崖墓中发现,其中一座还逃脱了2000年来无数盗墓贼之手。该墓葬的发现,将成为研究东汉崖墓葬俗的标本性考古发现。
2019年4月至2020年3 月期间,考古工作人员对位于成都市金堂县赵镇中兴村的崖墓群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共清理东汉晚期至六朝时期崖墓219座。据悉,崖墓群出土铜、银、铁、玻璃、陶、瓷质器物600余件,其中陶器占大多数,主要有罐、仓、钵、壶、陶俑等。
2012年11月20日,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发现了一处大规模“崖墓”,虽然个别保存较好,但多数遭到自然和人为严重破坏。
陕西北部的延安与榆林地区石窟众多,尤以明代石窟群闻名。以榆林地区明代石窟群为例,代表性的就有红石峡石窟群、安崖乡金佛寺石窟群、神木东山万佛洞、高家堡千佛洞和万佛洞,以及米脂县万佛洞等。
在高家堡万佛洞旁的崖壁上看到,高达十米的岩壁上一个个精工雕刻而成的“房屋”一字排开,其间填土中时有人骨露出,多数不见保存物存在。但是“房屋”的檐楣之上,一些依稀可见的文字仍十分显眼,其内容为“明处士郭公王墓志”等。
明代西北的政治、军事、交通中心由延安北移榆林,设延绥镇,置榆林卫,成为防御河套蒙古的九边军事重镇之一。明代大规模的开窟造像,就是随着长城堡寨的修建发展起来的民间雕刻艺术,崖墓对于理解其时的社会风俗等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11月6日,四川大云山地区发现600多座崖墓,大部分已被盗。
已经清理的崖墓,分布在两座山上。较高的一座山,坡度较大,垂直高度约六七十米。在其朝西的一面,山形成波浪形起伏,超过370座崖墓密集地分布在这一侧。与这座山隔着一条小水沟,一座圆形的山头,通体被大大小小的崖墓环绕,上下大致可以分为五层,整座山就像是一个圆锥形的蜂窝。这座小山上的崖墓,超过了230座。
除了陶棺、石棺还挖出了不少造型各异的陶俑。现场的一些崖墓中,仍摆放着清理出来的陶棺。
这些最早可追溯到东汉的崖墓,还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007年,自贡市沿滩区发现一处崖墓群,考古工作者进行了清理发掘工作,出土的器物有陶俑,陶器,五铢,货泉等,属于东汉至南朝时期的墓葬,具有较为重要的资料价值。
2008年10月14日,自贡市文物普查队与贡井区文物普查队一道,对位于贡井区艾叶镇石辊村6组的东汉崖墓群进行了复查,发现该崖墓群数量众多,是自贡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汉代崖墓。
2016年3月26日,自贡市沿滩区沿滩镇飞跃村犀牛口大桥施工范围内发现崖墓。3月29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得到消息前往现场查看,4月至5月对该崖墓群进行了清理发掘工作,共清理崖墓M1和M2两座。
2014年8月24日,在四川宜宾高庄桥附近的成贵高铁施工现场发现了四个疑似古墓的洞穴,其中一个洞穴中发现了一个人形陶俑。经宜宾市文管所初步判断,洞穴系东汉晚期的崖墓,距今已1800余年。
2014年8月24日来自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5名专家到达现场,正式开始对古墓进行清理挖掘工作。
随着挖掘工作的开展,四个洞穴中有三个已经基本露出了它们的本来面目,可以清楚看到墓室入口处的门形石沿精致均称,墓室内部结构一目了然,包括最初被认为只是一个小墓穴的洞口,也基本露出了全貌,其大小与另外两个墓穴相比基本无异。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挖掘,考古队在现场已经用密封袋封存了4件文物,其中主要以陶俑和陶片为主,四个古墓为东汉中晚期的崖墓。本次挖掘工作进度的推进难点,在于洞穴中泥土较多,挖掘时稍有大意,就可能将掩埋在泥土中的文物损坏。四个洞穴中的文物挖出后,将被送到省文管单位进行修复,随后对其进行研究价值分析,最后将会送回宜宾相关单位保存或展览。
这种墓葬的特点是利用山崖开凿墓室,它比常见的墓室更具有隐蔽性和安全性。
崖墓是汉代流行的一种仿生人住宅、凿山为室的墓葬形式,它反映了两汉时期人们“视死如生”的厚葬观。
由于年代久远,崖墓的岩体强度差,不少墓室裂隙、透水;墓内湿度常年约100%,温度四季为4—30摄氏度之间;空气不对流以及酸雨侵蚀大气污染,崖墓门檐、画像石、题记等石刻文物外部滋生菌类植物,内部岩石表层疏松剥落粉化加剧。对文物的长期保护是极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