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4 21:53
左道,汉语词语,拼音zuǒ dào,意思是又称邪道,是中国古代罪名,邪门旁道,多指非正统的巫蛊。
邪门旁道,多指非正统的巫蛊、方术等。
《礼记·王制》:“执左道以乱政,杀。” 郑玄 注:“左道,若巫蛊及俗禁。” 孔颖达 疏:“ 卢 云左道谓邪道。地道尊右,右为贵……故正道为右,不正道为左。”
《汉书·杜钦传》:“假令 丹 知而白之,此诬罔罪也;不知而白之,是背经术惑左道也。” 颜师古 注:“左道,不正之道也。”
《资治通鉴·汉武帝征和二年》:“是时,方士及诸神巫多聚京师,率皆左道惑众,变幻无所不为。”
章炳麟 《说林(下)》:“使左道乱正之说,为虏廷所假借。”
中国封建时期汉朝所设的一项罪名,即以邪道、违背经术意蕴,假托神怪,以迷信、天象蛊惑人心,并借以批评时政,甚至咒骂皇帝等,都属于此罪,以律皆处以死刑。
在近代小说里,名门正派对死敌都冠以“旁门左道”,所以,左道有着浓厚的贬义色彩。
“左道”的特例
孔子评价管仲时对他以仁许之,说:“如其仁!如其仁!”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o宪问》)意思是说“管仲辅佐桓公尊王攘夷,称霸诸侯,如果没有他,我们现在都已经披头散发,在外夷统治之下了”。这里的“左衽”(左衽,即右襟压左襟,是少数民族的服装样式),与尊卑无关,并非指孔子尊右轻左。
《尚书》记载“四夷左衽”,和我们汉族着装习惯不同。这里孔子只是借“左衽”指代当时的“外夷”。
降至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征伐战乱不断,各诸侯国竞相尚武好斗,以军事实力之大小强弱分政治地位之高下贵贱。军国大事一律以右为尊,国君手中常年握着右半虎符,“右”的地位不断上升。及至后来以赫赫武功统一六国登临大宝的秦国,袭前朝以右为尊。自此“右”尊于“左”。统治阶级将危害国家统治,破坏社会秩序,扰乱人民思想的主张与作法斥之为“左道”,列为刑法重点打击的对象,法律明文规定“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
升官称“右迁”,贬职则称“左迁”,唐诗中多有此例,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明人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四回:“左道旁门乱似麻,只因昏主起波查”首次出现“旁门左道”四字,意指邪门歪道。
清代守朴翁着《醒世奇言》,第十回标目“从左道一时失足 纳忠言立刻回头”。
左道从此沦为不耻之道矣。
尚右卑左
在中国古代典籍里,绝大部分情况下是右尊左卑:古代崇右,故以右为上,为贵,为高。《管子·七法》:“春秋角试,以练精锐为右。”由此又产生“胜过,超过”“尊崇,崇尚”“权贵”等义。
“左”则主要有如下含义:不帮助,反对。《左传·襄公十年》:“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左,亦左之。” 偏邪,不正。称非正统为旁门左道。下,卑。《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 贬谪,降格。称降官为左迁。
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是“虚左以待”。在这里,“左”是尊位。古制一车乘三人,尊者居左,御车人居中,骖乘居右(居右是为了便于搏击),以有勇力的人担任。《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汉语大词典》)
法国社会学家赫兹(1881-1915)指出,大多数社会都鼓励习惯用右手而不是左手。左撇子的儿童会得到纠正,他们可能受到惩罚,嘲笑。在许多社会里,人们都用右手吃东西,用右手打招呼。左手往往与排泄相联系,象征着不洁。
在新西兰的毛利人中,右边是神圣的一边,是善和创造力量的位子;左边是世俗的一边,似乎除了某些引起烦恼和可疑的力量外,没有什么优点……右边,是(力量的)“生命的一边”,而左边则是(虚弱的)“死亡的一边”。幸运和生命的给予从右边并通过右边进入我们,相反,死亡和灾难则从左边刺入我们的心。
在印度习俗中,也是用右手拿食物,用左手去做不洁的事。
世界各地的人们为什么不约而同的尚右卑左?赫兹解释说,要将人的身体和自然及宗教仪轨联系起来:在某些作者看来,右与左的区分,完全可以用宗教取向的规则和太阳崇拜来解释。人的位置既非不重要,亦非随心所欲的。崇拜者在他的祈祷和仪式庆典中,会自然的朝向太阳(万物之源)升起的地方。大多数神圣的建筑,尽管属于不同的宗教,但都朝向东方。以面对这个方向为基准点,身体的不同部位也指派为不同的方向,西方为后,南方为右,北方为左。结果,天上的区域特征反映在人体当中。南方的充分的阳光照耀着我们的右边,而不吉利的阴影投射在我们的左边。自然的景观,白天与黑夜、热与冷的对比,都使人认识到左与右的区别,并将二者对立起来。([英]菲奥纳·鲍伊《宗教人类学导论》,金泽、何其敏译,中国人大出版社)
旁门左道之“左道”典故
“旁门左道”一词,词典解释为: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别,现泛指不正派的东西。“左道”一词俨然有着浓厚的贬义色彩。其实考之出处,上古时期我国是以左为尊的。
《道德经》云:“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又“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即说:国家安定的时候以左为尊,用兵打仗的时候以右为尊,吉瑞喜庆的时候以左为尊,灾害凶兆的时候以右为尊。虽然“左”“右”各有尊贵之时,看似平分秋色,但是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农耕和战乱干戈,总是前者比较好。
为什么“左”会和吉事联系在一起呢?这是我们上古先民的朴素辨证思维的结果。我国是传统的农耕文化,对自然万物季节轮回的感知十分敏感。春秋两季,前者(包括夏)象徵东风、阳光、雨露、播种、和煦和希望,后者(包括冬)则是西风、凋零、枯萎、肃杀和死亡。于是“春-东”“秋-西”的时空宇宙观念对应产生了,然后“夏-南”“冬-北”各就各位。又因为我国民居大多座北朝南,以这个方向为坐标,我们的左边便是东方,便是春季,便是希望,适宜农桑耕种,适宜祭祀祈愿。右边则是西方,是秋季,阴风瑟瑟,五行属金,主兵象杀伐,主大狱行刑。
先秦典籍中多有相关例证。如农业的丰歉,有“岁星出左有年,出右无年”的说法。岁星即木星。古人认为岁星出现在左方,则预兆着丰年,出现在右方,则预兆着荒年,“年”做“年成”、“收成”讲。体现了“吉事尚左,凶事尚右”观念;兵符制度中,国君掌握右符,将领掌握左符。1978年陕西出土的战国时秦国虎符《杜符》的铭文云:“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兴兵打仗属于凶事,右半虎符在君王手中,体现了“凶事尚右”。
《苗疆蛊事》----南无袈裟理科佛:陆左和杂毛小道萧克明的组合“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