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斯屯格牧场

更新时间:2024-10-23 18:16

布斯屯格牧场,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下辖牧场。

自然地理

位置

布斯屯格牧场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萨吾尔山南麓丘陵平原一带,场部所在地位于217国道与318省道交汇处距县城45公里,海拔1233米,地处北纬46°51′840N、东经86°15′824N。

牧场北与布尔津、哈巴河县接壤,东与阿尔泰市、福海县相邻,南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西与本县巴音敖瓦乡毗邻,牧场占地3502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1%。牧场辖4个自然村,居住有蒙古哈萨克、柯尔孜、维吾尔、汉五个民族,总人口2040人(2010年)。

地形

布斯屯格牧场地形复杂多样,属山地丘陵平原分布区域,总的地势是北高南低,海拔最高点为北部萨吾尔山,海拔在3000米以上,中部迭伦山海拔在1000——1500米左右。

气候

牧场地处北纬内陆,远离海洋,属大陆性干旱区,气候特征为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促,全年无霜期短,降水量少,蒸发旺盛,气温日变化大,积雪薄而不稳定,全年多西北风,历年平均气温18.6℃,平均最高气温24.9℃。

资源

土地资源

布斯屯格牧场占地3502平方公里,现有天然草场316.25万亩,围栏草场4.4万亩,人工草场3552亩。

水资源

布斯屯格牧场水源主要是萨吾尔山和迭伦山的积雪融化后汇聚成河流,这些雪水形成莫盖特和扎合哈拉盖特两条河流,另有67眼泉水,年径流量385.3万立方米,水资源比较充沛,开发利用潜力大。

草场畜牧业资源

全场天然草场可利用面积316.25万亩,草场类型多样,有草场植物数百种,植被覆盖度45%左右,草群高度平均在15厘米左右,平均每公顷产鲜草900—1200公斤。根据地形气候,植被条件,按三季草场轮换利用,分夏草场、春秋草场、冬草场,面积分别占草场总面积的38%;一般牧草繁茂,大部分属优良草场,目前夏草场有效利用率可达95%,一般利用82%,春秋草场占30%,有效利用率可达95%,冬草场占草场面积的31%,有效利用率90%;此外人工草场打草地占草场面积的1%,产草量最高。

布斯屯格牧场畜牧业生产历史悠久,畜群种类多,品种齐全,主要有新疆褐牛、阿勒泰大尾羊、马、骆驼等,其中以阿勒泰大尾羊为主。

矿产资源

在牧场迭伦山一带分布有丰富的石灰石和石英砂,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旅游资源

堪称小松树沟之称的东德、有茂密的松树和绿草如茵的草垫、与之相邻的洁劳位于赛尔山山顶,地势平坦,夏季凉爽,山泉清澈,绿茵如毡,花香四溢是避暑消夏的好去处;马音特紧靠217国道,地势开阔,雪白的毡房散落在宽阔碧绿的草原,炊烟袅袅,牛羊成群,景色如画 ,是远涉喀拉斯住足休憩的好地方。

经济社会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影响下,牧场实施了草场承包和牲畜折价归户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农牧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2004年年末牧场实现牧副业产值100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920余元,全场存栏牲畜45075头(只),定居和半定居牧民达35%。牧民定居区已基本实现了通柏油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程控电话、输变电线路、和无线通讯“六通”。

牧场场部位于牧民定居区以西318省道边,牧场机关办公室占地5415平方米,设有会议室330平方米、西办公室936平方米、北办公室500平方米、宿舍400平方米、库房816平方米、锅炉房198平方米,共有建筑物3180平方米。牧场行政机关包括党委、管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人武部、工、青、妇、草原站、兽医站、水管站、土管所等机构,共有场队两级干部职工96人。

牧场设有一所九年制(蒙、哈)寄宿型义务教育学校,位于牧场牧民定居区,与牧场场部毗邻,占地10065.5平方米、建筑面积3648平方米,设学前班1个,蒙哈小学班各6个,初中班各6个,共有教职员工48人,再校学生297人,九年制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全面开展。学校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牧场设有一所卫生院,位于牧民定居区,占地1350平方米,建筑面积208平方米,现有场队两级医务人员29人,卫生院配备了X光机、B超机、心电图机,医疗条件得到改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

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按照“以牧为主、以工补牧、以农促牧”的经济发展方针,加快发展现代化畜牧业,做大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优第三产业,促进农牧民增产、增收、增效,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通过五年时间使农牧民经济收入翻一番,达到年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

发展优势及制约因素:一、在党的富民政策影响下农牧民生产积极性高涨,有通过发展畜牧业走勤劳致富道路的迫切愿望。二、传统草原畜牧业历史悠久,农牧民有养畜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的经验。三、通过历年建设牧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程度改善,为进一步发展和建设奠定了基础,四、318省道建设为牧场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

但是,由于牧场地处偏僻,自然条件恶劣,水资源十分匮乏,基础设施相当薄弱,农牧民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普遍较底,农牧民长期沿袭传统的草原畜牧业生产生活方式,生产力极为落后,随着牲畜数量的不断增加,草场过载放牧,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草场植被遭到破坏,生态形势十分严峻,农牧民经济收入增长缓慢,贫困现象还相当严重,目前,牧场有两个重点扶贫村,全场有81户贫困户,387个贫困人口,占全场总户数的16%,总人口的17%,落后的生产力与农牧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十分突出,制约了牧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