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7:49
《小雅·巷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政治抒愤诗,作者被谗言陷害,作诗以发泄满腔的怨愤。全诗七章,前四章每章四句,后三章一章五句,一章八句,一章六句。此诗把巧言善辩、搬弄是非的谗人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对害人者进行了无情的诅咒,对小人得志、好人受诬的不合理社会现象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小雅①·巷伯②
萋兮斐兮③,成是贝锦④。彼谮人者⑤,亦已大甚⑥!
哆兮侈兮⑦,成是南箕⑧。彼谮人者,谁适与谋⑨。
缉缉翩翩⑩,谋欲谮人。慎尔言也⑪,谓尔不信⑫。
捷捷幡幡⑬,谋欲谮言。岂不尔受⑭?既其女迁⑮。
骄人好好⑯,劳人草草⑰。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⑱。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⑲。豺虎不食,投畀有北⑳。有北不受,投畀有昊㉑!
杨园之道㉒,猗于亩丘㉓。寺人孟子㉔,作为此诗。凡百君子㉕,敬而听之㉖。
①小雅:《诗经》中“雅”部分,分为大雅、小雅,合称“二雅”。雅,雅乐,即正调,指当时西周都城镐京地区的诗歌乐调。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
②巷伯:掌管宫内之事的宦官。巷,是宫内道名。伯,主管宫内道官之长,即寺人。
③萋(qī):纹理细密貌。斐(fěi):文彩貌。
④贝锦:织有贝纹图案的锦缎。
⑤谮(zèn)人:诬陷别人的人。谮,造谣中伤。
⑥大:同“太”。
⑦哆(chǐ):张口。侈(chǐ):大。
⑧南箕(jī):星宿名,共四星,联接成梯形,如簸箕状。
⑨适:往。谋:谋划,计议。
⑩缉缉:附耳私语状。翩翩:往来迅速的样子。
⑪尔:指谗人。
⑫信:信实。
⑬捷捷:信口雌黄状。幡(fān)幡:反复进言状。
⑭受:接受,听信谗言。
⑮女(rǔ):同“汝”。
⑯骄人:指进谗者。好好:得意的样子。
⑰劳人:指被谗者。草草:陈奂《诗毛氏传疏》:“草读为慅(cǎo忧愁),假借字也。”
⑱矜(jīn):怜悯。
⑲投:投掷,丢给。畀(bì):与,给予。
⑳有北:北方苦寒之地。
㉑有昊(hào):苍天。
㉒杨园:园名。
㉓猗(yǐ):加,靠近,附着。亩丘:丘名。
㉔寺人:阉人,宦官。
㉕凡百:一切,所有的。
㉖敬:郑重,认真。
各种花纹多鲜明,织成多彩贝纹锦。那个造谣害人者,心肠实在太凶狠!
臭嘴一张何其大,如同箕星南天挂。那个造谣害人者,是谁给你作谋划?
花言巧语叽叽喳,一心想把人来坑。劝你说话负点责,否则往后没人听。
花言巧语信口编,一心造谣又说谎。并非没人来上当,总有一天要现相。
进谗的人竟得逞,被谗的人心意冷。苍天苍天你在上!管管那些害人精,多多怜悯被谗人!
那个造谣害人者,是谁为他出计谋?抓住这个害人精,丢给野外喂豺虎。豺虎嫌他不肯吃,丢到北方不毛土。北方如果不接受,还交老天去发落。
一条大路通杨园,杨园紧靠亩丘边。我是阉人叫孟子,是我写作此诗篇。诸位大人君子们,请君认真听我言!
这是寺人孟子自述遭谗而出离愤怒的诗歌。《毛诗序》云:“《巷伯》,刺幽王也,寺人伤于谗,故作是诗也。巷伯,奄官兮(也)。”此诗作者孟子,是一位遭受过政治诬陷而蒙冤受屈的人,很可能是因遭受谗言获罪,受了宫刑而作了宦官,痛恨谮言而作此篇。
《小雅·巷伯》全诗共七章。前四章为诽谤者画像。在古典诗歌中,正面描绘并揭露诽谤者的丑恶,这首诗是极为突出的。诽谤者的显著特点是善于编造谎言,罗织罪名,故首章即以织锦成兴,形象地指出诽谤者都是一些中伤他人的能工巧匠。次章描述谎言制造者播弄是非,挑拨离间,密谋策划,工于辞令,其呲牙咧嘴,摇唇鼓舌的丑态,就像天上的灾星——簸箕星一样。诗人以人们厌恶的簸箕星为喻,生动传神地描绘了诽谤者可恨可憎的丑恶嘴脸。三章揭露诽谤者散布谎言,飞短流长,洋洋自得,必欲置人死地而后快的丑态恶行。此时,诗人以一片忠厚之心发出由衷的规劝:不要不负责任的乱说,到真象大白的时候,人们就会说你不老实,说你是骗子。四章揭露诽谤者讨好卖乖,反复无常,不择手段,以售其奸的险恶用心。诗人又以满腔愤懑对之提出严重的警告:一切谎言虽然能骗人于一时,但假象一旦戳穿,真正受到惩罚的正是那些编造谎言的人。这四章,每章四句,都是针对诽谤者说的。边叙述,边议论,亦揭露,亦忠告,以娓婉曲折、反复咏叹的怨言恨语,使诽谤者狡狯、谄媚、丑恶的形象和卑鄙、奸诈、险恶的灵魂暴露无遗。
但是,造谣诽谤的后果毕竟是可怕的。它的受害者都是些忠实、真诚、仁爱、义勇的大好人。即使诽谤者阴谋败露,真相大白,从而受到人们的唾弃和应得的惩罚,但因他们的谎言而遭受杀伐的翠柏苍松,幽兰芳草,却再也不能挺立世间,装点山河了。造谣中伤,诬蔑陷害在政治斗争中最为激烈,最为残酷,而且常常与君臣上下主奴尊卑等复杂的人际关系相联结,与贤愚庸隽是非得失荣辱兴衰等实质利害相纠缠,所以历来在政治舞台上反复演出了一幕幕“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剧,和“忠者不忠,贤者不贤”的闹剧。“骄人好好,劳人草草”一章,正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揭露和思索。从全诗情调和结构看,如果前四章还只是 “恩怨相尔汝”的幽愁暗恨,从第五章开始则是 “划然变轩昂”的呼唱诅咒。随着诗人感情的急遽变化,满腔的义愤如飙风,似暴雨,纷至沓来,汹涌澎湃,形成了全诗的高潮。因此,以后三章在句法上也就一反前四章整齐匀称,反复咏唱的格调,而变为随着情绪昂扬激烈的自由抒发,句式发生了五句、八句。六句等参差不齐的变化,以尽兴称情,肆言泄愤:诽谤者罪不容诛,造谣者十恶不赦。
在诗的结尾处,郑而重之地留下了作诗人的名字,从而使这首诗成为《诗经》中少数有主名的作品之一。这个作法表明,此诗原有极为痛切的本事,是有感而发之作。它应该有一个较详的序文,自叙作者遭遇,然后缀以此诗,自抒激愤之情,可以题为“巷伯诗并序”或“巷伯序并诗”的。也许是后来的选诗者删去或丢失了这序文,仅剩下了抒情的即诗的部分。
此诗作者孟子,很可能是一位与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异代同悲的正直人士。东汉班固就曾在《司马迁传赞》里称惨遭宫刑的司马迁是“《小雅·巷伯》之伦”。这个孟子或许也感受过与司马迁同样的心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官刑。刑馀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也,所从来远矣。”(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无怪乎他是如此痛心疾首,无怪乎诗中对诬陷者是如此切齿愤恨,也无怪乎此诗能引起世世代代蒙冤受屈者极为强烈的共鸣。
宋代朱熹《诗集传》:“比也。时有遭谗而被宫刑为巷伯者,作此诗。言因萋斐之形,而文致之以成贝锦,以比谗人者,因人之小过,而饰成大罪也,彼为是者,亦已太甚矣。”
清代牛运震《诗志》:“婉讽甚于怒骂。”“唯恐其谮之不善也,似庄似谑。”
孟子,即寺人孟子,大约是周幽王宫中的宦官,生平不详。《诗经·小雅·巷伯》有“寺人孟子,作为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