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4 08:28
工商管理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工商管理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工商管理起源于美国,由于当时市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经营日趋复杂,迫切需要训练有素的经营管理人才,于是工商管理专业应运而生。宾夕法尼亚大学于1881年首创金融商业学院,设立了商业管理学科。1911年,“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提出了工人激励政策、区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等理论,将原本偏向于经验式的管理工作方法转变成了一门有理论依据的管理科学。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全球经济危机促使管理学学者们开始关注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影响因素。马斯洛需求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的激励需求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等大量先进的科学管理理论于此阶段产生,极大地推动了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
20世纪初,随着现代大学的兴起,西方管理学家的经典理论陆续引入中国。以南开大学为例,1919年大学成立时就设立了商科,商学组设国内外贸易、银行财政、商业组织3个学门。1923年商科专修课程系列化,有目前21世纪工商管理专业的主流课程,如经济学原理、会计学、货币及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公司理财、商法、商业组织及管理和商业历史等,还有一些专题性课题,如托拉斯问题、广告学原则、劳工问题、交易所、中央银行制等,基本涵盖了商科的主要领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一方面学习和引进原苏联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学知识,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探索出许多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经验和模式,管理学科呈现出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导向型管理的基本特征。
1952年院系调整,高校的工商管理教育基本停止,但研究并没有完全停止。
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学界出现了孙冶方、顾准、卓炯等大胆探索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少数理论先驱,他们强调价值规律的作用,为中国的工商管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国逐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企业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企业的发展,依赖于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迫切要求培养大量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于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走上了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也开启了中国工商管理专业“完善提高”发展的新阶段。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原工商管理(部分)(020118)、企业管理(020201)、国际企业管理(020202)、房地产经营管理(部分)(020208)、工商管理(0020214W)、投资经济(部分)(020117)、管理工程(082201)、技术经济(082202)、邮政通信管理(0082211W)、林业经济管理(部分)(090602)合并为工商管理专业,专业代码为110201,属工商管理类,为管理学门类专业。
到2007年,中国有356所高校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是当时高校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之一。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中工商管理专业代码由110201K更改为110201。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22年)》中工商管理专业的代码由110201更改为110201K。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具有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具有国际视野、本士情怀、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等机构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目标定位设计人才培养的类型、模式和特色。为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目标可以定期进行评估与修订。
工商管理专业的基本学制为4年。可在四年制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但一般修业年限不少于3年,不多于8年。学生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符合规定条件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1)基础性知识
学生须熟练掌握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基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2)专业性知识
学生须系统掌握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创业学等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与方法,掌握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
(3)通识性知识
学生须选修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科学技术、语言文学、健康艺术、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通识性知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品行端正,遵纪守法,忠于职守,乐于奉献。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创新创业能力三个方面。
(1)知识获取能力
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课堂、文献、网络、实习实践等渠道获取知识:善于学习和吸收他人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2)知识应用能力
能够应用管理理论和方法分析并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
(3)创新创业能力
具有较强的组织沟通能力与探索性、批判性思维能力,不断尝试理论或实践创新。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
努力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强的形势分析和判断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和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感。
(2)专业素质
具有国际视野,系统掌握工商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发现组织管理问题的敏锐性和判断力,掌握创新创业技能,并能够运用管理学理论和方法,系统分析、解决组织的管理问题。
(3)文化素质
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养;具有时代精神和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积极乐观地生活,充满责任感地工作。
(4)身心素质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具备稳定、向上、坚强、恒久的情感力、意志力和人格魅力。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通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包括实训课程、实习、社会实践及毕业论文(设计)。
本学科各专业培养方案总学分应控制在140~160学分。其中理论教学学分比例应不高于85%。
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管理学、战略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创业学、公司治理、运营管理等课程。工商管理专业需要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参照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专业必修课程与学分。
同时,可以根据专业必修课程体系,自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体系与学分修读要求,根据需要设置课程模块(课程组)供学生选择修读。注重学生均衡知识结构的形成,合理设置通选课。专业选修课及通选课的比例应不低于 25%。
该专业课程设置提倡高校间课程资源共享,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课程与便利条件。鼓励开发跨学科专业的新兴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课堂教学除了运用课堂讲授方式外,还应广泛采用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提升学生素质为主的其他教学方式,如研讨式教学、问题导向与解决式教学、文献综述、研究报告、组织讨论和主持会议、口头报告与演讲、自查与互查作业等。鼓励教师将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人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调动创新创业积极性。
工商管理专业须在课程体系中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实践教学学分应不低于总学分的15%。
实训实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需要建立充分可用的实验室、实践教育基地、实训基地,开发实验和实训课程实验和实训课程应按照由基础到高级、由单项到综合、由感性认识到体验创新的方式进行。在实施方式上,应该做到既可以结合相应的课程教学来开设,也可以单独作为一项训练来实施,以保证实验教学的灵活与方便。
实习:工商管理专业应切实组织学生实习。实习可分为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认知实习是指组织低年级学生进行参观实习,以获取各自专业领域的感性知识,巩固所学理论。专业实习是指组织高年级学生在完成大部分专业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练习,使学生了解各自领域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规则,运用专业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案。
社会实践:工商管理专业应根据培养目标组织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勤工助学、公益活动和创业实践等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实践,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工商管理专业应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的实践性导向,体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鼓励学生采取学术论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管理实验、创业模拟等多种形式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应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或创新意义。
工商管理专业应建立一支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有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经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主于课程主讲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专业课程任课教师不少于10人。
应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承担部分教学任务,鼓励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授课或指导教师。
工商管理各专业师资水平与结构应与各专业办学目标、特色相适应。工商管理专业90%以上的教师须获得管理学相关的学位,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比例不低于 80%,拥有高级职称 (含副教授)及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 30%,外校毕业教师的比例不低于 30%。
任课教师应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学习和成长提供有效指导,并能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学校需要有充足的信息资源。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具有一定数量与专业有关的图书、刊物、音像资料和数字化资源,并具有检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
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学校需要有完备的教学设施和专业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固定资产总额应不低于200万元或生均1万元,实验室面积应不小于100 平方米或生均1平方米,为每位学生提供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入条件。
工商管理专业需要建立稳定的校内和校外实习基地,每100名学生至少建设2个实习基地。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等的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管理者参与教学和指导。
教学经费应满足学生实验、实习、设备更新、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需求。教学经费的使用应向教学一线倾斜,不得用于非教学用途。教学经费最低保障标准及增长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工商管理专业应建立质量保障目标系统。质量保障目标系统包括培养计划质量、培养过程质量和培养结果质量等目标。质量保障体系的各项内容应在培养计划、培养过程、培养结果中得到切实体现、贯彻和落实。
培养计划质量:培养目标清晰准确,培养模式先进有效,培养特色鲜明具体,培养计划切实可行。
培养过程质量:在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教材的选用、师资的配备、学生学习、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和手段、考核方式和试卷质量等方面有明确的质量目标。
培养结果质量:提高毕业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认可度。
组织程序系统是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教学单位应设置相应委员会、组织机构和各类岗位,形成职责明确、全员参与、分工协作、持续改善的质量保障组织程序系统。
质量保障规范系统是围绕教学质量目标,建立教学过程关键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规范课堂教学规范:应制定备课、课堂教学、作业与辅导、考试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和规范实践教学规范:应制定实验课程的准备、课堂组织、考核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和规范;制定实习准备实习活动、实习成绩评定和总结等实习方面的质量标准和规范。毕业论文(设计)规范:应根据不同的毕业论文(设计)形式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和规范,包括准备与开题、指导与写作、评阅与答辩、成绩评定与总结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和规范。
质量保障监控系统是各质量保障组织依据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与规范的要求,通过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监控机制,实现动态、有效的质量监控与评价。
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表、学期教学总结等基本教学文件;建立和完善学籍成绩考核管理、实验室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工作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和奖励制度;建立和完善学生守则、课堂规范、课外活动规则等学生管理制度。
监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督导机制、评教机制、评学机制、评管机制、反馈机制、奖惩机制等,以保障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是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该理念强调以学生最终的学习产出作为目标,教育重点是学生理解的和形成的知识和技能,而非教师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和推理,而非传统模式的死记硬背。
该理念于1981年由美国学者Spady等人提出。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它一经提出便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很快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认可,并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基于OBE教育理念构建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改进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有效评价实践教学的成效;使教师明确教学责任和任务,更好地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形成有效的学习效果评价方法和工具;使学生了解学习目标,了解毕业时应该达到的能力和水平。另外,也有利于用人单位知晓毕业生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找到符合本单位需求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代表院校:云南大学
该模式立足长三角地区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需求,在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和优秀学科梯队等团队支撑下,以全面培养管理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中心,强化中小企业创业教学特色引领,打造“一心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的“一心”,即确定了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在基本理念确定下,该模式开拓以创新创业教学和应用管理教育为两翼的基本路径。通过实施“课程资源—实验实训一国际化”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与教材资源的融合,促成实验平台与竞赛实训的融合,促进“走出去”和“招进来”的融合。
代表院校:宿州学院
该模式的总体思路是:在中外高校、企业合作培养机制下,围绕既定培养目标,构建“四位一体、交融互动”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商务人才。
“四位一体”是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中外企业实践、课外交流活动四个领域的教学、实践活动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交融互动”是指在上述四个领域均贯穿中外高校、企业的合作培养机制,学生、教师、企业人员按计划在人才培养各个阶段、层面和某个具体项目中进行交流互动,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方向。四个领域均按照规定的体系、内容、方法、评价模式、师资配备、教改科研、管理运行机制进行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轨道。
代表院校:重庆工商大学
该模式的目的是围绕竞赛和科研项目将学科竞赛、课内理论学习、课外自学、科研项目和创业创新五个方面,让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进行课内课外学习。通过继承、创新、交叉、融合的主要途径,该模式力图改变以前的工商管理专业分割及学科导向,转为需求导向,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传统文科更新升级。
代表院校:南京审计大学
工商管理专业相近考研方向主要有市场营销、公共管理、会计学等。
毕业主要去向包括进入国内外大型企业、咨询公司、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公司、事业单位等从事与工商管理领域相关的数据分析、部门管理、管理决策与咨询等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