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1:05
《巴江柳》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五言绝句。前两句倾笔于柳色,流露出不尽喜爱之情,并借巴江柳自喻,自惜寄居东川之地。后两句由柳色想到柳荫,畅言巴江柳的辉煌前程,借历史典故,抒自我心志,希望通过杜悰引荐入朝。这首咏物诗,不离不即,既切合于江柳,又在咏柳中表现自己的情思,全诗借柳写入,以虚衬实,景中含情,意在言外。
巴江柳⑴
巴江可惜柳⑵,柳色绿侵江。
好向金銮殿⑶,移阴入绮窗⑷。
⑴巴江:指流经川东一带的长江。
⑵可惜:可爱。
⑶金銮殿:唐代宫殿名。殿与翰林院相接,皇帝召见学士常在此殿。
⑷绮(qǐ)窗:华美的雕花窗户。
实在是让人喜爱,丝丝缕缕的柳叶,一片碧色染绿了大江。
这样的名柳最好是送到金銮殿去,让一片阴凉移入雕满花纹的绮窗。
大中六年(852)四月,西川节度使杜悰调任淮南节度使。李商隐奉柳仲郢之命,备办饩牵(米面牛羊)亲往渝州(今重庆市)及界首迎送,诗当作于此时。此诗题为《巴江柳》,实际它并不是一首单纯的咏物诗。李商隐早年被王茂元招赘为婿,由此卷入牛李党争的漩涡之中。虽有绝世香艳之才,却长期沉沦幕府,落魄江湖,不得重用。但他仍痴心不泯,期望着有朝一日能跻身朝廷,施展自己的才干和抱负。联系李商隐的身世看,这首诗显然是借咏柳来抒发用世之情的。
小诗开篇即点题。“可惜”二字表明诗人对巴江柳的爱怜态度。第二句描写柳色。望王山下,巴江两岸,那成行成排的杨柳,柔条纷披,新叶繁茂,青葱凄迷,如锦似绣。倒映在水中,把一江春水都染绿了,以至于分不清哪是柳色,哪是水色,意境是新鲜、优美的。诗人不用“工笔”去刻画杨柳婀娜多姿的形态美,而是用“泼墨”去烘染它气象恢宏的色彩美,以色绘春,秀逸迷人,颇见匠心。“绿侵江”,兼用拟人、夸张手法,状柳色之丰盈、浓重、苍翠欲滴。杨柳执意要分绿与巴江,让江水与它同美,一起来装点春天。一个“侵”字写活了杨柳,赋予它动感和情感,可谓以一字而尽传精神。
杨柳不仅“风流可爱”,而且浓荫清凉,可以为夏日的人们消暑除热。于是诗人联想到,巴江柳应该“好向金銮”,“移阴绮窗”,去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辞采的富丽,衬托出希望的美好。《南史》记载,刘悛之为益州刺史,曾献蜀柳数株,齐武帝把它们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罩,甚为钟爱。诗的后两句化用这个典故,但其用世之意更为明显。
这首诗一、二句咏物写实,作者倾笔于柳色,流露出不尽喜爱之情;可柳生巴江,不得地利,徒有其色,难遇知音,惋惜之意见于言外。三、四句由柳色想到柳荫,畅言巴江柳的辉煌前程,借历史典故,抒自我心志。但柳荫终未移入绮窗,有才难被大用,惋惜之意又深一层。由此可见,这“可惜”二字,实为全诗之主眼。而无限“惜柳”之情,正是诗人自伤沉沦、自叹失意的心灵写照。
李商隐这首咏物诗,不离不即,既切合于江柳,又在咏柳中表现自己的情思。全诗借柳写入,以虚衬实,景中含情,意在言外。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此乃自感其不得立朝,又应柳仲郢之辟入东川,借柳以摅其慨也。
清·张采田《李义山诗辨正》:假柳以自寓与“曾逐东风”一首前后映带,皆玉溪极经营惨淡之作。
李商隐(约813—约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