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栎

更新时间:2023-06-01 11:08

巴东栎(Quercus engleriana Seemen)是壳斗科栎属的植物,常绿或半常绿乔木,高达25米,胸径达80厘米,树皮灰褐色,条状开裂。小枝幼时被灰黄色绒毛,后渐脱落。叶片椭圆形、卵形、卵状披针形。雄花序生于新枝基部,长约7厘米,花序轴被绒毛,雄蕊4-6。坚果长卵形,直径0.6-1厘米,高1-2厘米,无毛,柱座长2-3毫米,果脐突起,直径3-5毫米。花期4-5月,果期11月。

形态特征

常绿或半常绿乔木,高达25米,胸径达80厘米树皮灰褐色,条状开裂。小枝幼时被灰黄色绒毛,后渐脱落。叶片椭圆形、卵形、卵状披针形,长6-16厘米,宽2.5-5.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稀为浅心形,叶缘中部以上有锯齿,有时全缘,叶片幼时两面密被棕黄色短绒毛,后渐无毛或仅叶背脉腋有簇生毛,叶面中脉、侧脉平坦,有时凹陷,侧脉每边10-13条;叶柄长1-2厘米,幼时被绒毛,后渐无毛;托叶线形,长约1厘米,背面被黄色绒毛。

花序生于新枝基部,长约7厘米,花序轴被绒毛,雄蕊4-6;雌花序生于新枝上端叶腋,长1-3厘米。壳斗碗形,包着坚果1/3-1/2,直径0.8-1.2厘米,高4-7毫米;小苞片卵状披针形,长约1毫米,中下部被灰褐色柔毛,顶端紫红色,无毛。坚果长卵形,直径0.6-1厘米,高1-2厘米,无毛,柱座长2-3毫米,果脐突起,直径3-5毫米。花期4-5月,果期11月。

巴东栎分布较广,形态变异很大,小树冬季不落叶,大树在春季有一段落叶期;小树叶长圆形,有明显锯齿,老树叶卵状披针形,全缘。

生长环境

巴东栎耐荫,喜温凉潮气候和土层深厚、腐殖质含量丰富的酸性黄壤或黄棕壤,但也适应干燥瘠薄地,在山脊、山顶和悬崖壁上也能生长。生于海拔700-2700米的山坡、山谷疏林中,在中国四川金佛山海拔1900米处巴东栎在森林内占重要地位;在湖南生于海拔800-1800米的山坡、沟谷常绒落叶阔叶林中;在江西省贵溪县浪岗林区海拔500米以上,阴坡或半阴坡山地有散生分布;常与青稠大叶冬青红楠黄丹木姜子水青冈、毛红楝、钠葶木、枫香等混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陕西、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桑植、永顺、大庸、石门、桃源、沅陵、怀化、新宁、绥宁、通道)、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

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坚果变黄褐色时可以采种。坚果采回后,切勿曝晒果皮裂口丧失发芽力,经粒选或水选后的种子,可用666粉拌种或用敌敌畏薰杀,也可用60℃温水浸泡10分钟,即可杀死果内象鼻虫。种子处理后,混湿沙4-5倍,分层堆积贮藏于地容内或温室中,定期翻动检查,严防干沙和室温过高,至使果皮开裂或提前发芽;也可随采随播,发芽率更高。圃地应选择海拨较高,土壤肥沃、湿润和排水良好的地方,阴坡或半阴坡为好,注意水肥管理,苗期生长缓慢,2-3年方可出圃造林。

栽培技术

林地选海拔800米以上缓坡或山被中下部,造林前应将林地低价值林木全部清除,并局部清理非目的树种,使林地留有部分价值较高的天然林木,有利巴东栎幼树生长和防止水土严重流失。该种树冠较窄,可适当密植,每亩200-250株为宜,在土壤浅薄、干燥的山脊、石质山地或岩石裸露的坡地可营造水源涵养林、防火林带,能更好地发挥其生态效益。

主要价值

木材:巴东栎是一种生长中速的用材树种。木材横断面,生长轮可见。心材与边材区别不够明显,心材宽,边材窄,木材红褐色。纹理直,结构略粗,质地硬重,气干容重在0.84克/立方厘米以上,于燥易裂,但耐腐,韧度高,刨削面光滑,色纹美观。木材可用于桩柱、车舟、农具、工具柄把及铇架、滑轮等手工工艺品用材。

壳斗和树皮:含鞣质,可提取栲胶。

种子:种子含淀粉,经去涩处理,可制粉食用;也可用于酿酒与提制酒精。

糟粕:其糟粕可做饲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