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8 19:54
《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经济》围绕着国际贸易的模式是由什么决定的以及国际贸易是否有益这两个古典问题展开。作者首先建立一个“一体化经济”的参照点,即对生产要素完全流动的情况下世界经济会怎样加以一种描述,然后将这个一体化经济分割成不同的国家,并提出了“在什么条件下这个一体化经济可以通过贸易而复原”这个问题。通过对此问题的回答加深了对国际贸易模式的了解。
第一篇是分析的基础部分。首先以“一体化经济”为参照点来重新表述传统的要素比例理论,另一方面引入相关的概念和技巧。然后描述了模报酬变动情况下为市场结构建模的几种不同战略,同时探讨了如何才能扩大分析,使之能用于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情况。
第二篇在三种处理报酬递增的不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了贸易分析法。第一种方法是使用传统的分析法,假定报酬递增仅仅来源于外部经济,在这种情况下完全竞争得以保留;第二种方法则分析具有一种特定市场结构的不完全竞争情况下的贸易,这种市场结构就是可竞争市场,在这种市场中,进入的威胁迫使了不完全竞争者即垄断公司以平均成本定价。第三种方法的假定是寡头公司的不合作行为,用产业结构分析法中关于公司相互将其他公司的产出看作既定的古诺假设,考察了产业结构对贸易模式产生影响的两种途径,一是卖者集中与贸易的相互影响,二是通过市场分割。
第三篇是该书的重心和新贸易理论的核心。在对D-S方法和兰开斯特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之后,他们立足于差异,即相异产品分析法,提出了一套贸易理论,分别对差异产品情形下的贸易模式、贸易结构、贸易的福利效应等贸易理论的核心问题进行了分析。随后扩展了上述的基本方法,考虑到了运输费用的影响以及相异中间投入品的作用。
第四篇转向跨国公司和公司内贸易问题。扩展了第三篇中的基本分析方法,用来发展一种跨国企业的理论。首先建立一个跨国公司的最小模型,描述了一般均衡体系中导致公司选择跨国生产的条件,解释了跨国公司起中心作用的贸易模式;然后将其发展为一个比较复杂、有垂直一体化和公司内贸易的分析,从而将公司垂直一体化的模型纳入了基本的一般均衡的贸易框架中,这一结合产生了关于垂直一体化公司进行最终产品、中间投入品和无形商品贸易的国际贸易理论。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了许多新的国际贸易理论,但是这些理论一方面没能很好地说明国际贸易的新现象,另一方面也没有动摇传统的贸易理论的统治地位。为了在这两方面取得突破,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在20世纪80年代大量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相异产品等概念和思想来构筑新的贸易理论模型。埃尔赫南·赫尔普曼和保罗·克鲁格曼两人所著的《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经济》一书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
该书的基本结论是:虽然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产业内贸易、无法深入分析跨国公司和贸易的福利含义等重要问题,而一旦将差异产品、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引入贸易理论,就能大大简化、深化和扩展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由于传统贸易理论在完全竞争和不变规模收益情况下仍然有效,新贸易理论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补充而非替代。传统贸易理论将各国之间的差异视为国际贸易的基本动因,而新贸易理论则引入了另外的重要动因:规模经济和递增收益。作者认为,除了传统贸易理论分析的贸易得益外,一个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世界的国际贸易还将提供额外的贸易得益:一是贸易引起收益递增产业的扩大,只要国际竞争具有亲竞争的效应,就能够使不完全竞争公司降低价格,提高产量;二是国际贸易在某些情形下将引起收益递增部门的生产在不同国家的集中,从而报酬递增产品在世界范围内产出增加,同时降低价格而使各国受益;三是国际贸易将加强竞争,在完全竞争条件下,进入和退出行为的自由将减少企业数目、增加每个企业的平均产出,并进而提高生产率;四是由于消费者偏好消费种类的多样性,同时在国际贸易背景下使更多的专业化中间投入品生产出来,差异产品的种类就会有所增加,从而提高了社会福利。
从学说史角度看,两位作者继承了所谓的“哈佛传统”,即张伯伦以来哈佛研究中对市场结构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产业组织理论。除此之外,从新古典主义处引入了规模经济的概念,又借用了熊彼特的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的划分方法和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函数。该书综合了各种新的贸易理论,提出了一个系统的框架,从而把新贸易理论提升到基础理论的高度,使其适用性进一步增强。该书不仅导入了规模经济、递增收益、产品差异因素,符合垄断竞争假设的条件,而且还兼容了传统比较优势,从而使新贸易理论更一般化,解释力更强。同时将贸易和跨国公司的作用结合起来,为可竞争市场、寡头、福利以及跨国公司提供了新的分析,对外部经济、中间投入品和贸易构成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洞见。
《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经济》将不同的特殊理论模型综合起来,提炼出共同的因素并将之概括在自己的模型中,使国际贸易理论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该书在贸易理论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代表了国际贸易理论第三阶段的研究水平。该书被誉为国际贸易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
作者在《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经济》中提出的新贸易理论对后来的贸易理论分析起到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新贸易理论影响了贸易政策分析,其不仅可以预测贸易自由化对贸易格局的影响,还可以分析产出的生产地点、要素报酬并进行福利分析等,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大量与此相关的实证研究。
埃尔赫南·赫尔普曼
埃尔赫南·赫尔普曼(Elhanan Helpman),以色列经济学家,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1997年起),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奠基者。主要著作有:《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经济》(与克鲁格曼合作)、《贸易政策和市场结构》(与克鲁格曼合作)、《全球经济中的创新和增长》(与格罗斯曼合作)、《特殊利益政治》(与格罗斯曼合作)、《特殊利益集团和贸易政策》(与格罗斯曼合作),以及《经济增长的秘密》等。
保罗·克鲁格曼
保罗·克鲁格曼,美国经济学家,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犹太人。1953年出生于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毕业于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业。1991年获得约翰.贝茨.克拉克奖;2000年任普林斯顿大学公共事务和国际事务学院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城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