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亚特

更新时间:2023-08-04 09:36

布里亚特(Buryat),元代称不里牙惕,是现代俄罗斯联邦一少数民族的称呼,以畜牧业为主,还擅长狩猎和捕鱼业。

布里亚特的历史

布里亚特民族从种族上是厄鲁特蒙古人近支。其祖先原游牧于外贝加尔地区,后来向北发展到叶尼塞河勒拿河之间地区,与当地居民混合而形成现代的布里亚特人,其民族形成过程在17世纪基本完成。1631年,俄人到达叶尼塞河支流通古斯卡河上游,立即与布里亚特人发生冲突。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布里亚特人被完全压服,才臣服于俄国。但其中一部分反抗俄人到底,向南移入喀尔喀领地。另外一部分,当军在黑龙江以西打败俄人时投向中国,被赐名巴尔虎人,编入八旗,并安置在呼伦贝尔地区。目前居住在俄罗斯的布里亚特人,至今仍保留着完全蒙古式生活的村寨部落,有的已被辟为“民俗文化村”供人参观,其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与现在的蒙古族相近,建筑也表现着不同于俄罗斯其他城市的风格。

布里亚特部蒙古族的一个古老的部落,《蒙古秘史》称作“不里牙惕”。其先民一直在贝加尔湖一带森林草原地区,从事牧畜和狩猎生产。1207年,术赤受成吉思汗之命率大军征服“林木中百姓”,布里亚特部成为成击思汗的属部。其后多次迁徙,16世纪后开始在额尔古纳河贝加尔湖色楞格河流域一带草原上游牧。

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白匪阿塔曼、高尔察克、谢苗诺夫等残部被苏俄红军击败,退到布里亚特地区顽抗。他们到处抢劫役马和财产,绑架适龄男子当兵,闹得民不聊生,布里亚特蒙古人居住的草原变成了战场。1918年初,布里亚特蒙古人陆续迁入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翼旗境内。1922年,经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批准,160余户700余人迁入今鄂温克旗锡尼河地区建立布里亚特旗,辖4个苏木,一直居住至今。现在,布里亚特蒙古人有6000余人。

语言

布里亚特语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自1939年起使用俄文字母的文字。

宗教

多信奉传统的喇嘛教,锡尼河庙是他们的宗教活动场所。

布里亚特蒙古人

布里亚特蒙古人,也叫布拉特人。布里亚特人有35.3万(1979年),占全苏人口的0.1%。主要分布在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20.69万人),其余居住在赤塔州的阿金斯克布里亚特民族区、伊尔库茨克州的乌斯季奥尔蒂恩斯克布里亚特民族区等地。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东北也有一些布里亚特人。

布里亚特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自1939年起使用俄文字母的文字。布里亚特人原信喇嘛教和萨满教,后来改信东正教,但保留大量萨满教残余。布里亚特人是13—14世纪进入贝加尔湖地区的蒙古部落与当地居民混合而成的,其民族形成过程在17世纪基本完成。17世纪布里亚特人的土地并入俄国。1921年4月27日和1922年1月9日分别成立了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州和蒙古—布里亚特自治州。1923年5月30日将上述两州合并为布里亚特—蒙古自治共和国,属俄罗斯联邦。1958年改名为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布里亚特人以畜牧业为主,狩猎和捕鱼业也很重要。

目前在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有50余万布里亚特人,一些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完全蒙古式生活的村寨部落,有的已被辟为“民俗文化村”供人参观,其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与现在的蒙古族相近,建筑也表现着不同于俄罗斯其他城市的风格。

风俗

布里亚特蒙古人的服饰别具特色,样式美观大方。男人春、夏、秋三季头戴呢子尖顶帽或前进帽,身着长袍,腰束绸带,足蹬马靴。女子则头系绸巾,未婚女子多身穿溜肩式长裙,前胸打褶。已婚女子身着肩部打褶的长袍。肩部是否打褶,成为女性已婚、未婚的醒目标志。两种袍服均不系腰带,与常见的蒙古袍样式相比,别富韵致。冬季,男女均头戴尖顶红缨帽,脚蹬马靴,身着皮袍或长裙。男子腰束绸带,女子则在长袍之外再罩一件皮、棉坎肩。外地游人置身于布里亚特蒙古人中间,无不对其服饰的艺术性和高超、精湛的剪裁、缝制技术发出由衷的赞叹。

布里亚特蒙古人的服饰别具特色,样式美观大方。男人春、夏、秋三季头戴呢子尖顶帽或前进帽,身着长袍,腰束绸带,足蹬马靴。女子则头系绸巾,未婚女子多身穿溜肩式长裙,前胸打褶。已婚女子身着肩部打褶的长袍。肩部是否打褶,成为女性已婚、未婚的醒目标志。两种袍服均不系腰带,与常见的蒙古袍样式相比,别富韵致。冬季,男女均头戴尖顶红缨帽,脚蹬马靴,身着皮袍或长裙。男子腰束绸带,女子则在长袍之外再罩一件皮、棉坎肩。外地游人置身于布里亚特蒙古人中间,无不对其服饰的艺术性和高超、精湛的剪裁、缝制技术发出由衷的赞叹。

布里亚特蒙古人的婚礼仍保留着北方游牧民族古老的传统风俗。婚礼大致分为订亲、送亲和结亲三个步骤。订亲由男方的使者牵线搭桥。订亲仪式上,女方家长常以假意推辞或一时静默来考验对方的智慧,场面诙谐、风趣。女方家长接过男方使者呈献的“哈达”,即表示应允婚事,男方使者将随身带来的奶食、糖果郑重地放入主人家的果盘内,表示两家已缔结“秦晋之好”。此后,男方双亲择日来女家认亲,两亲家母合用羊皮缝被,备儿女新婚之用。婚礼举行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举行隆重的送亲仪式,当地人称“讷利祥”。亲朋、村邻在包外毛毡上围圈坐定,男的按辈份分长幼坐于东,女的坐于西;两半圈衔接处,即将出嫁的姑娘衣饰一新,面南而坐,旁有女伴相陪。她们的面前摆放着盒装的熟羊头。年长的歌手举杯祝福,用高亢动听的歌声对出嫁的姑娘谆谆叮嘱。歌儿结束的时候,人们燃起篝火,围着火堆翩翩起舞,舞姿奔放,场面热烈。翌日清晨,新娘跨上接亲使者牵来的骏马,由十余名男女青年簇拥着,向男方家驰去,绿野之上荡起阵阵笑语、串串蹄声。以马送亲,是牧民的传统,不论男方家近在咫尺,还是远隔百里,都要乘马相送。伴娘均为已婚妇女。婚礼的第三部曲是举行结婚盛典。新郎家原有的旧蒙古包旁,搭起洁白的新包,上系七色彩条,成为草原上特有的洞房。女方送亲人摆放完嫁妆后,要举行“抢枕头”仪式。女方家四个壮汉,抱着枕头蹒跚而来。枕头形状奇特,两头粗细不同,长约一米。男方家四名壮汉迎上前去,将枕头围在中间,双方你拉我拽,互不相让,围观的人们叫好助威,十分热闹。难解难分之际,有长者出面劝解,方才罢手,双方对视一笑,共同将枕头放于新人的婚床上。新娘卸下闺妆,换上妇人装束:头戴圆筒帽,其上珠玉熠熠闪光;足蹬高筒马靴,乌黑发亮;婚前梳起的七根发辫合为两根,分别装入黑金丝绒缝制的辫套内,其下缀有镶珠银链。袍肩密褶耸起,腰部纤瘦,裙摆四散,犹如孔雀彩屏半开。盛妆的新娘雍容华贵,艳丽中透出几分圣洁。此时新郎还在包外干活,按牧民习俗,新郎被众人请回后,新娘拜见父老尊长,逐一向人们敬酒。酒过三巡,小伙子们跳起“鹰舞”,摔起蒙古跤,婚礼气氛达到高潮。

居住分布

布里亚特人主要居住在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共和国,其余居住在赤塔州的阿金斯克布里亚特民族区、伊尔库茨克州的乌斯季奥尔蒂恩斯克布里亚特民族区等地。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东北也有一些布里亚特人。目前在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有50余万布里亚特人,一些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完全蒙古式生活的村寨部落,有的已被辟为“民俗文化村”供人参观,其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与现在的蒙古族相近,建筑也表现着不同于俄罗斯其他城市的风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