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毁灭

更新时间:2024-10-28 01:40

《帝国的毁灭》是奥利弗·西斯贝格执导,Joachim Fest、Traudl Junge、Melissa Müller编剧,布鲁诺·甘茨、茱莉安·柯勒、马赛斯·哈贝奇主演的纪实性电影。该片于2004年9月16日在德国上映,2008年2月23日在CCTV-6《佳片有约》播出。

剧情简介

这是一部纪实性电影,逼真地反映了希特勒人生的最后12天,第三帝国最后的日子。

苏联红军已经攻入柏林,希特勒和情妇爱娃也躲到了掩体下。爱娃知道自己是来陪希特勒一起共赴黄泉的,但她并不后悔。即使在她向希特勒为妹夫求情遭拒绝后,她也和希特勒一起举办了最后一次的婚礼。

希特勒的忠实追随者戈培尔决心全家一起陪着元首殉葬。他共有7个孩子,他和妻子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们在没有帝国的天空生长,在希特勒和爱娃自杀后也一同自杀。令人不胜感慨。

历史的真实通过镜头一幕幕重现。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

[以上内容来自]

角色介绍

[以上内容来自]

音乐原声

[以上内容来自]

幕后花絮

影片花絮

穿帮镜头

获奖记录

[以上内容来自]

幕后制作

该片的创作来自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费斯特的《希特勒的末日》和希特勒最后的女秘书特劳德·琼格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琼格生于1920年的慕尼黑,22岁时被希特勒选作私人秘书。她一直供职到希特勒自杀并记录了希特勒的遗嘱,最后和一支小分队一起逃出地堡。

令许多人不安的是,在这个打字员的记忆里,希特勒是个有教养、受人尊敬,做事斯斯文文的领袖。当她打错了字或做错了其它什么事,希特勒总能宽大为怀。所以,直到希特勒自杀,琼格对他始终心存敬意。该书还透露,希特勒是一个素食主义者,是一个对狗有着深情厚谊的人。与情人爱娃·布劳恩结婚前,他还当众吻了她。希特勒多少有些多愁善感,他不让别人在他的办公室里放花,因为花会凋谢,他不喜欢看到死去的东西。影片从琼格的书里提取大量素材,赋予了希特勒极其人性化的一面。

发行信息

上映日期

[以上内容来自]

电影票房

该片在德国上映后,一个月内观影人次达到300万人,最终在德国取得了3000万欧元票房。

影片评价

大众评分

专业评价

媒体评价

《帝国的毁灭》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展示了对真相的揭露,它不是一种简单化的反讽,而是最大限度保留了世界的复杂本性。这种简单化反讽混杂着盲目的道德优越感,使希特勒越来越远离历史的本来面目,变成了一个任由后代涂脂抹粉的邪恶符号——任何对希特勒做出的有悖于这种道德感的阐释都会引起巨大的争议与莫名其妙的焦虑。对于奥利弗·西斯贝格来说,这一切似乎显得非常荒谬。

西斯贝格并没有把希特勒简单看作一个撒旦派到人间的使者,他以一种更为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更为诚恳的方式回首德国历史上这个最为黑暗的篇章,对历史提出了强有力的质问:为什么慈爱的父亲会变成邪恶的杀人怪兽,人民变得野蛮成性?为什么整个国家都在用一种如此荒谬的眼光看待世界?西斯贝格没有回避这些问题带来的痛苦,洞察历史事实和抵抗历史虚无的勇气让他迈出了有力的一步,以一种纪录片的方式,近乎客观地拍摄了这部电影。(时光网评)

这是迄今为止反思纳粹罪行的最好影片之一。理由是该片将希特勒还原成一个普通人,而不再让所谓的“魔鬼”充当人类良心的替罪羊。(新浪娱乐评)

希特勒无论是个多么惨忍的恶魔,但是我们仍不能否认他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希特勒有温柔的一面,也有歇斯底里的一面,苍老而又绝望,特别是在濒临灭亡的情况下难免会有人性的流露。(网易娱乐评)

《帝国的毁灭》表现出德国在对待二战历史的心态上日趋成熟。在对那段历史的艺术文化表现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信。评论普遍认为,德国人能够通过艺术形式来检讨自己的过去,这部电影拍出了德国人痛苦的自省,没有虚饰和隐瞒。(《中国日报》评)

学者评价

德国历史学家戈洛曼批评说,写一个杀人狂的传记,不应该去叙述他如何参加晚会、爱听什么音乐、喜欢波尔多酒还是香槟。因为这些情调都不是历史关键,和纳粹与大屠杀没有任何联系。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君特格拉斯批评说,再现历史时如果省略历史情境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它意味着具有某种倾向性与不真实。

法国“集中营子女协会”主席赛吉克拉斯费尔德则认为有关争论毫无意义,因为人们混淆了人的私有性与公共性,在现实生活中一个民主人士可能粗野地对待他的秘书,而一个独裁者会温文尔雅地伺奉他的家人,因此该片没有美化希特勒的意思。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