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更新时间:2024-07-22 11:08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Mechatronic Technology),坐落于常州科教城,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C档)、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

历史沿革

(一)常州市机械职业学校(1963.7~1965.6,隶属常州市机械工业局)

1963年7月,常州市机械职业学校建立。

1964年8月,常州市机械职业学校教职工仅10人。学校即借用位于虹桥北200米、怀德北路西占地仅约20亩、建筑面积仅约1000平米(15间)的常州重工业业余大学校舍(现金色新城东侧),在常州地区各工厂招收车工、钳工全日制在校生2个专业四个班100人,学制三年,实行一周上课、一周实习的半工半读的教学方式,培养目标为工厂技术员。

(二)常州市机械中级技术学校(1965.6~1966.9,隶属常州市机械工业局)

1965年6月,经江苏省机械厅批准,更改校名,迁校于勤业桥堍米市河北的南河沿208号常州矿山机械厂旧址,教职工40人。占地70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米(66间)。学校改学制为四年,将原4个班合并为机器制造1个专业2个班。 8月,招收机器制造专业4个班,电机电器专业2个班共188人。

(三)常州市红大机械学校(1966.9~1968.8,隶属常州市革命委员会第三办公室)

1966年9月,学校更名为常州市红大机械学校。

(四)常州市机械学校(1968.8~1969.12,隶属常州市革命委员会第三办公室)

1968年8月,学校更名为常州市机械学校。

1969年12月,常州市机械工业局撤走设备,教师解散,学生下放,学校停办。常州市第九中学随之迁入办学。

(五)常州机械技术学校(1973.6~1978.12,隶属常州市机械工业局)

1973年6月,经上级批准,学校更名为常州机械技术学校,在常州北门外塘桥依托常州第二机床厂异地复办。

(六)常州机械学校(1978.12~2000.6,隶属江苏省机械工业厅;2000.6~2002.6,隶属江苏省教育厅

1978年12月,学校更名为常州机械学校,并开始筹建新闸校区。

1981年5月,学校整体迁入新闸校区。

20世纪90年代,学校在校生由迁址时的200人发展到3000人,占地面积由塘桥的19.89亩发展到新闸的154亩。学校先后成为省重点中专校、国家级重点中专校、江苏省文明单位等。

2000年6月,因江苏省机械厅被撤消,学校划归江苏省教育厅统一领导。

(七)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02.6~,入驻常州科教城,隶属江苏省教育厅)

2002年6月28日,学校由原常州机械学校独立组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普通高等学校。10月,常州大学城新校区开工建设。

2003年10月,一期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学院主体入驻大学城。

2010年,学校获批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

2014年,学院牵头成立“全国机械行业现代农机装备人才培养联盟”“全国机械行业工业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职业教育集团”等全国性职教集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高办学吸引力,打造职教品牌。

2015年,学校通过教育部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2018年,学校获批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

2019年,学校获批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C档)。

2020年,学校获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

2023年9月22日,牵头成立“全国机器人与智能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并担任副理事长单位。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4月,学院设有13个教学单位,开设招生专业43个。

师资队伍

截至2024年4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共有教职工78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576人,并从行业企业聘用兼职教师3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49人,博士学位教师85人,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448人,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543人,占专任教师的94.2%。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全国技术能手3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6人,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省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个,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7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2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双创博士”2人,江苏工匠2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0人,省“领航•扬帆”计划培养人选2人,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2人,省五一创新能手5人,省五一巾帼标兵1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获国家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十四五”江苏省职业教育首批在线精品课程18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十二五”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31部、国家精品教材2部、“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29部、“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4部、“十三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31部、省“十四五”规划教材9部;主持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并全部通过教育部验收。

注:名单不全

截至2024年4月,学生先后获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0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9项;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1项、银奖4项,铜奖3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挑战杯-彩虹人生”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大赛国赛一等奖1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铜奖2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国际合作不断深入,校企共创国际品牌。学校构建“四式一化”国际化范式,打造特色鲜明的国际化办学格局。与境外优质大学合作,开展专升本、专升硕项目。建设10个校级外国专家工作室(4个市级、1个省级)。入选“江苏德国高职教育合作联盟”和“江苏美国高职教育合作联盟”,创建“VI”教育资源中心,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校级全英文课程,63门双语课程,为南非高教部建设9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累计招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700多名留学生,连续四年获得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电子商务专业、模具设计制造专业被立项为江苏省“十四五”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项目。与企业共建“常州机电—德龙镍业印尼知行学院”,开展职业汉语培训;与东非国际大学、埃及中国大学、吉尔吉斯坦经济贸易大学、泰国坦亚武里皇家理工大学共建海外知行学院,推出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软件技术、电子商务等专业标准,联合培养留学生;与印度尼西亚SMK职业学校共建“师资培训中心”,开展3D打印技术、数控技术等师资培训。

所获荣誉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建有7个科研团队、95个社会培训项目团队、28个科技服务平台。学校“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创新团队”等被教育厅认定为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应用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立项。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4月,学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近20项,授权专利超3000件,校企合作科研成果获科学技术奖20余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0年10月,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有纸质图书近80万册,拥有中国知网(CNKI)、万方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等多个中文数据库,以及EBSCOSpringer Link外文数据库等。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报为《教育与研究》,设有理论探索、应用技术、教学改革、学校管理等栏目。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徽由白、黄、紫3色构成,包含以白、黄色为主的图案以及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中英文和创校时间1963。

校风:勤奋、和谐、求实、进取

校训:知行并进

校训“知行并进”解读:

校训“知行并进”的原意是指做人既要有美德又要有善行,即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二者互发并进。“知”指认识、理论,“行”指行动、实践,由实践获得认识产生理论,再由理论指导行动进入更高层次的实践;“并进”就是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共同进步。引申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进步。也可引申理解为行而致知,知以躬行,不断进取。

校训“知行并进”是学校多年办学经验、办学特色、办学传统的总结,与学校的办学理念、质量方针,校风、教风、学风等相辅相承、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学校的精神追求和实践探索,是学校精神的集中概括。充分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教育理念和学校理论与实践并重传统及办学追求。

社团文化

据2021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自动化生产线协会、羽人为乐社、心灵港湾心理协会、维修电工社、四技社、数控维修社、欧姆龙自动化技术研习社、绿脉环保协会、罗克韦尔自动化技术研习社、 美琪创新俱乐部、极速家电维修社、机器人协会、阳光青年志愿者协会、路遥骑行社等社团,举办了科创节、创新创意大赛、创意设计大赛、新生辩论赛、趣味运动会等活动。

现任领导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