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蛇吞象

更新时间:2024-06-13 12:27

巴蛇吞象(拼音:bā shé tūn xià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山海经·海内南经》。

成语出处

先秦《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巴蛇吞象”。

成语故事

古时候,在洞庭湖畔,有一条一尺来长的小蛇,小拇手指粗细,正伏在草中,等待着小青蛙蹦过来。这时,一只刚会捕食的小狼崽子叼着一只兔子经过那里。也许是累了,也许是由于好奇,要看看热闹,它便放下猎物,眼睁睁地瞧着那条小蛇怎样捕食。

只见小蛇往前一窜,一口咬住了一只小青蛙的脑袋,慢慢地往下吞。过了好长时间,小蛇才把那只小青蛙吞进肚里。小蛇美滋滋地把身子缠在一棵小树的干上,慢慢地绕来绕去,为的是把吞进去的食物勒碎了,容易消化。小狼看够了,轻蔑地说:“小蛇,吃了一只小青蛙,就费这么大的劲,你看我,能吃掉整个兔子!”“我小么,才一岁多。”小蛇分辩说。“我呀,出生才十个多月,比你还小呢。真没出息,要吃么,就逮大的吃,吃个小青蛙、小老鼠什么的,太没劲!”小狼说完,叼起兔子,得意洋洋地走了。

小蛇这个气呀,可等气消了以后,仔细捉摸小狼的话,又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小蛇下定决心,不再吞小青蛙这类小东西,要吞大个的!

过了几天,小蛇肚里的食物消化完了,又出来捕食。又有一只小青蛙蹦到它眼前,它叮嘱自己:“不弄这些小东西,要弄大的!”小青蛙蹦走了,又来了一只大青蛙,小蛇有些动心了,很想窜上去咬住它,可它又忍住了,再次提醒自己:“别那么没出息,要象小狼那样,捉大的!”这时,溜过来一只又肥又大的老鼠,足有半尺长,比自己的肚子粗好几倍,小蛇一窜就咬住了那只老鼠的嘴巴。它把嘴几乎张到最大限度,才把大老鼠的整个嘴巴吞下去,可是那脑袋骨太大太硬了,怎么也吞不下去。它想吐出来,改换个小老鼠什么的,可它一想到小狼蔑视的样子,便横下心来,非吞下这只大老鼠不可。

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小蛇才把大老鼠的头吞下去。大老鼠的身子比较软,好吞多了。可是,小蛇的肚子撑得老大老大,头和尾简直象是长在西瓜上的蔓子了,肚皮被撑得很薄很薄,几乎透明了,连肚子里面老鼠的形状都看得见了。小蛇一动也不敢动,怕碰破肚皮。它有些后悔了,怕被撑死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也许有十天半月吧,小蛇的肚子才逐渐小下来。由于小蛇吞食了足够的,甚至是超量的食物,营养充足,长得很快,要比同它年岁相同的小蛇长得多,粗得多。从此,它的胃口越来越大,吞兔子、吞山羊羔、吞老山羊,所有动物都知道它的贪心最大,既怕它又恨它。有一天,一只老猴子攀上最高的一棵树的最顶上,嘲弄巴蛇说:“你能一口吞了大象吗?”巴蛇不以为然地说:“吞就吞!”然后它把一头大象活活给吞了,消化了三年,才把骨头排出来。

成语寓意

巴蛇囫囵吞下那头大象以后,消化了三年,才吐出象的骨头来。由此可见,即便是神话中的大蛇,吞下一头大象,也并不好受,要是一般的蛇,也想吞象,那当然更是不自量了,所以人们也常用“巴蛇吞象”来比喻人心的贪婪,告诫人们要克制欲望,知足常乐。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巴蛇吞象”指一条蛇想吞吃一只大象,比喻人心的贪婪。主谓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运用示例

明·李培《满庭芳·省悟》词:“鲁鼠餐牛,巴蛇吞象,无端物态难穷。翻云覆雨,懒去问苍穹。”

清·沈寿榕《客言》诗:“巴蛇吞象狡兔脱,翰音登天鸣鹤悲。荧荧太白光照午,苍苍奈何氓蚩蚩。”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