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振芳

更新时间:2024-06-11 21:36

常振芳(1893——1979),又名存粮,号化宇,回族。原籍山东冠县张伊庄村,后移居通许县城东街。著名武术家。

人物简介

常振芳(1893——1979),又名存粮,号化宇,回族。原籍山东冠县张伊庄村,后移居通许县城东街。著名武术家。常振芳自幼酷爱武术,但因身材瘦弱,初未被武师收徒,于是他就主动看别人练拳,听讲功法,回来自己再星夜苦练,寒署易节不辍。待进师门,经名师严格教海、悉心点拨,青年时期的他,技艺已炉火纯青,名冠鲁西了。常振芳学艺练武不仅勤奋刻苦,一丝不苟,而且还富于想像,善于创新。他和师兄张锡彦在精通查拳查、滑、炮、腿、洪等套路的基础上,又对钩、镗、橛、袋4大绝技进行探讨创新,使查拳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另外,他对形意,八卦、南拳、太极、六合、通背、拳击和摔跤等拳术和技巧,也能应对自如,熟练掌握,且有所创新。由于他拳术动速镇定,招式清新,刚柔相济,舒展大方,所以在山东曾享有“武圣人”的美称。

常振芳早年在山东老家收徒传艺,1927年,应通许清真寺之邀,来通许执教授徒。后还应邀到河北、江苏、江西、开封、天津等地,足迹遍及9省市,培养了许多武林名人高手。

1930年返乡,适逢山东立擂比武,经乡亲举荐和县长登门邀请,赴济南比武,在各路英雄、名门高手云集,竞斗激烈、绝技纷呈的比武会上,他闯关斗将,力挫群雄。由此他被送南京中央国术馆学习。1931年被选任南京中英中学武术教练。30年代,他曾参加全国各种规模的擂台竞斗,荣获银盾7枚,“七星宝剑”1把,至今仍收藏完好。

常振芳不仅武艺超群,而且还富有强烈的爱国思想。1933年他投身冯玉祥部下,在44旅任武术教官。1937年日军侵华时,他就任44旅大刀队队长。由于他耐心教育,严格训练,使这支队伍军事素质显著提高。在房山县琉璃河一带抗日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忘我战斗。士兵们斗志昂扬、奋力拼杀,杀得日军闻风丧胆、望风披靡。后由于蒋介石消极抗日,强令其部撤退。一怒之下,他解甲回乡。返乡后,他又和冠县爱国人士一起兴办抗日学校,以待机报效祖国。可是,不久又被解散。

1941年到1955年,他又回通许、开封传艺授徒。1956年,应国家体委之邀赴京,先后在北京文化宫、工人体育场执教,并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1957年,撰写了《四路查拳》一书,继而参加了国家武术规定套路甲、乙、丙组刀、枪、剑、棍套路的编写和武术比赛规则、武术裁判法的制订,还参加全国体育院校武术教材的编写工作。1959年到1960年,国家体委举办武术训练班,他又身体力行,担任甲、乙、丙组各种套路的教学工作。

60年代,他曾几次受到中央首长的接见,并为领导表演了优秀传统套路“八仙剑”,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称赞。贺龙元帅观看后说:“常老师是你们(指其学生)的老师,也是我的老师”。

1979年,常振芳退休返回通许,仍不顾八旬高龄,在县回民小学组办了两期业余武术学习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常振芳去世时,通许、尉氏、开封等地派代表参加了追悼会。1982年,开封、郑州、北京等地的武术界人士代表200余人为其立碑,以表敬慕之情和怀念之意。

作品

1957年,撰写了《四路查拳》一书。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