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曼·戈巴迪

更新时间:2024-04-19 16:51

巴赫曼·戈巴迪(Bahman Ghobadi),1969年2月1日出生于伊朗库德族地区巴内,伊朗导演、编剧、制作人、演员,毕业于伊朗广播大学电影导演艺术专业。

早年经历

巴赫曼·戈巴迪生长于伊朗西部的库尔德族地区,童年和青少年期在十分困苦的环境中长大,见证了两伊战争的残酷历史。高中毕业后他开始跟随一群业余电影工作者拍短片。之后,在伊朗广播大学攻读电影导演艺术专业。从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电影制片厂工作。后来,戈巴迪开始拍摄8毫米的短片。

演艺经历

1999年,担任剧情电影《随风而逝》的助理导演,该片由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执导;同年,执导纪录片《雾中生活》,该片讲述了一群往来两伊边界走私赚钱的库尔德族青年的故事,获得法国“克雷蒙-菲洪”影展评审团特别奖。

2000年,执导个人首部长片《醉马时刻》,该片获得第53届夏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同年,主演由莎米拉·玛克玛尔巴夫执导的剧情电影《黑板》,在片中饰演四处寻找学生只为混口饭吃的流浪教师库尔德。

2002年,自编自导剧情电影《栗色伊拉克》,该片入围第1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第5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弗朗索瓦·加莱奖。2003年,执导纪录片《大夫鼓》;同年,执导纪录片《战争结束了?》。

2004年,执导由Soran Ebrahim、Avaz Latif合作主演的剧情电影《会飞的乌龟》,该片讲述了一个库尔德村庄为了确定美军结束伊拉克战争而努力寻找一个卫星电视天线的故事,获得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奖-特别提及-青少电影:最佳长片奖、第52届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高荣誉金贝壳奖。

2006年,执导由格什菲·法拉哈尼主演的喜剧电影《半月交响曲》,该片讲述了年迈的库尔音乐家为赴音乐之约踏上艰辛的旅程。2007年,担任第1届首尔数码电影节导演组评委。

2009年,自编自导剧情电影《无人知晓的波斯猫》,该片讲述了库尔德人区的一支乐队故事,获得第62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特别奖。2012年,执导由莫妮卡·贝鲁奇伊尔玛兹·艾多甘、贝尔奇姆·比尔金联袂主演的剧情电影《犀牛季节》,并担任该片的美术执导,他凭借该片获得第7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美术指导奖。

2014年,与多位导演联合执导剧情电影《与神对话》,该片入围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展映单元。2015年,执导纪录片《无栖之地》,该片获得第32届圣丹斯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世界电影单元-纪录片。2016年,执导剧情电影《60 Seconds of Us》。

个人生活

1980年,巴赫曼·戈巴迪的父母离异。

主要作品

编剧作品

导演作品

制作作品

艺术指导

美术指导

助理导演

参演电影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在伊朗影片中,不同于阿巴斯的日常诗意,更有别于简单纯真温情满布的儿童电影,导演巴赫曼·戈巴迪的所有影片都是为库尔德民族高歌的人生悲喜剧。而戈巴迪自己拍摄的影片中的人物,往往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他的影片正就是表现这些非职业演员(库尔德人)“在生活”的状态。地雷和边界,是在戈巴迪所有片子里都反复出现的事物,它们既是象征,又是现实。边境和地雷意味着死亡与伤害,又意味着生存与希望。这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双重身份,使得它们成为一种残酷而怪异的政治存在(南风窗评)。

巴赫曼·戈巴迪的电影往往有着复杂的政治和历史背景,而他所关注的却往往是社会现实下的人的生存状态。这让他的电影充溢真实可信的感人笔触。他真正深入库尔德族人的信仰、生活和灵魂,描写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无奈与苦难。这也是他的电影一直没有偏离的主题和精神的源泉。他的电影风格有着伊朗电影的共性:没有那种眼花缭乱的与时俱进的变化,代之以纪录片式的写实手法、非专业演员的即兴表演、真实生活的节奏、现实主义的主题。同时,又处处渗透着超现实主义的迷幻色彩,充满哲理意向的情节点缀全片,平淡乏味的铺陈中似乎难见艺术创作的痕迹,但其实对整部影片的控制极为精准而独到(《艺苑》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