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0 22:14
巴彦托海镇,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下辖镇,为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政府驻地,地处鄂温克族自治旗北部,东与巴彦嵯岗苏木接壤,南与锡尼河东苏木和锡尼河西苏木相连,西与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毗邻,北与海拉尔区健康街道交界,行政区域面积505.49平方千米。
日伪统治时期,建胡吉日诺尔苏木。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改称巴彦托海苏木。
1958年,改为南屯人民公社。
1978年,设巴彦托海镇人民公社。
1980年,改称巴彦托海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改设巴彦托海镇。
2011年末,巴彦托海镇下辖3个社区、4个行政村:安门、赛克、艾里,团结、巴彦托海、马蹄坑、雅尔斯;下设17个居民小组、59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巴彦托海镇下辖3个社区、4个行政村:安门社区、赛克社区、艾里社区,巴彦托海村、雅尔赛村、马蹄坑村、团结村。
巴彦托海镇地处鄂温克族自治旗北部,东与巴彦嵯岗苏木接壤,南与锡尼河东苏木和锡尼河西苏木相连,西与巴彦塔拉达斡尔民族乡毗邻,北与海拉尔区健康街道交界,行政区域面积505.49平方千米。
巴彦托海镇地处大兴安岭西侧,呼伦贝尔草原南部,地势东西高、中部低,地形为高平原平坦开阔。一般海拔613—800米,最高峰位于和锡尼河东苏木交界的巴彦汗乌拉山,海拔841米。
巴彦托海镇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降雨集中而有限,天气温凉而短促,雨热同期,光能资源丰富,热量相对不足,温差较大、无霜期短。年平均气温-2.3℃,极端最低气温-44.9℃,极端最高气温37.7℃。年日照时数2600—2940小时。年平均无霜期100—120天。年降水量300—380毫米,降雨集中在7—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
巴彦托海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等。旱灾年均发生一次,主要发生在6—10月。
2011年末,巴彦托海镇总人口22394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9727人,城镇化率88.1%。另有流动人口1201人。总人口中,男性11268人,占50.3%;女性11126人,占49.6%;14岁以下1275人,占5.7%;15—64岁19419人,占86.7%;65岁以上1700人,占7.6%。2011年,人口出生率8.6‰,人口死亡率3.8‰,人口自然增长率4.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0.95人。
2017年末,巴彦托海镇常住人口为25276人。
截至2018年末,巴彦托海镇户籍人口有25676人。
2003年,巴彦托海镇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02元。
2011年,巴彦托海镇财政总收入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840元。
2018年,巴彦托海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00个。
2003年,巴彦托海镇畜牧总头数达44301头(只)。
2011年,巴彦托海镇耕地面积0.4万亩;可利用草地面积68.4万亩。2011年,农业总产值0.72亿元,比上年增加0.23%。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703头,年末存栏932头;羊饲养量19569只,年末存栏18485只,收购羊皮1084张;牛饲养量8428头,年末存栏7573头。2011年,生产肉类1418吨,其中猪肉171吨,牛肉1096吨,羊肉108吨;鲜奶800吨。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8万亩,其中防护林8万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60万株,林木覆盖率2%,活立木蓄积量69万立方米。
2011年,巴彦托海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职工236人,实现工业增加值0.54亿元,比上年增长4.2%。营业收入达到千万元以上的企业3家。
2011年末,巴彦托海镇有商业网点520个,职工550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56亿元,比上年增长19.7%。
2011年末,巴彦托海镇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577人,专任教师90人;小学2所,在校生1456人,专任教师23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737人,专任教师12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8.40%,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89人,专任教师26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296人。
2011年,巴彦托海镇教育经费达0.86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0.86亿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0.81亿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0.5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3%、12.3%、11.7%、16.9%。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1.8%,比上年提高了0.13%。
2011年末,巴彦托海镇有文化艺术团体8个,会员244个;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2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8个,建筑面积320平方米,藏书5万册;博物馆1个,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鄂温克族的阿肯贝、达斡尔族的乌春、蒙古族的四胡演奏等。
2011年末,巴彦托海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个,其中二级乙等综合医院1所,二级乙等专科医院1所;病床300张,其中公立卫生机构床位30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3.4张,固定资产总值1.6亿元。专业卫生人员132人,其中执业医师54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注册护士45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人、执业(助理)医师3人、注册护士2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62450人次,住院手术148台次,出院病人1893人次。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45.6/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8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977人,参合率91.2%。
2011年,巴彦托海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946户,人数4258人,支出1164万元,比上年增长12%,月人均230元,比上年增长14%;城市医疗救助108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258人次,共支出38万元,比上年增长10%。牧区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83户,人数331人,支出50万元,比上年增长35%,月人均127元,比上年增长36%;五保分散供养7人,支出1.5万元,比上年增长14%;牧区医疗救助3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331人次,共支出1.6万元,比上年增长66%;牧区临时救济128人次,支出10.7万元,比上年增长66%。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7人,安置义务兵18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3.9万元,比上年增长10%。社会服务单位3个,床位1211张,其中收养机构床位92张,生活无着人员救助床位9张,社区服务床位20张,收养57人。社区服务设施8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3个,其他社区服务设施4个;社区日间照料床位数20张。经常性社会救助工作站、点和慈善超市3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1.2万元,捐赠物资折款2万元,接受捐赠衣被1000件,使380人(次)困难群众受益;福利企业1个,安置残疾职工13人,福利企业产值350万元。新增就业人员642人,有389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20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全年共帮助6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组织29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
2011年末,巴彦托海镇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8300人,比上年末增加1700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2300人,比上年末增加1400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17000人,比上年末增加900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1300人,比上年末增加1100人。参加失业保险10500人,比上年末增加300人。参加工伤保险3900人,比上年末增加180人,其中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1400人,比上年末增加180人。参加生育保险4600人,比上年末增加1300人。全年共有11人次享受了生育保险待遇,比上年减少9人。
2011年末,巴彦托海镇有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6%。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1件,结案8件。其中通过调解方式结案1件,占12.5%,仲裁机构立案受理劳动人事争议9件,结案率98%,调解组织受理(含仲裁机构案外调解)1件,结案率92%。各级仲裁机构立案受理劳动争议11件,比上年减少5%,涉及劳动者264人,比上年减少10%,其中集体劳动争议2件,涉及劳动者31人,当期共审结劳动争议案件8件,比上年减少4%。
巴彦托海镇境内有201省道、202省道经过。
巴彦托海镇因镇区坐落在伊敏河套而得名。
巴彦汗日本毒气实验场遗址位于境内巴彦托海镇马蹄坑嘎查。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占地面积110平方千米,是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地区设置的最大生化武器实验场。2013年5月3日,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鄂温克博物馆是一个全面展示鄂温克族发展历史、政治经济及生产生活的博物馆。2009年,鄂温克博物馆被批准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该馆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4个展厅,分别为历史展厅、民族展厅、自然展厅、成就展厅。
晨光生态园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位于巴彦托海镇南7.5千米处,坐落在伊敏河畔三道湾水域。占地面积20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