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电影

更新时间:2024-11-04 02:53

左翼电影,也称新兴电影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工作者发动的电影艺术创作潮流。

1930年3月,以鲁迅为首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宣告成立(简称左联)。“左联”提出了文学艺术的“大众化问题”。此后,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逐步将目光投向了电影界。1930年冬,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在上海成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1932年“一二八事变”发生。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众的爱国意识高涨,对那些神怪武侠、鸳鸯蝴蝶电影产生了厌倦,迫切需要反映现实矛盾和民族精神的影片。

1932年,夏衍、阿英、郑伯奇应邀担任了明星公司的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人组成了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在党的文化工作委员会领导下,成立了由夏衍、阿英等人组成的党的电影小组,有意识地利用电影的影响力传播进步思想。1934年,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建立了自己的阵地——电通影片公司,由夏衍、田汉领导电影创作。公司摄制了《桃李劫》(袁牧之编剧)、《风云儿女》(田汉、夏衍编写)等影片。其中,《风云儿女》的主题歌,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在抗战时期起到极大的鼓动作用,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左翼电影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1933年《渔光曲》和《姊妹花》公映时,上座率创历史最高纪录,前者还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荣誉奖,这是中国电影首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左翼电影到1933年达到高峰,因而1933年也被称为“左翼电影年”。

1936年后,左翼电影以创作“国防电影”的方式继续发展。左翼电影运动改变了中国电影创作的总体面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汇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