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6 13:11
巴吉拉奥一世(马拉地语:थोरले बाजीराव पेशवे)是马拉地帝国的佩什瓦(首相)暨将军。服侍于马拉地第四任贾特拉帕蒂(国王)沙胡,并掌握其军政大权。在他掌管马拉地兵权的时期内,他重振了西瓦吉大帝逝世之后马拉地的颓势,并将马拉地帝国的疆域扩展到了极致。
巴吉拉奥出身于马拉地世代担任佩什瓦(意为“首相”)的贵族世家巴特家族,父亲巴拉吉·维什瓦纳斯便是贾特拉帕蒂·沙胡的第一位佩什瓦。此故巴吉拉奥从小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直到他父亲被达玛吉·索拉特囚禁。在交赎金之前他也一直陪伴在他父亲身边。1720年,维什瓦纳斯去世。年仅20岁的巴吉拉奥便子承父业,继承了佩什瓦的官位。
此时,马拉地正处于王权旁落之际,身为统治者的贾特拉帕蒂·沙胡大多数时间之内隐居在自己位于萨塔拉的行宫内,不问政事。于是,这位年方二十的青年佩什瓦实际上便担下了领导马拉地军政的重担。
巴吉拉奥上任伊始就面临着以下几大挑战:
一、作为一个年纪轻轻便已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物,他自然受到朝内外许多大员的嫉妒,很多元老或是封疆大吏对这位只相当于自己儿孙辈的后生并不信服。
二、名义上仍效忠于莫卧儿的海德拉巴尼扎姆(意为“王公”)阿萨夫·贾赫正在迅速扩张自己实力,对马拉地于德干地区的霸权以至马拉地本身的生存已经构成实质性威胁。
三、即使是作为傀儡皇帝,沙胡的地位也不稳定。沙胡的堂弟,科拉普尔的王公桑巴吉对皇位虎视眈眈。
五、佩什瓦政权对于马拉地帝国的许多边缘地区的统治并不稳固。许多地区名义上受马拉地政府的管辖,实则当地部族始终不服马拉地人的统治(比如詹吉拉的辛吉人)。
不过,巴吉拉奥并没有被这些再棘手的问题给吓倒,反而显示出十分的自信。在他看来,莫卧儿已经沉沦,他想要趁着这个机会发动北伐,将印度北方纳入马拉地的版图。他甚至不甘于令马拉地人宥于蛮烟瘴雨的德干地区,而是立志统一印度,建立一个属于印度教徒的“印度帝国”。且终其一生,巴吉拉奥都将取代腐朽的莫卧儿作为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他曾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道:
“……我们须冲破德干此瘴疠之地,征服中印度!莫卧儿人已尽是些怠惰而沉湎鸦片的淫夫,那北方金库(指莫卧儿的国库)中累世累代积攒的财富终将为我们所有!现在,是时候驱逐玷污瓦拉纳西圣地的那些贱民和野人(指占据印度北方的穆斯林)了!向着喜马拉雅山的方向进军,让他们从哪里来,滚回哪里去!我们要让马拉地的旗帜飘扬于奎师那河与印度河之间!我们必将统一印度!……”
北伐莫卧儿的口号虽然诱人,但是心静如水的巴吉拉奥知道,必须先令马拉地成功制霸于德干地区,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战略行动。而首先,挡在他面前的就是中印度地区的传统穆斯林强国海德拉巴邦,该邦在其王公阿萨夫·贾赫的统治下国力蒸蒸日上,已然取代马拉地成为了德干第一大国。于是巴吉拉奥决意先拿该国开刀。
与阿萨夫的恩怨
作为可能是彼此之间最大的对手,巴吉拉奥与阿萨夫·贾赫的初次见面就带着火药味。1721年1月4日,巴吉拉奥会见了时任莫卧儿摩腊婆总督以及驻马拉地外交官的阿萨夫并就马拉地在德干诸邦的征税权进行洽谈,在会谈中,阿萨夫拒绝承认马拉地在德干诸邦的征税权。于是双方不欢而散。
阿萨夫·贾赫也绝非易予之辈,1722年,他曾被莫卧儿皇室授予维齐尔的官职,阿萨夫干了两年,到1724年,觉得莫卧儿政治已经无可救药,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华。又在这时,莫卧儿宣布将之左迁至京畿一带的阿瓦德任职,阿瓦德于是察觉到将莫卧儿将自己召往京兆,可能是对自己不利。于是,他索性率众出奔,南下往海德拉巴发展。申索德干总督之位,向当时海德拉巴的统治者,已经在任九年的时任莫卧儿德干总督穆巴里兹汗发出威胁,要求其让出总督职位,后者拒绝。于是阿萨夫直接率兵攻打穆巴兹里。双方于沙卡尔·柯达一带对阵交战。
消息灵通的巴吉拉奥立刻就获悉了这个消息。他深知海德拉巴是大国,而如果能在这样的大国扶立一位反莫卧儿、亲马拉地的统治者,那么对于马拉地的外部环境以及自己的大一统战略而言都是巨大利好。而阿萨夫对他而言正好合适作这个人选。于是,他主动率兵支援阿萨夫,并帮助其获得了胜利。在此战中,他率领马拉地军作战异常奋勇,斩获无算。经由此役,他获得了一件长袍、可动员七千兵力的食邑以及一头大象和一颗水晶作为战利品。此战胜利非唯拉近了马拉地与海德拉巴的关系,也使巴吉拉奥自己赢得了善战的名声。
经由这场盗国之战,阿萨夫成功占据海德拉巴并宣布独立,连带还迫使莫卧儿授予其德干总督的职位。当然的,作为投桃报李的举动,阿萨夫允许马拉地在自己的部分领地与势力范围内征收查斯税(马拉地税制,即征收本地总收入的四分之一作为赋税)。一时间,马拉地与海德拉巴的关系走得非常之近。巴吉拉奥对于自己的这笔战略投资相当满意。不过很快,他会发现自己扶立的是自己此生最大的劲敌,以及可能为未来马拉地培植了一个恒常敌人。
因为阿萨夫真正的目的,是在德干地区建立一个自己的独立王国,这意味着他注定要与以称霸德干甚至是统一印度为既定战略的马拉地展开冲突。于是,1725年,阿萨夫率军肃清了卡纳提克地区的马拉地征税员,战争就此拉开。
对此,巴吉拉奥派遣了将领法提赫·辛格·博思勒率军迎战阿萨夫,自己虽不指挥,亦作为监军随行。结果不利,巴吉拉奥重组部队,并在季风期来临时再度发动攻势,又不利。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时,觊觎皇位的桑巴吉跳出来申索皇位归属,而太后塔拉拜又站在桑巴吉这一边。于是阿萨夫抓住这次机会,声称自己能为马拉地人进行仲裁,以图将桑巴吉扶上马拉地的皇位。他还买通了巴吉拉奥的两位政敌:沙胡的近臣帕尔叔兰·普拉钦迪(婆罗门种姓)与桑巴吉的近臣钱德拉·雅达夫。并辩解称自己所以肃清德干地区马拉地税官的理由是在作为德干诸邦宗主国的马拉地尚无定主之前,德干诸邦不应该向僭主缴税,从而直接动摇沙胡与佩什瓦政权在德干诸王公中的威信。
对此,巴吉拉奥压根就不打算跟阿萨夫玩政治游戏。他劝说沙胡不要接受阿萨夫的“调解”,而是直接发动大军杀奔海德拉巴,问阿萨夫干预马拉地朝政之罪。于是1727年5月,沙胡宣布不再接受阿萨夫的任何“建议”,并于同年10月正式遣使向海德拉巴宣战。
猫鼠游戏
1727年8月27日,巴吉拉奥发布总动员,阿萨夫则是很敏锐地趁着巴吉拉奥正在集结军队之际,率领倾国之兵扑向马拉地。同时,秘密联络了科拉普尔的桑巴吉,约定两下合兵,一同攻击浦那,将沙胡赶下台。
而巴吉拉奥的具体计划是趁雨季敌军行动迟缓时进行动员,一俟雨季结束之后便展开大幅度的战略机动,与阿萨夫进行周旋。于是他在完成动员之后,将马拉地的全军打散编成大量的小股部队,自己则带着最精锐,机动性最强的部队进行机动进军。他率军攻入海德拉巴国境内,先快速转进至贾尔纳,击溃了海德拉巴大将伊瓦兹汗的一支偏师,成功吸引到了阿萨夫的注意。进而在阿萨夫亲自率军追来时再移师攻略敌国边境的芒格鲁尔皮尔、瓦斯希姆等城。严重打击了海德拉巴军的补给线。再随后,巴吉拉奥率军急转向西,大张旗鼓宣称要攻打海德拉巴北境重镇布尔罕普尔。阿萨夫闻讯大惊,急令伊瓦兹汗率军往救。
但当伊瓦兹汗心急火燎赶到布尔罕普尔发现一个马拉地兵都没有的时候,阿萨夫发现自己彻底上当了。他发现自己从一开始就被巴吉拉奥牵着鼻子走——他的部队已经离浦那以及海德拉巴都越来越远。而他同时也意识到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巴吉拉奥的军队以骑兵为主,而自己的军队包含了大量的炮兵、象兵等战略价值极高但机动性极低的部队,以及还夹带了巨量的侍从、眷属等非战斗人员,论行军速度,自己是绝对追不上马拉地人的。再有,拜其机动性所赐,巴吉拉奥可以在行军路上剽掠村落维持给养。而自己的军队机动性太差了,做不到因粮于敌。他明白再这样被巴吉拉奥玩弄下去必败无疑。于是他率全军直扑浦那,欲攻巴吉拉奥之必救。
巴吉拉奥也没有指望这套骗术能够真正骗住阿萨夫多久,事实是,他在依托留在马拉地国内的各个化整为零的部队进行游击战滞止敌军攻势的同时继续进行战略大机动。他从离开瓦斯希姆开始就一路向西狂奔,等到阿萨夫终于开始向浦那移动的时候,巴吉拉奥部已经开到巴多奇(今古吉拉特邦布罗奇)一带了。
而当他得知阿萨夫率大军直扑浦那的时候,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索性以浦那为诱饵,将海德拉巴军引入自己预设的决战地。他没有响应沙胡的求援,而是直接率军先向南再转向东南,向奥朗加巴德急进军。他预计一旦阿萨夫撤军,这里是必经之路。于是他预设了奥朗加巴德西北的帕尔凯德作为决战场,并在这里安营扎寨,集结军队。
果如巴吉拉奥所料,海德拉巴军在进入马拉地之后遭遇马拉地人不间断的游击袭扰,兵力和物资的损耗巨大,所以阿萨夫攻浦那的明确目的就是直接逮住沙胡并掠夺这座城市补充给养。而当阿萨夫终于攻入浦那的时候,却发现沙胡与巴吉拉奥留给自己一座空城。彻底绝望的阿萨夫只能下令撤军。
一网打尽
长达六个多月的奔波与老鼠战极大的消耗了海德拉巴军的兵力、补给与士气,当阿萨夫终于开始离开浦那撤退回国的时候,因为士气低落,补给匮乏,撤退变成了灾难性的溃败。到了1728年2月25日,海德拉巴军的粮食与水已经耗尽,而对面巴吉拉奥则带着马拉地全军挡在自己面前。更雪上加霜的是,原本与阿萨夫缔结的密约的桑巴吉爽约,眼见海德拉巴人势弱,便拒绝率兵来援。海德拉巴军已然陷入绝境。
阿萨夫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派遣伊瓦兹汗致书巴吉拉奥,请求后者给自己让出一条路,好让自己回国就食。巴吉拉奥居然答应了——当然,这是诱敌之计。于是3天后的2月28日,当海德拉巴军奔逃至帕尔凯德之时,巴吉拉奥果然率军全军包围了上来。
实际上根本不需要战斗,弹尽粮绝援竭,队伍因组织与士气崩溃而严重脱节的海德拉巴军根本已经无法战斗,于是毫不意外的遭到全歼,阿萨夫仅以身免。作为战败方,他只得与马拉地乞和。1728年3月6日,双方在门吉派坦村签订了和约,内容为:
一、海德拉巴承认贾特拉帕蒂·沙胡为马拉地唯一合法统治者。
二、海德拉巴承认马拉地在德干地区有征税权。
三、对于逐出马拉地税官的地区,马拉地有权重新派驻税官。
四、海德拉巴向贾特拉帕蒂·沙胡王庭进贡其政府结余。
本次会战对于马拉地的国运而言是决定性的,经由此战,马拉地取代海德拉巴,成为德干地区第一强国。基本确定了马拉地于德干高原的霸权地位。而达成此一成就,巴吉拉奥功不可没。在这次战争中,巴吉拉奥凭借其优秀的骑兵指挥才能,通过大幅度战略机动玩弄几十万敌军于股掌间;通过劫掠敌国村落的手段既保证了己方给养,又打击了敌方的补给与经济,真正的将“以战养战”这个战略思维发挥到了极致。这一战也被后世的研究家认为是巴吉拉奥一生中表现最出色的一次战役。英国名将蒙哥马利高度评价他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称此战为:“战略机动上的一项杰作”。
在与海德拉巴战争的幕间,巴吉拉奥也没有闲着,而是密切注视着南部坎那达地区的动向。在莫卧儿势力撤出坎那达之后,此数兴趣了大小数国,其中最具实力及潜力的乃是迈索尔。对于一向视坎那达为自家后院的马拉地而言,是绝不能容忍坎那达地区兴起可能动摇自己在坎那达统治、甚至对自己本身形成威胁的存在。所以,在巴吉拉奥上任之后,自然将出兵坎那达一事提上了日程。
1725年,巴吉拉奥派遣军队对坎那达地区进行了第一轮的远征,意图削弱此处反马拉地的力量,但是没有任何明显的进展,反而损兵折将。于是次年,巴吉拉奥在经过精心准备之后,亲自率军展开第二次进攻,此次的目标直接就是迈索尔。1727年3月6日,巴吉拉奥率军围攻迈索尔首都斯赫里朗格阿帕特塔纳,未克,又收到沙胡征召军队回国的诏令,遂撤围而去。
尽管两次对坎那达的远征看似都没有取到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不过却仍然是沉重打击了刚崛起的迈索尔的实力,确保了马拉地在坎那达的势力。
在1728年的时候,巴吉拉奥将自己的幕府从萨斯瓦德迁到了首都浦那——马拉地帝国的权力中心。此后,他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内政建设:首先,他动用全国财力,大规模的扩建了浦那,将浦那从一座小规模的城堡建设成为一座中南印度的大都会。在此期间,他着手在穆塔河的右岸建造一座正式的宫殿建筑,即后世的马拉地皇宫沙尼瓦瓦达宫。该宫殿于1730年动工并于1732年正式竣工,这是后话。
摩腊婆(今称马尔瓦,范围包括今印度中央邦西部与拉贾斯坦邦一部)地广千里,北扼通往德里的要道,西连古吉拉特,地理位置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并且可以得到讷尔默达河的灌溉之利,土地肥沃,农业经济发达。所以此处对于马拉地而言,尤其重要。因为如果马拉地占据此处的话,等于是占有了跃入北印度的跳板。
早在1723年,巴吉拉奥就已经制定了攻取摩腊婆的战略计划,他在这一阶段内,安排多位马拉地的酋长向摩腊婆境内派驻税官,在瓜里尔、印多尔、达尔与德瓦斯等地征收查斯税。此举是在摩腊婆树立马拉地的存在,同时也是试探莫卧儿的反应。
对应的,莫卧儿也作出了一套对抗马拉地向摩腊婆进行战略渗透的对策。莫卧儿方向任命了一位叫作吉达尔·巴哈杜尔的人作为莫卧儿的摩腊婆总督。莫卧儿势力的介入明显的削弱了马拉地人在摩腊婆的存在,巴吉拉奥的第一轮尝试并没有获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在战略渗透起不到效用的情况下,巴吉拉奥决定采取武力进攻的方式。但苦于应付与海德拉巴的战争,出兵摩腊婆的计划始终无法付诸实现,直到帕尔凯德之战战胜了海德拉巴之后。
1728年10月,巴吉拉奥尽征举国壮丁,集结起了一支巨军,以自己的弟弟奇玛吉·阿帕为主帅,浩浩荡荡地杀向摩腊婆,发起了这样一场赌上马拉地国运的战役。莫卧儿方面得知马拉地人倾国而来的消息,亦调动同等规模之大军,由大将达雅·巴哈杜尔率领,前往支援驻守摩腊婆的吉腊尔。11月29日,双方在安杰拉(今印度中央邦境内)展开激烈交战,结果莫卧儿军全军覆灭,两位统帅吉达尔与达雅双双战死。之后,奇玛吉挟胜威率部围攻摩腊婆首府乌贾因,却久攻不克,最后粮尽退兵。
此役马拉地夺取了摩腊婆一半的领土,为之后向古吉拉地与德里的进军赢得了一块桥头堡。
1728年12月,当奇玛吉率大军横扫摩腊婆的时候,摩腊婆东部的本德尔坎德也发生了大变动。本地的拉吉普特首领查塔拉萨发动起义,反抗莫卧儿在本德尔坎德的统治。莫卧儿接到了反应之后,派遣大将穆罕默德汗·班加什率军前往镇压。由于众寡过于悬殊,查塔拉萨失败被俘。之后,他多次偷偷传信至巴吉拉奥,请求后者前来营救自己,但此时马拉地全军正由巴吉拉奥弟弟奇玛吉指挥,在摩腊婆境内进行对莫卧儿的战争。巴吉拉奥无兵可调,爱莫能助。
直到次年,摩腊婆的战事结束,巴吉拉奥重新收回了兵权,这才有了出兵本德尔坎德营救查塔拉萨的时间与兵力。当年3月,作为对查塔拉萨的回应,巴吉拉奥率领2万5千军队攻入本德尔坎德境内,与莫卧儿势力交战。与此同时,查塔拉萨也率妻儿从莫卧儿俘虏营中逃出,之后便前往投奔了巴吉拉奥的大军并为其担任向导。领袖加入使得本地拉吉普特纷纷投奔马拉地,马拉地远征军部众扩展至七万余人。其后,巴吉拉奥率军攻至斋特浦尔(今印度北方邦境内),将孤掌难鸣的穆罕默德汗部逼回了阿格拉。
在此之后,巴吉拉奥重新为查塔拉萨建立了他的拉吉普特王庭。作为救自己一命与替自己夺回权利的报答,查塔拉萨将女儿玛斯塔尼嫁给了巴吉拉奥,并将自己三分之一的领地献给马拉地作为嫁妆。
摩腊婆之战与本德尔坎德之战确立了马拉地在中印度的势力,此后,巴吉拉奥决定更进一步,他打算攻略濒临大海,盛产鱼盐,以富庶著称的古吉拉特,并确立马拉地在此处的统治地位。
前线生变
1730年,他任命自己的弟弟奇玛吉·阿帕再度出征,率领大军进攻古吉拉特。本地的莫卧儿总督萨尔布兰德汗听闻马拉地大军来到的消息,立刻宣布出让了莫卧儿在古吉拉特的征税权,他被莫卧儿撤换后,继任的总督阿博伊·辛格也是一个胆小如鼠之辈,同意了马拉地在古吉拉特派驻税官的权利。
但有一个人不满意,他就是马拉地的色那帕提(地位相当于中国古代之大将军)特里姆巴克拉奥·达布哈德。他的父亲是西瓦吉时代的马拉地名将,曾多次率军侵入古吉拉特,并代替马拉地王室在古吉拉特多个地区行使征税权。而作为佩什瓦政权执政者的巴特家族的强势侵入势必会对古吉拉特的局势进行全面彻底的洗牌,这也就意味着达布哈德家族在古吉拉特的特权将不再,进而直接威胁到达布哈德家族在马拉地政坛的现有地位。因此,他决定公开造反,反抗佩什瓦政权,并且叛乱还得到了另外两位古吉拉特地区的马拉地贵族皮拉吉拉奥·盖克伍德与噶当·班德的支持,声势浩大。
获悉了马拉地内乱之后,莫卧儿则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莫卧儿撤换了绥靖主义的摩腊婆守将贾伊·辛格(斋普尔王公),改派了强力人物穆罕默德汗·班加什前往摩腊婆以应对马拉地人。穆罕默德汗十分精明且计略过人,他上任之后,立刻联结了不甘失败的海德拉巴尼扎姆阿萨夫·贾赫;并且找到了挑动叛乱的特里姆巴克,表示愿意为其提供兵力及物资的支持;甚至是秘密联合了蛰伏于马拉地国内蠢蠢欲动的王位索求者桑巴吉。于是,形成了一个莫卧儿-海德拉巴-马拉地叛党的三角同盟,试图一举绝杀佩什瓦政权。
眼见莫卧儿方面使出了这样一套大战略,巴吉拉奥彻底坐不下去了:一位拥兵数十万的大将军公开挑起叛乱并且得到了周边国家或明或暗的支持,更兼还有觊觎王位的国内反对势力蠢蠢欲动。他清楚,此般局势下,一旦处理失当,整个佩什瓦政权都将毁于一旦。所以他不敢将这种大事交由他的任何手下处理,而是决定自己亲自应付。他一面召回了自己弟弟的军队,令其即刻返回国内。而自己则立刻亲率大军杀向古吉拉特前往平叛。
千里平叛
1731年4月1日,巴吉拉奥军在达博伊附近找到了特里姆巴克的叛军并与其展开了一场恶战。双方都军容浩大且军势严整,身为色那帕提的特里姆巴克当时便以能征善战闻名于马拉地国内,更兼其家臣皮拉吉拉奥·盖克伍德以刚毅勇武著称,号称有万夫不当之勇。但论帅才,巴吉拉奥几何级数强于特里姆巴克,斗将,巴吉拉奥帐下的玛哈尔拉奥·霍卡尔、拉诺吉·辛德等的智勇也远胜于特里姆巴克帐下的皮拉吉拉奥·盖克伍德以及噶当·班德之流。战斗的结果是特里姆巴克阵亡,参与叛乱的人员大部分被杀。平定了前线的叛乱之后,巴吉拉奥于4月13日签署了一份文件,里面正式确定了桑巴吉封地与沙胡直属地之间的界线,从解决二者的封地纠纷上来缓和二者的矛盾。接着,巴吉拉奥才率军回国。
回国后,海德拉巴方面由阿萨夫直接来到马拉地会见巴吉拉奥,二人于1732年12月27日在拉梅什瓦尔寺举行了一次会议,会上,阿萨夫承诺将不会对马拉地出兵古吉拉特一事进行反对。
巴吉拉奥自己固然一手遮天,但是达布哈德家族毕竟是西瓦吉时代下来的马拉地头号望族之一,还是不能与其彻底撕破脸皮。于是他在善后工作中进行了以下一系列的处理:任命特里姆巴克的兄弟亚什瓦恩特拉奥(此人在兄长叛乱之后仍然忠于沙胡与佩什瓦政权)继任色那帕提一职;承认达布哈德家族在古吉拉特有征税权,但是所征税款需上缴一半至国库以表示对朝廷的忠诚。而对于达布哈德家族的家臣团们他也采取了网开一面的做法,比如虽然勇猛然而并没有什么卯月的皮拉吉拉奥·盖克伍德,巴吉拉奥怜其愚忠,也允许其继续追随达布哈德家,安排他侍奉达布哈德家族的新家主亚什瓦恩特拉奥。
这样一来,巴吉拉奥基本上将事态压了下去:既挫败了叛乱,维护了沙胡的王位与佩什瓦政权的统治;又对叛乱的达布哈德家族宽大处理,安抚了人心;还借此机会,排除了朝中最后一个有制约他的实际力量的反对派,此为一石三鸟。
1731年,巴吉拉奥一世还授意马拉塔舰队攻击英国控制的孟买,被英国、葡萄牙联军挫败(孟买之战)。
在巴吉拉奥的大战略当中,占据西北的拉贾斯坦是正式北伐的一大重要先决条件。如果能够从莫卧儿手中占据拉贾斯坦,等于是斩断莫卧儿的右臂。反之,莫卧儿则会从侧翼对马拉地施加压制,使马拉地陷入进退不得的境地。先前在摩腊婆战役的时候,奇玛吉曾经率军向拉贾斯坦展开过进军,但是无功而返。其后又由于发生于一系列事件诸如进攻本德尔坎德、用兵古吉拉特、达布哈德家族叛乱等导致再度出征拉贾斯坦的计划被延误数年。直到巴吉拉奥镇压了叛乱且基本稳定了局面之后,才决定将出征拉贾斯坦一事复度提上日程。
1733年,巴吉拉奥任命久经沙场的宿将玛哈尔拉奥·霍卡尔与拉诺吉·辛德为主将,领兵进攻拉贾斯坦。对此,莫卧儿方面由斋浦尔王公贾伊·辛格率部南下迎战。2月,双方激战于曼德绍尔,最终马拉地人获胜。其后,依照巴吉拉奥的下一步指示,霍卡尔部与辛德部拆分并各自行动,分别围攻科塔与本迪,并获得胜利。
对于马拉地政府而言,西高止山脉以西瘴雾丛生、毒虫密布的康坎地区(即今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与卡纳塔克邦的沿海地区)一直是其一大心病。此时此处的开发程度尚极低,经济十分落后(仅有一个堪称繁荣的都市孟买与并不在马拉地人手中而是为英国人所有)。仅有的居民绝大多数也是本地土生的原始部族。在这里,马拉地政府的控制力很有限,大部分的本地部族依旧我行我素,并不服从马拉地的统治。
巴吉拉奥上台之后,决心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
征伐辛吉人
在所有本地的部族当中,盘踞于詹吉拉地区,拥有非洲血统的辛吉人(原意指阿拉伯人从非洲购买的黑人奴隶,此指黑人与土著印度人的混血后代)有上万的人口、数千计的武装人员,并且还拥有相当数量的火器。西瓦吉大帝尚在时,这股势力尚算安分,然而西瓦吉驾崩后,他们在首领雅库特汗的领导下在康坎地区迅速扩张,一跃成为康坎地区势力最大的一支部族。于是对于巴吉拉奥而言,必须将这个开始冒泡的部族给打掉。
很快,一个从天而降的机会来临:1733年,辛吉人的首领雅库特汗去世,他的几个儿子们为了争夺父亲留下的遗产战成了一团,其中一个叫作阿卜杜·雷门的向巴吉拉奥请求援助。因此巴吉拉奥立刻采取行动:他派遣了大将塞科吉·安格尔率军前往征伐,而巴吉拉奥的政敌普拉钦迪家族也不罢休,普拉钦迪家主辛尼瓦斯拉奥亲自带队出征,与塞科吉相竞争。在随后的军事行动中,塞科吉率军占据了其他被辛吉人夺取的区域,将辛吉人逼回了詹吉拉,但最大的战功却是被辛尼瓦斯拉奥抢下:他与辛吉人打了一场像样的硬战并夺回了赖加德要塞。
8月,马拉地讨伐军主帅塞科吉逝于军中,马拉地军失去主帅,无以继续作战。且巴吉拉奥也不想让辛尼瓦斯拉奥接手指挥权,以将战功都留给普拉钦迪家族。于是他亲自前往招抚辛迪人,并约定:辛吉人可以回到詹吉拉重建,但前提是必须拥立由马拉地人指派的阿卜杜·雷门作为首领。另外,他划定安柬维尔、戈沃科特与恩德里之间为辛吉人活动范围,至于其他在战争中被马拉地人夺取的城堡像赖加德、雷瓦斯、塔尔和乔尔等则划入马拉地的直属领土。
辛吉人降而复叛
巴吉拉奥知道辛吉人绝不会就此心服,并且他本人也从未试图以此为最终解决的手段。果然,就当他安成招抚工作,甫一回到萨塔拉,就得到了辛吉人再度起事的消息。此时他正专注精力于筹措北伐之事宜上,暂时无心应付此事。但是仍然于1734年向这里专门派驻了一支驻军。另一方面,则责成边境严密监控辛吉人的举措,等待出击的良机。
经过两年的僵持之后,1736年,巴吉拉奥得到消息称辛吉人聚落开始大规模的集结,准备来犯。于是他立刻安排弟弟奇玛吉·阿帕前往讨伐。奇玛吉率军翻过西高止山脉,在原始森林地带行军若干日之后,终于在雷瓦斯附近发现了辛吉人的营地。他率领精锐部队展开奇袭并大获全胜,斩首1500余级。敌方指挥官辛吉·塞特亦死于乱军之中。此战重挫了辛吉人的力量,并促成了辛吉人向马拉地乞降。于是,9月25日,巴吉拉奥与辛吉人签订了文件,再度明确约定:辛吉人的活动范围以詹吉拉、戈沃科特与安柬维尔一线为界限。
从1728年至1734年,通过一系列的征战,马拉地的势力呈现出了几何级数增长。在这种情况之下,巴吉拉奥大战略的最后也是最决定性的一个目标渐渐浮出了水面:北伐,打败莫卧儿帝国以收复北方,实现其于早年所立下的解放圣地,统一印度的誓言。
不过这项任务的难度仍然是空前巨大的:尽管此时的莫卧儿已经无法与奥朗则布时期的盛况相比,实控范围也已经退缩到了仅限于北方恒河大平原地带,但即令如此,莫卧儿的实控范围仍然涵盖了全印度1/6的领土与2/3的人口,依旧拥有着无与伦比的巨大体量,总力国力仍然强于其他所有印度邦国的总和。毫无疑问,要想在战争中打败这样一个强大对手,就算是对于当前的马拉地而言,也是要运用其全部的战略动员力。所以,自从1731年他在古吉拉特平定了特里姆巴克叛乱之后他基本没有亲自指挥过战争,而是一直留在国内进行内政建设,全力强化战备,以为这场自己预想中的大决战作准备。
外交周旋
莫卧儿方面也始终密切注视着马拉地方面的一举一动。摩腊婆方面,由于穆罕默德汗·班加什的连环计因为特里姆巴克叛乱被镇压而告破产,莫卧儿方面将其撤换并重新请出了斋普尔王公贾伊·辛格镇守摩腊婆。再度上任后的贾伊·辛格曾经率部抵抗过马拉地开往拉贾斯坦的远征军,但在曼德绍尔之战中败北。之后,不甘失败的贾伊·辛格重振军力,与巴吉拉奥本人再战了两场,于是两战全败。受尽马拉地折磨的莫卧儿当局只得宣布将签署协议以承认马拉地对摩腊婆有征税权,并将税款定额为220万卢比,总算是暂时息事宁人。
但巴吉拉奥可根本不打算就这样收场,彻底整死莫卧儿才是他的最终目的。何况,尽管眼下马拉地人基本上控制了摩腊婆与古吉拉特全境,但两邦的一些零星王公或贵族效忠莫卧儿,不接受马拉地的统治,且拒绝向马拉地人缴税。而且,莫卧儿只是口头上宣布承认马拉地人在两邦的征税权,但是协议的正式文件却迟迟不签署——很明显,莫卧儿也是在耍外交伎俩。这一点令巴吉拉奥很是不爽。于是他在1736年3月4日于齐珊加德与贾伊·辛格进行了一次会谈。
这次会议上,巴吉拉奥向贾伊·辛格质问了莫卧儿对此协议的态度,贾伊·辛格则表示莫卧儿方面已经同意的协议的内容,但并未提及是否会真的签署协议。而巴吉拉奥则试探性地提出摩腊婆的副总督需由马拉地人任命,对方不置可否。巴吉拉奥又提出要上德里直接面见皇帝,被贾伊·辛格拒绝。总之,巴吉拉奥明白了莫卧儿是在和自己打太极。但是巴吉拉奥也在这次会谈中通过贾伊·辛格之口大概地套出了莫卧儿目前的现状,认定莫卧儿政府已经烂到了根,若想一举推翻莫卧儿统治的话,现在就是最佳且是唯一时机。
到了这个地步之下也就不再有什么遮遮掩掩的必要了,巴吉拉奥回到了国内之后,开始调集整个马拉地帝国一切可以运用的军事力量。这一次,他全面的熬干了马拉地这台宏伟的战争机器的一切潜力。因为他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一场难度较以往马拉地所经历过的任何战役之和都要艰巨的战役——在这之前的半个多世纪之内,马拉地人从未做出过向德里进军的尝试,而这一次,巴吉拉奥将做到它。
巴吉拉奥预计,此次北伐的战略目标只有一个:德里。他确信,尽管莫卧儿的体量巨大,但只要能够一战告捷,攻占莫卧儿的中心——德里,就能一举终结莫卧儿在印度的统治。他曾经形象的说过:“只要打中根系,整棵树都会倒下。”
但毫无疑问,即使是病树,莫卧儿也是参天巨树。自然而然的,这样规模的作战,绝不是以往过家家式的战争的动员量所能比拟的,即令百万的大军都犹以为未足。为此,他几近于将整个后半年都花在了集结军队与后勤物资上面。终于,到了1736年的冬季,一支史无前例的北伐大军已经在马拉地-莫卧儿边境地带集结完毕。于是,当年12月12日,巴吉拉奥率领五万骑离开浦那,正式开始了对莫卧儿的远征。
漫天血雨正式飘下。
德里鏖兵
当马拉地全面进攻的消息传到德里之后,莫卧儿方面也立刻做出反应:皇帝穆罕默德沙立刻委派了时任莫卧儿最高军事指挥官的阿瓦德王公萨达特·阿里汗率部前往边境地带警戒。而在巴吉拉奥军团正在向北进发时,他的另外两位军团长玛哈尔拉奥·霍卡尔与皮拉吉·贾达夫也按巴吉拉奥所制定的计划开始行动,他们各率本部军团渡过亚穆那河侵入莫卧儿国境,并劫掠沿岸诸多村镇。萨达特闻讯后,挑选十五万军队赶赴迎战,结果两支马拉地集群皆全军覆没。仅以身免的二位光杆军团长只得前往投奔巴吉拉奥本人。
萨达特认为马拉地的入侵规模仅限于此,于他放心地就地解散军队,之后回到了位于马图拉的自宅休养并向德里发送了捷报。捷报传到德里后,城内一片狂欢。许多驻守德里的将军得到捷报之后也都率领军队离开了德里。这使得德里的防卫力量骤减。唯一一个清醒的莫卧儿将领是米尔·哈桑汗,也只有他的集群没有走。
但疏不知,这恰恰是巴吉拉奥的障眼法:就在这时,巴吉拉奥亲自率领着自己的集群——兵力近乎于马拉地的全国兵力——向着莫卧儿国境直扑而去。他就是要在莫卧儿上下沉浸于刚刚得到的胜利中的时候,发动一场出奇不意的袭击。在进入莫卧儿国境的时候,他将集群的其他部队都移交给玛哈尔拉奥,自己则率集群中最精锐、行军速度最快的部队以急行军的方式猛扑向德里。他从贾特人多山的领地里找了一条人迹罕至的捷径,率领部队在两天之内走完了十天的路,并在3月28日突然出现在了塔尔卡托拉(今新德里的一个市区)。消息传来,皇帝穆罕默德沙仓皇逃向城外的红堡(并非阿格拉红堡)避难。然而米尔·哈桑汗自恃本部兵力众多,全不把巴吉拉奥放在眼里,亲自率军出城应战。
此时巴吉拉奥身边的兵力是8.5万人,而米尔·哈桑汗的军队超过二十五万,马拉地军占显著劣势。不过战争的胜负从来不是由兵力数量来决定的:结果是莫卧儿的大军近乎被全歼。米尔·哈桑汗在最后时刻纠结起八千近卫骑兵试图直扑马拉地大营,但是失败。只得单骑逃回城内,闭门坚守。一面向京畿各地的莫卧儿驻军发送求援信,请求援军。而皇帝穆罕默德沙本人也致书向海德拉巴借兵。
此战胜利后,巴吉拉奥准备一举攻下德里,但接到情报称:莫卧儿军总指挥萨达特·阿里汗听闻德里被围攻,率部从马图拉赶来救援,其部队规模远大于之前被吃掉的米尔·哈桑汗集群。此外,其他莫卧儿集群也在向德里靠拢。这些敌人加起来数量就几何级数多于巴吉拉奥现有的兵力,不是自己能够应付得了的了。即使把玛哈尔拉奥的大集群拉到德里城下也打不过。
另外,巴吉拉奥同时还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盲点:作为一次奇袭,他率领的是少数精锐的部队,并没有携带足够多的攻城器械,因此他虽然能够在野战中战胜莫卧儿人,但对于固若金汤的德里城防没有任何办法,同时也因为是奇袭,他也没有带足补给,也当然做不到对德里进行围困,何况还有海量的莫卧儿军队正在赶来回援的路上。并且他严重低估了莫卧儿在德里方面的守卫兵力——即使主力被歼灭在城外,德里的剩余兵力依然足以依托防御工事抵御住自己的部队。于是,他只能忍痛放弃这次机会,转而在德里城郊大肆劫掠,随后扬长而去。
决战博帕尔
巴吉拉奥离开德里并找到玛哈尔拉奥,将整集群重新纠集起来一起向马拉地境内回撤。而就在此时,不甘寂寞的海德拉巴再一次跳了出来,阿萨夫·贾赫在接到莫卧儿方面的求援文书之后,亲率七万大军上京勤王。这两大拔人马在锡龙杰碰面。阿萨夫为稳住巴吉拉奥,声称他此去旨在缓和自己与莫卧儿之间的关系。而巴吉拉奥正急欲回国重整军势,也就对阿萨夫敷衍了事。果然,阿萨夫一到德里,立刻纠结了其他莫卧儿王公并大举南下。沿途又有更多莫卧儿王公各携所部加入,声势浩大。另一边,巴吉拉奥也知道阿萨夫的底细,他回国之后,稍事休整便再次整军北上。他留给自己弟弟奇玛吉一万兵,自己则带着其余所有部队一齐北上。
1737年12月24日,巴吉拉奥率军在博帕尔城外遇上了阿萨夫的大军。此时他身边一共有十余万骑兵与30多门炮,而莫卧儿—海德拉巴联军也有二十多万人赶了上来,包括阿萨夫从海德拉巴带来的120门炮和3000名骆驼炮兵。对此,巴吉拉奥点精兵八万列阵迎敌。尽管阿萨夫军拥有显著的火力优势,巴吉拉奥沉着应战,他分进合击,大败敌军,斩获3.5万余级,敌军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本方仅伤亡七千人。
阿萨夫兵败之际收拢败军进入博帕尔城据守,他的设想是凭借博帕尔城内充裕的食物与水源储备以及坚固城防坚守待援,等到莫卧儿后续的主力援军到达了之后再行决战。但巴吉拉奥不会给他这个机会。他命军队在博帕尔的水源和食物中投毒,彻底粉碎了阿萨夫的如意算盘。但即令如此阿萨夫也仍然不死心,他带着自己的部队继续凭着仅剩的补给硬撑,一边继续向莫卧儿方向申请援军,一面发信回国内呼叫本国援军。
但这样的想法从一开始就失败了。首先,莫卧儿虽说是接到了阿萨夫的求援,但只象征性的派出了1500人。至于对海德拉巴方面,巴吉拉奥留在国内的奇玛吉的部队发挥了作用。尽管只有一万骑,但是指挥官是奇玛吉就证明了一切,他成功的截住了海德拉巴通往博帕尔的道路并歼灭了几支从海德拉巴发来的增援部队。
此时博帕尔城内的状况已经十分窘迫了,原来城内可用的食物和水源被马拉地人下毒不能使用了,带进来的补给也很快见底。何况城内不独莫卧儿—海德拉巴联军的残兵,还有数量极多的随军人员(民夫、伤病兵、士兵家属、贵族仆役等等)以及城内的平民,这些人也需要饮食,所有这些都令博帕尔城内的状况每况愈下。联军士兵甚至要扒树皮,掘草根,杀役畜充饥。阿萨夫眼看着如今情况与当年自己坐困浦那差相仿佛,心急如火焚但也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祈求真主保佑,寄希望于德里或者本国的援军尽快赶到。
而眼看着向德里请求的援军没有像样的回应,本国援军也到不了时,阿萨夫终于发现自己一片痴心结果被德里给卖了。他本想趁马拉地人不备偷偷率军溜出,但被发现并击退。于是,只能抛弃其余所有不必要的装备,只带着火炮、火枪等有价值的装备强行突围而去。诡异的是,这次巴吉拉奥居然主动放任敌军突围而去。
巴吉拉奥并没有刻意阻拦阿萨夫突围绝不是打算放虎归山,相反,这才是他目的的开始。当他听说阿萨夫抛弃大量装备只带火炮火枪逃命时,他决定再现一次当年的帕尔凯德之战。于是他率领军队高速行军,不断截住并打击敌军。马拉地人凭借新式火枪以及火箭对队列散乱的敌军造成重大杀伤。经由马拉地人不断的骚扰打击,联军的组织和士气全面崩溃,一如九年前从浦那向奥朗加巴德撤退的死亡行军那般。
阿萨夫无心且无力再战,只得代表莫卧儿和海德拉巴求和。而巴吉拉奥也认识到,自己的整场北伐战争在时机上仍属操之过急(这场战争证明莫卧儿仍有强大的反击能力),便接受了和议。最终,1738年1月7日,双方在多拉哈村签订了和约。
和约规定:
1、莫卧儿割让摩腊婆全境给马拉地。
2、马拉地对讷尔默达河与昌巴尔河之间的领土拥有完全主权。
3、赔偿500万卢比的战争赔款。
4、得到莫卧儿皇帝保证条约内容履行的承诺。
作为附加条款,海德拉巴则被要求对和约作出相关表示。于是,阿萨夫以古兰经之名宣誓海德拉巴亦将遵守此和约。
本次北伐尽管没有达到攻占德里的目的,不过严重地消耗了莫卧儿的军事力量。给了风雨飘摇中的莫卧儿又一次致命打击,也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后来波斯王纳迪尔沙入侵印度。而达成这一成就,与巴吉拉奥其出神入化的战略战术布置是分不开的。
虽说1736—1737年的北伐全方位的重创了莫卧儿的军事力量,不过终究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一举彻底消灭莫卧儿政权的目的。对于巴吉拉奥而言,这项任务没有成功就算失败。所以他当然绝对不甘心就这样结束,他趁着和约规定的停战当口加紧恢复生产,招募和训练新军队。他固然做梦都想第二天就再度杀奔至德里城下,不过他也敏锐的发觉一个重大的威胁正在向马拉地靠近,那就是盘踞在康坎地区,潜身于要塞都市瓦赛(今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瓦塞维拉尔),一直在蚕食马拉地西部海岸土地的葡萄牙人。
葡萄牙人的殖民渗透
葡萄牙人对于这片土地已经视若自己后花园了。早在1502年,葡萄牙人就在科钦建立了他们在印度西海岸的第一个永久性据点。其后他们的目光也投放到了康坎海岸,1509年,葡萄牙探险家弗郎西斯科·德·阿尔梅达(葡萄牙第一任印度总督)就率舰队沿康坎海岸航行,经过了当时尚由古吉拉特苏丹国控制的瓦赛。
很快,他们就看准了瓦赛的战略价值:在当时还十分荒凉的康坎海岸上,瓦赛是少有已经开埠的海港。并且周边土地肥沃,可得农业之利,尤其是这里位置正好处于印度西海岸的正中,这里是发展作为阿拉伯海商路上的大宗货物如鱼、盐、木材、矿石等货物的最理想的贸易站。于是,他们后来发兵攻打此地,并于1534年逼迫古吉拉特苏丹国割让了包含瓦赛在内的大片海岸地区。在获得了此地的控制权之后,葡萄牙人便大兴土木,将这里建设成了一座东阿拉伯海地区的商业重镇以及固若金汤的要塞都市。在葡萄牙人控制下的康坎地区,如果说第一重心是果阿的话,那么瓦赛就是毫无疑问的第二中心。
葡萄牙人在这里经营了长达两百余年,已然将这一带全方面的葡萄牙化,他们在整个北康坎海岸修建了密集的要塞群,尤其是在瓦赛以南的撒尔塞特岛上的要塞最多也最坚固。沿着瓦赛溪两岸以及康坎海岸构筑了密不透风,几乎没有死角的防御体系,任何敌人一旦从海上袭来,都会遭到沿岸要塞群的密集火力打击。
葡萄牙人在瓦赛地区武装到城墙根的要塞体系使他们进可攻退可守,即令是刁钻如英国人,也只能是在1661年从葡萄牙人口中剜下撒尔塞特岛以南洋面上的七座荒岛(也就是最早的英属孟买,后来这七岛经由填海造地与撒尔塞特主岛连成一片,这是后话)。这让葡萄牙人成为一支对马拉地人而言极度危险而难缠的敌人。对于志在统一印度的巴吉拉奥而言,葡萄牙人无疑是卧塌之侧的酣睡者,必须除之而后快。
早期冲突
实际上,在巴吉拉奥北伐之前,马拉地已经和葡萄牙人多次交战过。在巴吉拉奥掌权的佩什瓦政权中,对康坎地区的作战担当一直是巴吉拉奥的弟弟奇玛吉·阿帕。他对康坎地区的地形、气候、风土人情等等了若指掌。因此,由他来对付葡萄牙人最为合适。奇玛吉献上了一个全套的作战战略方案:瓦赛主城被大量而密集的葡萄牙要塞群包围,要想攻下瓦赛,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必须先占据撒尔塞特岛,打破瓦赛主城前方的屏障,否则任何陆上或海上进攻都将是徒劳;同时对康坎海岸北部的葡萄牙要塞群则先围困孤立,等到他们与瓦赛主城的葡萄牙人联系断绝久了,孤掌难鸣之时再各个击破;等到这几项工作完成,完全切断葡萄牙人的外援之时便发动总攻。
1733年,巴吉拉奥便命奇玛吉·阿帕为主将,攻打由辛吉人建立,为葡萄牙人占据的沙巴兹要塞(即今天孟买市区内的贝拉普尔要塞),经过血战之后终于夺取该要塞。获胜后,马拉地人将此处命名为贝拉普尔要塞,这是马拉地人在葡萄牙人领地中插下的第一面旗帜。
经由此胜利,巴吉拉奥看到了驱逐葡萄牙人的可能性。于是巴吉拉奥专门留给奇玛吉一支部队,安排他全权负责对抗葡萄牙人的事宜。按照巴吉拉奥的设想,他留下这支部队是在康坎对葡萄牙人据点拔点的同时顺便震慑本地那些叛服无常的部族们,尤其是辛吉人这个最不服管的刺头。
即使是在巴吉拉奥北伐莫卧儿的时候,奇玛吉和也没有闲着,他明白,越是在兄长率主力尽出之时,他也必须展开足够有效的军事行动以稳住后方。因此,马拉地的绝大部分部队由巴吉拉奥率领北上之时,他自己则带着海岸地区的马拉地部队继续逐个排除葡萄牙人的要塞和据点。他对葡萄牙人的堡垒体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故每每进攻都能抓准要点,打击到葡萄牙人的防御薄弱处。比如1737年3月28日(巴吉拉奥德里大捷的同一日),奇玛吉又攻破了葡萄牙人的又一座重要堡垒阿尔纳拉要塞,进而从葡萄牙人手上拿下了整个撒尔塞特岛。此举无疑斩断了瓦赛葡萄牙人的一翼。
而等到与莫卧儿停火之后,可以供奇玛吉调度的兵力便更宽裕了,因此在他的指挥下,马拉地人的攻势也更为猛烈。自1738年起,马拉地人的主攻方向转为瓦赛以北的葡萄牙要塞群。因为无论奇玛吉还是巴吉拉奥都清楚:尽管收复了撒尔塞特岛,但还是应该拔除先瓦赛以外的所有康坎海岸北部的葡萄牙据点,这样才能完成对瓦赛主城的包围。在这种情况下,马拉地人开始沿康坎北部海岸逐个拔除瓦赛以北的那些已经被成功被孤立的葡萄牙人据点。从1738年11月至次年2月13日为止,他们先后攻克了达哈努、基尔夫、锡尔高、塔拉普尔、阿什立等一系列葡萄牙人的要塞,基本肃清了葡萄牙人在康坎海岸的势力。
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内,巴吉拉奥从奇玛吉传回国内的报告中得知,葡萄牙人已经陷入极度窘迫的境地,他们因连年交战已经人困马乏,并且因为外围据点接二连三的陷落而人心惶惶。而葡萄牙人统治下的本地印度居民则对作威作福久了的葡萄牙殖民者恨之入骨,民怨早已沸腾。总之,现在就是攻取瓦赛的最好时机。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葡萄牙人的存在,让巴吉拉奥每次对莫卧儿的战争都要顾忌后方,每次战争都不得不在后方留足兵力,无法真正将倾国之师投入对莫卧儿的战争。简单来说,只要一天不拨掉瓦赛葡萄牙殖民地,自己的后方就不安全;只要后方不安全,那么北伐和统一就是空中楼阁。
那么无论如何,现在该是施以临门一脚的时刻了。于是巴吉拉奥决意一举彻底解决葡萄牙人问题。
攻城血战
1739年2月17日,巴吉拉奥决定正式展开对瓦赛主城的总攻。而统帅的人选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弟弟奇玛吉·阿帕。作为巴吉拉奥帐下最优秀也是成长最显著的将才,与莫卧儿、葡萄牙等强敌反复战斗,十余年南征北战已经将他培养成一个足以独当一面的统帅了。把这样的重任交给他,巴吉拉奥再放心不过。当然为防万一,他把自己另外两个最得力的干将玛哈尔拉奥·霍卡尔和拉诺吉·辛德也指派给了他。奇玛吉来到撒尔塞特岛,集结起了十万大军,包括2.5万名骑兵,四千名工兵,五千名骆驼骑兵以及50头战象,浩浩荡荡杀向瓦赛。
而当得到马拉地大军杀来的消息之后,葡萄牙人的反应也很明智:基于自己兵力过少,平均分摊到各个要塞根本不敷分配。于是他们果断放弃了靠外的班德拉、维尔索瓦和东格里等要塞,集中全军防御瓦赛本城。此外,尚有一支虽然已经被割裂但仍在继续作战的葡军驻守瓦赛东南60千米的卡兰加要塞。
奇玛吉一边率军稳步向瓦赛推进一边在等待另一支力量的加入——马拉地海军。1739年3月28日,马拉地海军将领玛纳吉·安格尔率军登陆,经过激战拿下了卡兰加要塞。至此,葡萄牙在康坎地区的要塞或据点除瓦赛之外已经尽数被攻克。其后,玛纳吉继续率舰队经孟买湾、塔那溪进入瓦赛溪并封锁了河面并切断了瓦赛殖民地的海上补给线,彻底断绝了瓦赛的外援。于是,1739年5月1日,奇玛吉率军对瓦赛主城展开攻势,绞肉机式的攻城战正式开始。
瓦赛主城一共有十座城楼。奇玛吉挑选了城北面的圣塞巴斯蒂安塔和雷梅迪奥斯塔作为主攻方向。当日,他派遣工兵在圣塞巴斯蒂安塔埋设火药,成功炸开了一个缺口。但葡军凭借火器拼死抵抗,马拉地人并没有能冲进去。第二天,奇玛吉在原地埋设火药,扩大了缺口,双方继续在缺口处展开血战,尸体堆积几与墙等,一度有四千马拉地军成功突入城内,但是葡萄牙人赖其优势的火器再次击退了马拉地人。不过马拉地人仍然没有放弃。第三天,马拉地人埋放了足量的火药,炸塌了圣塞巴斯蒂安塔并进一步扩大了缺口。奇玛吉看准机会,率领大军一举突入。
巷战远远更为惨烈。在整个攻城战中,葡军凭借其先进的火器以及依托城墙及城内建筑屡屡给予马拉地人巨大杀伤,但是马拉地军作为饱经战火淬炼的百战之师并没有被葡军的火力优势压倒。此役参战的马拉地士兵都是由巴吉拉奥精心挑选的久经与各大印度强国军队的血战的历战老兵,都是从尸堆里冲出来、血泊里趟过来的哀兵,如此惨烈的攻城巷战对于他们而言亦宛如休假。最终,经过十余日浴血奋战,马拉地军凭借数量与素质上的巨大优势瓦解了葡萄牙人的抵抗,控制住了城市的大部分区域,绝大多数葡军指挥官都已经阵亡,剩下极少数葡萄牙人(主要以妇孺为主)退到内城,作出玉碎之势。
奇玛吉在这种情况下向内城的葡萄牙人发出招降书,要求葡萄牙人限期投降,否则城破之后不留活口。彻底弹尽粮绝的葡萄牙人别无选择,只能投降。于是5月16日,残存葡军正式表示愿意投降。
作为战胜者,奇玛吉表现出了相当的宽大。在巴吉拉奥的事先授意下,他允许葡萄牙人的妇孺以及本地总督的家属安全离开瓦赛城。并给了他们8天时间来收拾行装,允许他们带走除武器外的所有财物。在葡萄牙人全部离开之后,他于5月23日正式举行了入城式。宣布瓦赛归马拉地所有。
这一战彻底拔除了葡萄牙人在康坎海岸北部的势力,解决了困扰马拉地数十年的心腹大患。现在,马拉地的后方终于不再有一个幽灵威胁着他们的背后。悬在马拉地人头顶上的一把德摩克利斯之剑消失了。
在这次征战中,马拉地人累计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了八座城镇、四座港口、二十座要塞、两座山间堡垒以及超过340座村庄。从历史进程来讲,这也是印度人抵抗西方殖民者的一次难得的大胜利。这个胜利不仅应归功于奇玛吉,也应归功于巴吉拉奥。正是由巴吉拉奥发掘了奇瓦吉的将才,并编练及征战打就了一支强兵。因此,此次胜利也被视为是巴吉拉奥在位期间的主要成就之一。
在巴吉拉奥看来,收复瓦赛只是开始,对于以统一印度为己任的他而言,最终目的当然是把葡萄牙人跟穆斯林等一样都彻底的赶出印度。他也积极着手准备直接再攻取第乌、果阿等几个葡萄牙在印度的总据点。不过他终究还是没有如此动作,倒不是他突然态度大转变,亲爱起葡萄牙人。而是在他发兵攻取瓦赛的差不多这个当口,北方一个巨大变动让他感受到了他实现另一个他最大梦想的可能性与急迫性——波斯王纳迪尔沙攻破德里。
1739年,波斯王纳迪尔沙率军侵入印度,歼灭莫卧儿大量主力军并洗掠了德里。经此一役,莫卧儿蒙受了不可恢复的沉重打击,国力再度遭遇空前削弱。而这些,全被巴吉拉奥看在眼中。他认定,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1740年,巴吉拉奥亲率十万大军再度展开了对德里的远征。他的战略与上次类似:趁德里地区防御薄弱之际且城防破败之际,一举攻下德里:因为经过此次波斯入侵,莫卧儿将主力尽数西调防备波斯,德里防备空虚,且这一次,德里引以为保障的城墙已经因为波斯入侵而破败,绝无抵抗下一支十万人级大军的防御力。作为已经与梦想失之交臂过一次的人,巴吉拉奥决意:这一次,不打下德里绝不回头!
但是,事事难料,就在巴吉拉奥走到印多尔附近的的时候,他突然得了热病,高烧不退,并最终在1740年的4月28日逝世,享年四十。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当日他在讷尔默达河岸被简单地下葬。随后大军秘不发丧,全速撤回了马拉地。此后,辛德家族在他的下葬处为他修建了一座陵墓以及两座分别献给湿婆与罗摩的神庙。
巴吉拉奥在军事领域上有他独特的建树。他能够做到知人善任,精于发掘将才。不过比起西瓦吉时代以降的开国勋杰们,他更倾向于从自己的同辈中发掘和培养人才。在他在任期间,他培育了一系列能独当一面的名将,如精于攻城战,对围攻要塞都市的要点了然于胸的奇玛吉·阿帕、善于调度超大规模集群的玛哈尔拉奥·霍卡尔、忠勇果决的拉诺吉·辛德、善于指挥水军的塞科吉·安格尔与玛纳吉·安格尔兄弟、堪比子车氏三良之贤的帕瓦尔三兄弟等等。这些都是为巴吉拉奥本人的左膀右臂,也是巴吉拉奥去世后为后代马拉地贾特拉帕蒂与佩什瓦们留下的充实的将才库。
而在具体的战术方面,他尤为擅长指挥骑兵。在战略上,他大量运用骑兵化军团,组织数十万的骑兵集群以高速进行战略机动,通过一系列的骚扰战、奇袭战不断消耗敌军兵力、补给与士气,让敌军疲于奔命,待敌军士气低落、组织涣散之时相机发动战略会战。在战术上,则精通于骑兵突击战术,将敌军分割包围并歼灭,在极短时间内结束战斗。比如1728年对抗海德拉巴的帕尔凯德之战与1737年的德里之战中便是如此获得胜利。
并且经由他执政期间的一系列军事胜利,不仅扩大的马拉地的疆域,也树立了佩什瓦政权的威信。同时他对内强化中央集权,打击异己。他的所有这些举动让马拉地联盟从原来字面意义上的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转变为一个真正的帝国。
父亲:巴拉吉·维什瓦纳斯
兄弟:奇玛吉·阿帕
妻子:卡什拜(第一任)
玛斯塔尼(第二任)
儿子:巴拉吉·巴吉拉奥(长子)
拉古纳特·拉奥(次子)
贾纳丹·拉奥(三子)
奎师那·拉奥(四子)
在2015年印度电视《帝国双璧》(又译《巴吉拉奥传奇》)中由兰维尔·辛格出演巴吉拉奥。
在2017年印度电视连续剧《佩什瓦巴吉拉奥》中卡兰·苏查克出演巴吉拉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