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17 11:15
湖南箬竹(Indocalamus hunanensis B. M. Yang)是禾本科、箬竹属竹类植物,竿高可达1.8米,节圆筒形,黄绿色,有细纵肋,老竿仍留存疣基刺毛脱落后的疣基,竿环不明显;箨环显著,算鞘坚硬而质脆,箨耳高度发达,镰形,抱竿或螺旋状扭曲,紫色,干后黑紫色,箨舌极短,略拱形,无毛或有极短的纤毛;箨片线状披针形,绿色或略带黄色,边缘粗糙,基部不收缩。小枝下部的叶鞘常无叶片,上部具正常叶片的叶鞘近光滑,边缘亦无纤毛;叶耳微小或不发达;鞘口繸毛少量,叶舌略呈拱形,叶片长圆状披针形,两面均无毛,小横脉显著,形成近于小方格状,叶缘粗糙,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花序未见。6-8月笋期。
竿高约1.8米,粗4-8毫米;节间长20-26.7厘米,圆筒形,黄绿色,有细纵肋,被以伏贴黄棕色或棕色的疣基刺毛及白色短柔毛,尤以幼竿的节下方最密,老竿仍留存疣基刺毛脱落后的疣基,竿壁厚2-3毫米;竿环不明显;箨环显著,常有一圈木栓状残留物。算鞘坚硬而质脆,鲜时赤褐色,长为节间的1/3-2/3,背部被有白色微毛,除上部1/4部分外,并在以下的大部分贴生有黄棕色或棕色疣基刺毛,边缘具褐色纤毛;箨耳高度发达,镰形,抱竿或螺旋状扭曲,紫色,干后黑紫色,长1-1.5厘米,宽3毫米,上缘生有长达1.5厘米的黄褐色流苏状繸毛;箨舌极短,高约1毫米,略拱形,顶端全缘或浅细裂,无毛或有极短的纤毛;箨片直立,或竿下部者可外翻,线状披针形,绿色或略带黄色,两面小横脉明显,边缘粗糙,基部不收缩。小枝具3-5叶,下部的叶鞘常无叶片,其质地和被毛情况则均与竿鞘相同,上部具正常叶片的叶鞘近光滑,无疣基刺毛,或仅具白色微毛,边缘亦无纤毛;叶耳微小或不发达;鞘口繸毛少量,长约1厘米,接近顶部的叶鞘则鞘口常无繸毛;叶舌略呈拱形,高约1.5毫米,顶端全缘,无纤毛;叶片长圆状披针形,长10-28厘米,宽4.5-7.5厘米,两面均无毛,但有苍白色乳突状微点,次脉9-13对,小横脉显著,形成近于小方格状,叶缘粗糙,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收缩成长约1.5厘米的叶柄。花序未见。笋期6-8月。
分布于中国湖南桑植县,生长在芭茅溪的山沟边及山坡上。湖南箬竹一般生长在海拔300-1600米的山岳地带,性喜湿润,较耐寒和耐荫,其中以海拔1000米以下的向阳山坡长生旺盛,成片状沿山谷、河边和路旁生长。
苗木标准:1年生苗高≥30厘米,地径>0.8厘米,4-5株/丛。2年生苗高≥60厘米,地径≥1厘米,3-4株/丛。生长正常,鞭根健壮,枝叶茂盛,无病虫害。湖南箬竹育苗可采用以苗繁苗(以苗育苗、连续分株育苗)、埋蔸育苗、挖苗留株育苗、埋节(分埋单节、埋双节)育苗、插枝育苗等无性方式进行,不断扩大繁殖系数,满足专业苗圃营建和生产的需要。母竹苗挖取时,应注意保护好鞭根,尽量多带土,随挖随运随栽,同时要保湿(去掉2/3的枝叶)。
选址要求:湖南箬竹在选址时要求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温度15-20℃,1月平均温度0-5℃,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土层深厚(一般要求50厘米以上)、疏松、湿润。海拔1000米以下,坡度较平缓且避风的山谷、山麓、向阳山坡或旱土。
整地:砍除杂草、灌木,并将其平铺于地,以保持水土。全面翻土,深度20-30厘米,除去土中的大石块和粗的树花、树根等。翻土时,将表土翻入底层,底土翻到表层。每667平方米栽167-222丛,株行距2米×1.5米或2米×2米。栽植穴长0.5米,宽0.5-0.6米,深0.4米左右。挖穴时,把心土和表土分别放置于穴的两侧。
栽植:选择冬季和早春(即11月-2月)进行栽植。注意表土回穴,浇好定根水。
栽后管理:新栽母竹当年生长出的新竹,无论大小,都要加以保护。第2年后则开始疏笋疏竹。若有露根露鞭,要及时培土填盖。
湖南箬竹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痈肿等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