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错率

更新时间:2024-01-26 04:00

差错率是衡量数据通信系统可靠性的主要指标,表示差错率的方法常用以下3种:误码率(比特或码元差错率)、误字率和误组率。

误码率

误码率 (当 )为:

式中, 为接收端错误码元数; 为发送端发送码元总数。

误码率,又称“码元差错率”,是指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误码率。对于同一条数据电路,由于测量的时间长短不同,误码率就不一样。在测量时间长短相同的条件下,而测量时间的分布不同(如上午、下午和晚上),测量的结果也不相同。所以,在设备的研制、考核、试验时,应以较长时间的平均误码率来评价。在日常的维护测试中,CCITT规定测试时间,则误码率根据传输速率而不同。

在二进制传输中,误码率(码元差错率)就是比特差错率,而在多进制传输中,其误码率为:

式中, 为比特差错率( 二进制的误码率)。

单极性码:

双极性码:

这里,A是信号幅度; 是噪声电压的有效值; 是互补误差函数,可查表。

显然,在M=2时, ;当 时, 晶,它说明在M足够大时,多进制信号的误码率约为二进制时误码率的两倍。

误字率

它的定义是指在传输字符的总数中发生差错字数所占的比例,即码字错误的概率。在电报通信中,多用误字率来评价电报的传输质量。但由于表示一个字符代码的比特数有5单位、6单位和8单位,一个字符串无论错一个比特或多个比特都算误一个字,因此,用误字率来评价数据电路的传输质量并不很确切。

误组率

它的定义是指在传输的码组总数中发生差错的码组数所占的比例,即码组错误的概率。在某些数据通信系统中,以码组为一个信息单元进行传输,此时使用误组率更为直观。由上述分析可见,采用误码率来评价传输质量较为合适,但从应用的角度看,则误字率和误组率易于理解,也便于从终端设备的输出来比较差错控制的效果。

其他指标

除上述3种指标外,还有可靠度、适应性、使用维修性、经济性、标准性及通信建立时间等。

1)可靠度

可靠度是指在全部工作时间内传输系统正常工作时间所占的百分数。它是衡量机器正常工作能力的一个指标。影响可靠度的主要因素有:组成系统的设备的可靠性(故障率)、信道的质量指标和使用人员的素质。

2)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系统对外界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例如,对环境温度、湿度、压力、电源电压波动以及震动、加速度等条件的适应能力。

3)使用维修性

使用维修性是指操作与维修简单方便的程度。应有必要的性能指标及故障报警装置,尽可能做到故障的自动检测,一旦发生故障,应能迅速排除。此外,还要求维修设备体积小、质量轻。

4)经济性

它是指通常所说的性能价格比指标。这项指标除了与设备本身的生产成本有关外,还和频带利用率、信号功率利用率等技术性能有关。

5)标准性

系统的标准性是缩短研制周期,降低生产成本,便于用户选购,便于维修的重要措施。

6)通信建立时间

通信建立时间是反映数据通信系统同步性能的一个指标,对于间歇式的数据通信或瞬间通信尤为重要。数据通信系统要正常工作,必须建立收、发端的同步(位同步、群同步),通信建立时问应尽可能短。

以上给出了一些数据通信系统的质量指标,但是,如何根据各种需求和条件,给出较为准确、综合和动态的评估指标和方法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