豨莶

更新时间:2024-10-15 14:29

豨莶(Sigesbeckia orientalis L.),是菊科豨莶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直立,分枝被灰白色柔毛,茎中部叶三角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下延成具翼的柄,边缘有不规则浅裂或粗齿;头状花序多数聚生枝端,排成具叶圆锥花序,总苞宽钟状,背面被紫褐色腺毛,线状匙形或匙形,内层苞片卵状长圆形或卵圆形;瘦果倒卵圆形,有4棱,顶端有灰褐色环状突起;花期4-9月;果期6-11月。“希签之草,微有臭味,故得稀名。稀者,家也。言此草之气,其臭如家。古人有猪膏母之别名,其义一也”故而得名“豨莶”。

植物学史

《本草正义》记载“希签之草,微有臭味,故得稀名。稀者,家也。言此草之气,其臭如家。古人有猪膏母之别名,其义一也”故而得名“豨莶”。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高约30-100厘米,分枝斜升,上部的分枝常成复二歧状;全部分枝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叶花期枯萎;中部叶三角状卵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0厘米,宽1.8-6.5厘米,基部阔楔形,下延成具翼的柄,顶端渐尖,边缘有规则的浅裂或粗齿,纸质,上面绿色,下面淡绿,具腺点,两面被毛,三出基脉,侧脉及网脉明显;上部叶渐小,卵状长圆形,边缘浅波状或全缘,近无柄。

头状花序径15-20毫米,多数聚生于枝端,排列成具叶的圆锥花序;花梗长1.5-4厘米,密生短柔毛;总苞阔钟状;总苞片2层,叶质,背面被紫褐色头状具柄的腺毛;外层苞片5-6枚,线状匙形或匙形,开展,长8-11毫米,宽约1.2毫米;内层苞片卵状长圆形或卵圆形,长约5毫米,宽约1.5-2.2毫米。外层托片长圆形,内弯,内层托片倒卵状长圆形。花黄色;雌花花冠的管部长0.7毫米;两性管状花上部钟状,上端有4-5卵圆形裂片。瘦果倒卵圆形,有4棱,顶端有灰褐色环状突起,长3-3.5毫米,宽1-1.5毫米。花期4-9月,果期6-11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10-2700米的山野、荒草地、灌丛、林缘及林下,也常见于耕地中。适应性较强,但在温暖潮湿环境生长较好。土壤以富含腐殖质、肥沃、疏松的夹沙土生长较好。

分布范围

广泛分布于欧洲、俄罗斯(高加索)、朝鲜、日本、中国、东南亚及北美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在中国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福建、广东、海南、台湾、广西、云南等省区。

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在秋季果实变黄黑时采收,晒干脱粒,放干燥处贮藏。3-4月播种。播前,深挖土地,软细整平,开133厘米宽的厢,按行窝距各约26.6厘米开浅窝,施人畜粪水后,每亩用种子50-75克,拌成种子灰,撤在窝里。也可在3-4月实行撒播育苗,苗高13.3-16.6厘米时移栽。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中耕除草、追肥三次。第一次在出苗后,扯草施提苗肥,第二次在5月,第三次在6月。肥料用人畜粪水或氮素化肥。稀莶草可与玉米,高梁等间种,每隔四行稀莶草种一行玉米。

收获加工:豨莶在播种后9-10月收获,齐地割取全草,晒干即成。豨莶打捆包装贮运,放干燥处,防受潮发霉和虫蛀。

病虫防治

虫害有天蛾幼虫,可捕杀或用6%可湿性六六六防治。

主要价值

全草供药用,有解毒、镇痛作用,治全身酸痛、四肢麻痹,并有平降血压作用。并可治疮毒及蛇虫咬伤。《唐本草》始载之,言其气味苦寒,治热譬,烦满不能食,生捣汁饮三合,多则令人吐。又谓猪膏母,气辛苦平,主金疮止痛,除诸恶疮,消浮肿,捣封之散敷,并良。藏器谓:久疟、痰疟,捣汁服,取吐。又捣敷虎伤、狗咬、蜘蛛咬、蚕咬、蠼螋溺疮。苏颂谓:蜀人单服稀莶,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九月九日采叶净洗,人甑中,层层洒酒与蜜,蒸之又曝,凡九次。气味极香,捣末蜜丸,服之,云甚益元气,治肝肾风气、四肢痹、骨间冷、腰膝无力者,亦能行大肠气,安五脏,生毛发,兼主风湿疮、肌肉顽痹,妇人久冷尤宜。又江陵节度成讷及知益州张咏,皆有进豨莶丸表,极言其治中风大效。寿颐按:此物生时,气臭味涩,多服引吐,盖性本寒凉,而气猛烈,长于走窜开泄,故能治热烦痈毒而吐痰疟。及其九次蜜、酒蒸晒,和蜜为丸,则气味已驯,而通利机关、和调血脉,尤为纯粹,凡风寒湿热诸痹,多服均获其效,洵是微贱药中之良品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