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08 16:31
川陕哲罗鲑是鲑形目鲑科哲罗鲑属鱼类,别名为长江哲罗鲑、布氏哲罗鲑、虎嘉鱼、虎鱼、猫鱼。体形修长,最大者体长可达2米左右。体长梭形,略侧扁;头部无鳞,吻钝尖;口腔内上下颌均排列有尖锐的利齿,背部生有肉鳍;鳃孔大,鳃耙粗短;肛门临近臀鳍始点;鳞为小圆鳞,无辐状沟纹;侧线完整,前端稍高。头体背侧蓝褐色,有十架形小黑斑,斑小于瞳孔,腹侧白色。小鱼体侧常有6-7暗色横斑,鳍淡黄色,生殖期腹部、腹鳍及尾鳍下叉橘红色。
川陕哲罗鲑是世界上5种哲罗鲑属鱼类中分布最南(北纬29-33°)的种类, 在第四纪冰川时期气候变冷时从北方扩散而来,冰期结束后留在海拔较高、水温较低的河流中。历史上,川陕哲罗鲑较广泛分布在中国岷江和青衣江上游、大渡河中上游、汉江上游的湑水河和太白河、秦岭山脉的南部。
有些鱼类学家认为冰川期后至现代时间过短,生物变异只能形成亚种。故此种可能是哲罗鲑的一个亚种。但这一分歧尚待通过证明能否自然杂交及其后代有无生殖力来解决。
川陕哲罗鲑体长375-640毫米:体长为体高4.5-4.9倍,为头长4.1-4.7倍;头长为吻长3.4-3.8倍,为眼径5.5-5.6倍,为上颌长2.2-2.4倍,为最长背鳍条长1.9-2.2倍,为臀鳍条长1.7-2倍,为胸鳍长1.6-1.7倍。为腹鳍长1.7-2.2倍,为尾鳍条长1.4-1.5倍,为尾柄长1.6-2;尾柄长为尾柄高1.5~1.8倍。
川陕哲罗鲑体长梭形,略侧扁。头部无鳞。吻钝尖。眼侧位。眼间隔宽。口大、端位。上颌伸过眼后缘。前颌骨有齿18,上颌骨有齿50。下颌每侧有齿14。腭骨齿13。犁骨前端有3-4个齿,两侧各有4个齿。舌有齿2行各6-7个。鳃孔大。鳃耙粗短。鳃膜骨条13。鳃膜分离且游离。肛门临近臀鳍始点。鳔长大1室。胃发达。鳞为小圆鳞,无辐状沟纹。侧线完整,前端稍高。
川陕哲罗鲑背鳍始于体前后端的正中点,第1分支鳍条最长,鳍背缘微凹。臀鳍约始于腹鳍基到尾鳍基的正中点。脂背鳍位于臀鳍基正上方。胸鳍侧下位,尖刀状,远不达背鳍。腹鳍约始于背鳍中部下方,远不达肛门。尾鳍叉状。头体背侧蓝褐色,有“十”字形小黑斑,斑小于瞳孔;腹侧白色。小鱼体侧常有6-7个暗色横斑。鳍淡黄色;生殖期腹部、腹鳍及尾鳍下叉橘红色。
属冷水性鱼类,喜栖居于深水河湾及流水环境,底质为砾石或砂石、海拔700-1200米的山麓溪流,两岸多高山遮蔽、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溶氧量及水温较低的水域。性活泼健泳、凶猛,喜单独活动。为凶猛肉食性鱼类,其食物主要是鱼类和水生昆虫的成虫及其幼虫,还包括水鸟和水生兽类等,有时也吃腐肉。
川陕哲罗鲑分布于中国四川省岷江、青衣江上游,四川省和青海省大渡河中上游,以及位于中国陕西省秦岭山脉南麓汉江上游的徐水河和台北河。
2022年8月,太白县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陕哲罗鲑野外种群。
川陕哲罗鲑繁殖期为每年3-5月,各地区略有差异。在中国四川大川河为3月中下旬、青海玛柯河为4月上旬。产卵要求水温4-10℃,底质为砂或砂石,水深15-80厘米。产卵区一般位于河流上游有急流深水的中部近岸缓流区。川陕哲罗鲑是筑巢产卵,产卵亲鱼在适宜的河床挖掘圆形或椭圆形的浅窝,直径150-300厘米,产卵巢的大小依鱼体大小而不同。巢内流速0.4-0.6米/秒。受精卵较大,3-4毫米,黄色,无粘性,沉性卵,在巢内孵化,孵化期较长。川陕哲罗鲑在产卵前有逆水溯游现象。
1988年,川陕哲罗鲑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同时被收录于《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2012年, 川陕哲罗鲑被收录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极度濒危(CR)。
20世纪60年代以来,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其分布区域急剧缩小,种群数量直线下降, 仅仅在很小的范围能发现该物种的活动, 包括大渡河和青衣江上游支流的天全河。性成熟个体的数量在2000-2500尾, 该种群数量被估计在接下来的两代中, 其数量会以20%的比例减少(2013年)。
2022年8月9日,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陕哲罗鲑,其栖息地种群重建活动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举行,随着16尾川陕哲罗鲑被放流进原栖息地玛柯河。
在自然条件下,川陕哲罗鲑雌性远少于雄性,雌性怀卵量少,产卵环境要求严格,对生存环境变化敏感,幼体成活率较低。因此,川陕哲罗鲑种群数量一旦遭到破坏,在自然条件下恢复种群数量极为困难,加之环境恶化、过度捕捞等因素,使本来日益稀少的川陕哲罗鲑更难生存。
栖息地破坏对鱼类生存威胁最大,每一种鱼类对周围环境都有自己特定的忍受程度和范围。栖息地的改变和破坏使鱼类丧失生存场所,造成了极大的生存危机。
川陕哲罗鲑原有分布区都分布有茂密的森林且分布水域水质清澈。随着经济对自然资源要求的增长,森林被砍伐,造成地表植被被毁坏,水土失去平衡,丧失涵养水源功能,最终导致水土流失日益加剧,河水含沙量增加,鱼类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产卵场生态环境通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抑制了川陕哲罗鲑的繁殖活动。在河流上开矿采沙,尤其是开采金矿产生的重金属污染,使鱼类绝迹。另外沿河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里,威胁着鱼类的生存。
兴修水利工程进一步加剧了川陕哲罗鲑的生存危机。现代水利工程最显著的特点是建筑拦河坝。2004年调查发现,岷江上游建有很多的大中小型水电站,岷江上游规划7级开发,大渡河17级开发。仅在都江堰(灌县)以上区域,岷江流域就将建设27座水电站,这些地区过去都曾是川陕哲罗鲑的重要分布区域。这些拦河坝在河流上蓄起的水库改变了原来的水流及水文状况,同时也隔断了鱼类的产卵、索饵、育肥洞游通道。更为严重的是淹没了鱼类产卵场,由于缺乏形成新产卵场的条件,造成产卵场水远消失。在这些区域即使有川陕哲罗鲑,也因产卵场丧失而不能繁衍致使种群逐渐消失,最终绝迹。
川陕哲罗鲑在繁殖期间易被发现,容易捕获。在繁殖期间肆意捕杀尚未产卵或正在产卵的亲鱼,破坏种群再生能力,会直接影响到种群数量恢复和增长。在产区,用电捕、炸鱼,甚至毒鱼等有害渔具渔法进行捕捉,使川陕哲罗鲑成鱼及幼鱼同其它鱼类都遭到毁灭性破坏。长期滥捕滥炸,超过资源自身再生能力,危害资源恢复和发展,这也是资源锐减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中国青海,以法律形式保护川陕哲罗鲑及其生态环境。《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禁止捕杀川陕哲罗鲑;第二十五条规定玛柯河(川陕哲罗鲑栖息水域)为常年禁渔区。在中国四川,渔业部门在分布有川陕哲罗鲑的水域设立禁渔区。
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在中国太白河建立了保护驯养基地,对误捕的川陕哲罗鲑进行了救治和驯养, 并于2013年6月和2014年6月2次成功进行了人工繁殖。
2024年5月6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宣布,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取得成功。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
鲑科哲罗鲑属鱼类,广布于伏尔加河流域以东至黑龙江流域。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及额尔齐斯河流域,一般都在北纬40°以北的地区。川陕哲罗鲑分布北纬29-33°的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北侧水系,是哲罗鲑属鱼类分布纬度最低的种类。中国内外学者将川陕哲罗鲑与北纬40°以北的同属哲罗鲑所呈现点状隔离分布现象,视为沧海桑田、山川地理巨变的考证素材,推论川陕哲罗鲑是第四纪冰川期由北方南侵的残留鱼类,是研究中国鱼类区系形成和古地理学的有力证据之一,在动物地理学、古生态及鱼类系统与气候变化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在2004年开展的川陕哲罗鲑专项调查中还了解到,在玛柯河地区川陕哲罗鲑与当地农业生产具有密切关系。每年春季,当地藏族群众每当见到川陕哲罗鲑在特定区域内出现时,便知道种地时间到了。
川陕哲罗鲑是大渡河鱼类生态链的顶端物种。是中国鲑科土著鱼类中的活化石,是水产养殖重要的后备种质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